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新举措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1-28 共3010字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的表现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的来源,毕业生顺利就业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由此衍生的毕业生就业危机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毕业生自身的定位不清。大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得认识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产生恐慌,不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不能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处于一种职业游离的状态。学校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忽视加强引导学生认识学校、认识自己、认识工作岗位。不了解毕业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形成了错误的择业观。在相当的一部分毕业群体中,存在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遇到困难挫折容易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的现象。

  其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发端于经济内部,其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人才培养机制则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储备无法迅速随社会的需要做出调整,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并且,经济结构变化越是激励,产业结构调整越是迅速,这种即时的失业问题也就越严重。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只局限于书本理论式的讲解,对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深刻,导致毕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明确地指出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高校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在管理上改革创新,否则别无出路。然而,随着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未能有效地实现国家青年人才的优化配置。

  1、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化,缺乏全面性

  现今,大部分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教育,忽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只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单一培养模式。但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转变教育理念和就业指导方式,应该由过去只关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为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又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双核”型人才,既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又充分展现专业特征,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就业指导模式大众化,缺乏个性化

  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着眼点主要放在求职技巧的培养上,即就业指导成品的包装,忽视了产品的设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刀切,缺乏个性化指导。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士到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以及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或组织校内人才招聘。这些就业指导方式虽然契合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学生的作用,但是却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在从事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群体中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等是表现不一的,但是这些因素却对个人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这提醒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在遵循普遍性的前提下,要关注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注意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为目标。

  3、就业指导理论化,缺乏实用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集中在理论层面,如前面所述的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课程内容大多局限于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虽然在学生活动中会有类似简历制作比赛、师范生的说课比赛等活动,但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毕业阶段,大部分人对于个人的面试着装、面试礼仪、面试谈吐等内容都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忽视理论教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会严重削弱就业指导的现实作用。

  三、新形势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新举措

  1、充分发挥辅导员就业指导的优势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兼具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相较于专任教师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密切联系学生,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便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因此,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职业教育普遍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等课程,都由辅导员担任,因此,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其中。这势必要求辅导员要更加密切关注就业的劳动力需求情况,汇集、传递就业信息,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员具有教师的身份,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起到职业导师的作用。

  2、重视就业的个性化指导,提高针对性

  学生的就业往往受个人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突破以往的限制,避免一刀切。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注意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例如:个人的爱好、性格、知识、能力等,从而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其次,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例如职业的分类、岗位的内容、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再次,帮助择业者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实现人职相配,从而完成择业者的择业任务。对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低年级学生处于求职预备期,主要指导了解行业、行业与职业等相关背景,进行宏观方面的分析,目的在于寻求意向性就业领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了解工作单位、职位(岗位)等相关背景,进行微观方面的分析,目的在于寻求就业单位和选择适合的岗位。

  3、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及活动设置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因此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要特别强调实用性。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内容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导致毕业生自主择业意识存在不足。因此,在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上,应该贴合社会实际,增强其实用性。例如,辅导员可深入企业学习,准确掌握产业结构信息,对降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有着实际的作用。又如,针对学生面试着装、面试礼仪、面试谈吐等薄弱的问题,高校可以开展《礼仪训练》等课程,对毕业生进行形象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培养。

  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系统地设置活动项目内容。成立就业教育指导团,由教师、辅导员、系领导、校友共同组成,将就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从大一到大三不间断。引导学生参加以增强就业技巧为主的系列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妆容形象设计、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邢晖 . 职业教育管理实务参考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2] 吴学兵,吴海云。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
  [3] 王本贤 .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 [J]. 学术论坛,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