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8 共5265字
论文摘要

  一、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 一) 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解放后设立的大学专业。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人把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件重要的事,使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其次,由于居住地的限制,也制约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发扬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 二)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有关少数民族语言全面的系统知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教学研究,民族媒体的编辑翻译、新闻文学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该专业就业方向广泛,毕业生可以选择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可以看出,其中也不乏局限性,特别是地域的局限性和过强的专业性导致社会普遍性下降。

  ( 三) 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 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出报告,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 699 万人,比去年增加 1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从行业招收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数据资料可以看出,许多高校普遍设有以上专业,也可以称为大类专业,继而此类专业的就业问题也能够获得关注和研究,而冷门专业、地域性强的专业则极少引起就业方面的关注。

  ( 四) 局部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形势
  云南拥有 26 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和多省份的少数民族都有交集。如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等,也有云南自己的特有少数民族,基于此,本地的大学设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其次云南的民族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此论文虽不能全然代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状况,但可以部分地反映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情况,特别是祖国的西南。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很多民族生选择了云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很多学生的初衷是弘扬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及精神,而如今入学容易了,毕业就业却成了所有大学毕业生共同面临的挑战。

  此文将以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展开调查与讨论,研究在云南民族大学民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范围内开展,选择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做调查正式基于以上条件。

  二、民语人才配置不均
  
  笔者从翻阅档案和问卷调查双向进行,并走访了部分学生,了解学生对目前就业现状的看法和建议。调查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意图等。调查翻阅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追溯原因是 1977,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还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八十年代,中国西南依照当时国家出台的政策的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分配工作。所以现今的就业情况与当时相比必将具有转折性的变化,调查目的在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也符合主流现状,是否也不可避免的和大类专业一样迎来就业压力,并就如果有压力,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压力提出些许建议。

  ( 一) 民语专业人才分布【图1】
论文摘要
  
  通过收集对比整理材料,制作了( 图 1) 就业方向趋势图。

  1985 年国家地区仍旧实行工作分配政策,从事民族语言类工作的毕业生高达 35%,由调查得到,主要从事的工作有教师、编辑翻译、传媒工作等,有 65%的学生定向回到生源地,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普通岗位,从事公务工作,其中部分工作内容与当地民族事业有关。明显看出,1985 年-1987 年间,毕业生全部就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未出现其他类别的工作者,这得益于社会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量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供不应求,云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为数甚少,所以基于政策和需求的共同作用,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民语人才供求关系稳定。

  图像又显示,2008 年-2013 年,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类工作的毕业生最高达到了 10%,2009 年,2011 年甚至没有学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类工作,同时,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的学生大幅上升,最高达到了 70%.如今,政府及事业单位都以招考的方式进行毕业生的录用工作,其中有小部分岗位仍与民族事业相挂钩,但调查得知,大部分参考生选择了普通文史类或不限制专业的岗位,就此和专业完全脱离,无法再大力发挥专业特长,保持民族文化流传。其中仍旧从事民族语言类工作的毕业生为教师或新闻编辑、翻译。毕业生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大量的自由职业、商业工作者,调查得知,这部分毕业生认为先就业再择业,可以先从事挑战性的职业,不合适再参加考试,也有一部分不愿意回到生源地,并不看好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从而自主创业,因而阔别所学专业。

  ( 二) 人才配置不均,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图2】
论文摘要
  
  为数众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这些原因导致了民族语言文学人才没有获得合理的岗位及利用。就未继续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原因制作了图2.图( 图 2) 中显示,47. 2% 的毕业生选择参考公务员及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这样更稳定,所以不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19. 6% 的毕业生认为由于没有直接的民语类岗位招聘提示,上网找工作网络环境复杂,认为社会对民语人才需求少,不得已只能放弃从事本专业工作。20. 7% 的毕业生认为,和民语相关的工作要么工作条件艰苦,要么待遇不合适,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看不到状况改善的前景,只能放弃。12. 5%的毕业生持有多种其它原因。总体上主要原因已经凸显出来。

  一方面找不到方向,方向上认知失误,另一方面,得不到保障只能放弃。这些已经成为民语毕生生就业困难,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困难,人才浪费流失的主要矛盾。

  三、现行的保障机制和指导方向
  
  现就云南省范围展开的工作进行举例。云南省是多民族省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因使用人数减少而濒临消亡,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云南人大常委获悉,《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于 2013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做出了规定。保护工作条例的出台,无疑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方向。抱有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兴趣的毕业生,有意向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毕业生,在条例下可获得大概的方向性指导。

