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04 共32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问题探析
【第一章】如何提升大学生领导能力绪论
【第二章】大学生领导力研究综述
【第三章】大学生领导力模型的构建
【4.1 - 4.3】领导力在相关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4.4】 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4 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是领导能力不强。分析原因,其中既有大学生领导力相关知识贫乏、领导意识不强等原因,更有社会大众特别是高校教育者对于领导力培养重视不够等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总结以下诸多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步提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对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4.4.1 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存在的不足
  
  1.大学生的领导力理论知识匮乏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领导力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部分大学生对领导力的内涵理解有所偏差,甚至不认为自己具备领导力的潜力。这些问题的产生均是源于大学生对领导力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校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对课外书籍的阅读,三是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介收获知识。当前,大学生只有在图书馆查询专业书籍、期刊论文、杂志获取关于领导力专业理论知识。
  
  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配备来看,一般除了MBA、MPA、EMBA会将《领导学原理》等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外,其它专业的课程基本上不涉及领导力有关的理论知识。即便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只会以部分章节体现领导力内容,学生只能从中学到领导力部分特质,比如员工激励机制、领导决策方式、管理技巧等,而不会单设领导力专业课程。当然,每所高校都会设置选修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中有《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能力》、《演讲的艺术》、《口才学》等。
  
  然而,以上这些课程只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领导力内容,缺乏系统的领导力知识体系。这将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对领导力内涵的正确理解。
  
  2.大学生的领导力意识较薄弱
  
  大学生具有的领导意识是产生领导行为的前提。西方专家曾多次指出:“强烈的领导欲望或管理欲望是成就领导者或管理者的重要因素”[48].具备良好的领导意识能够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领导力。
  
  通过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生的领导力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数据为35%,说明对社团活动、班级活动表现不积极,自我意识过强,不善于在社交场合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严重缺乏领导力意识和责任感。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社团各类活动,并在社会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善于获取老师、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善于组织协调,具备了较为强烈的领导意识。但具备领导意识、同样具有领导技能的学生毕竟太少。高校学生社团中也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成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余大部分同学只能被动的接受任务,这部分同学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并没有充分激发自身的领导力意识。
  
  3.大学生缺乏合理利用领导力知识的能力
  
  领导力的发挥脱离领导实践(领导过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基本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注重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理论和时间结合的系统机制。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高校尚未形成领导力的培养环境,学生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将领导力知识转化为领导力技能。部分大学生接触过大学生领导力有关内容,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么运用了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就根本没有使用的机会和平台。比如沟通能力和激励能力对于文理科类的学生而言差异显着。因此,如何让大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领导力知识和技能,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领导力素质的关键。
  
  4.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从访谈结果中得出,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领导力的需求不同。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盈利社会团体对大学生的领导力素质有很大区别。比如国家公务人员的能力侧重于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企业销售人员的能力侧重于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找到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培养自身领导力,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4.4.2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各界对领导力内涵理解不深入,领导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知识的薄弱和领导力意识不强烈均源于禁锢的领导观念。我国受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常把领导与职务或身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只有想当官的人才去学习领导力技能,认为领导力是具有权利、地位的个人或组织关心的问题。
  
  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对领导力的范围和内涵理解不深入,以至于高校在领导力培养方面缺乏重视,社会对领导力的重要性缺乏理解,学生对领导力缺乏意识和愿望。比如,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有明显的积极性差异,部长往往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部员一味的听从部长安排,机械操作,以至于活动过程缺乏灵活机动的措施,状况百出,活动组织者没有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
  
  2.禁锢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体制
  
  领导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包括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法学、伦理道德等多元化内容。国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尤其是美国学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虽然我国部分知名大学校长也逐步改变了教学理念,注重36对领导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环境还没有形成,落实困难。
  
  当前国内只有几所知名高校对学生进行领导力相关的培训和实践项目,比如复旦大学校团委启动了“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团队的骨干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培养计划”,通过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领导思维和能力等。然而,大部分高校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理工类专业学生未开设《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律基础》等社科类的课程,导致非管理专业学生无法系统学习管理和领导力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运用领导力技能,社会阅历短浅,领导能力不够;第二课堂和非专业课程设置也缺乏集中管理和引导,选修课程设置主要依据任课教师的申报情况开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同时未能很好利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塑造领导特质。
  
  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还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和要求,领导力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过程显得过于松散。正在开展的高校领导力培训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培训的范围较窄,大部分高校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领导学有关的学习和培训;培训过程也主要以讲座、座谈、素质拓展等形式为主,形式上较为单一;培训日程安排上,采取集中培训,一般为4-8天,培训效果及影响力不明显。
  
  通过调研发现,此类的培训从培训时间、培训方位、培训效果上均未能达到提升全体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在培训结束后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即便获得相应的领导能力,也不一定就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甚至导致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产生偏差。
  
  4.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未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效落实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倡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种领导力相关的技能。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9].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受到阻碍。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诚信危机”、“道德缺失”、“沟通障碍”、“心理问题”、“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凸显了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学生领导力及其构成能力(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25]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高校必须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做好领导力教育的基础工程,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品质的大学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