  《条例》共二十四条,就其中具有人才需求性、扩大培养性和保障性指导的进行部举。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演出; 支持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编辑、记者和作家。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培养通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类专业人才; 注重培养和配备通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警官和司法调解人员。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培养和配备通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官和检察官。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并培养双语教师。

  第十二条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编辑、教学、播音和翻译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可免除外国语考试。

  第十四条省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开设少数民族语言频率、频道或者栏目。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在少数民族重大节庆和体育活动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以上可以看出,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制下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关怀下,仍有大量对民语人才的需求。就业方向为双语教育、媒体、编辑、出版、翻译、公检法系统、文学研究、艺术、宣传策划等。《条例》的颁布实施给广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有法可依的就业指向。

  四、就业指导方向、保障性机制建议
  
  如今,在现行保障机制的实施下,越来越多的民语人才学以致用,发挥着学历优势。但是,通过上述对局部学校的调查与走访,仍有部分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处于就业困难的境地。要解决就业问题,主要还是调控民语专业就业方向的多样性、毕业生的意向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紧跟政策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地提出建议,完善政策制度。

  ( 一) 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关注的加强
  2013 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人数逼近 700 万。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就业指导,人社部副部长也提出大学生就业服务要不断档不断线。在各种就业指导及服务井然有序开展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生无疑是一个普遍中带有特殊性的群体,由于专业性和局限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毕业生需要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指导以及帮助。首先,相关部门需加强就业单位与专业人才之间的沟通,平衡人才供求; 其次应加强和民语专业毕业生进行思想沟通,才能有效指导就业。

  ( 二) 指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意识、提倡创新精神
  1. 转变观念意识,提倡创新精神部分毕业生思想保守,认识不到位,认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是最好最稳定的出路,对部分岗位抱有偏见,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把专业的前景发散开。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感到迷茫,不得已放弃本专业选择公考或转行业。所以相关主体应重视以上问题,准确而有效地指导毕业生转变保守观念,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鼓励创新与民族文学事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并帮助落实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想法。

  2. 民语与科技文化创新相结合,突破就业范围相关部门建立学以致用轮岗机制,加强翻译类工作的专业性与精准性,培养新型民语翻译人才,将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与先进的科技,文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时尚生活相结合。提高翻译人才的知识面,轮岗到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地区,用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对生产生活进行宣传指导与传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落后居局面,缩小各个民族之间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同时也为二十一世纪的民语人才提供了更为新型合理的就业岗位。

  ( 三) 基础平台建设和技术设施完善
  1. 少数民族语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建立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供求关系的互通平台( 网站) ,仅供需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进行注册,建立供求关系数据库。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单位进行沟通宣传,多多利用该平台进行民语专业人才招录工作和岗位通知,免除了需要民语人才,而无人面试的局面。其次,注册双方进行严格的资料审核,保证就业公平合法。最后,该平台过滤了其它人才网站不必要的信息,更直观,一对一,民语人才供求关系清晰,民语毕业生就业安全有保障,有方向。

  2. 提高民语人才技术设施配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民语毕业生也应该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双语教育的丰富多彩,文艺工作的创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传媒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对民族地区民语人才的多媒体设施配备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播的难易,提供方便快捷直观的科学技术设施,也是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和亟待改善的问题。

  ( 四)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财政管理
  民语人才工作条件的改善、薪资待遇的提升、设施配备的完善、基础交流平台的建立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财政的支持。加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在民语部分用途的监管执行,完善相关的财政扶持,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冲突,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是改善民族语言文学工作环境的先决条件,也是吸引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毕业生学以致用,能够从事本民族语言文学工作的物质前提,从而也就是完善了毕业生就业保障与福利。

  综上,从局部看全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需要有效的方向性就业指导和合理的保障,这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不懈地努力,紧跟政策完善机制,需要教育系统的长期配合,需要学生转变自身观念积极创新。只有以上多方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项长期工程。

  参考文献:

  [1]萨如拉,曹仁祥。 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索[J]. 民族教育研究,2006( 1) : 17 -21.
  [2]叶志筑,蔡国庆。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纬度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6) : 122 -124.
  [3]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 现代教育研究,2009( 2) : 43 -46.
  [4]李艳红。 西部少数民族女教师职业发展及其教育政策支持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06( 2) : 18 -21.
  [5]高峰,李伸荣,李增臣。 大学生就业指导[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