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田灵
发布于:2021-12-23 共4143字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大学生随着自身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职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企业招工难现象。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是: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招聘制度不完善、院校重人文素质教育忽视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高校扩招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问题、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和高校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等。提出的建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加强教育、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就业、稳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大力开展校区合作等。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就业指导;人力资源;

  1、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1.1 、当前企业“招工难”现象

  企业“招工难”,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必然经历的阶段,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这一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就业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小型企业,由于没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储备机制,却需要数量庞大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使得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处于一种急需的状态。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形成的岗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而现代大学毕业生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物价水平的上涨,在经过大学的就业理念的熏陶和中小型企业薪资待遇等因素,大部分人都不愿选择中小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伴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上涨,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也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难”的主要群体,究其原因为高等教育自身的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最终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劳动力也找不到工作。

  2 、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

  2.1、 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的主要结构为劳动密集型,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年加强,很多国家的大型企业,包括中国本土的很多大型制造型企业都将产房建设到了东南亚国家当中,这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生存的很多员工都面临着下岗的问题。其次,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真正需求的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只出现在少数技术研究环节和智能操作环节中,因此可供优秀大学毕业生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很少。这两方面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2 、企业招聘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有人力资源部,但是却对人力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招聘员工时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人观,导致很多企业一味关注员工的学历。例如,有些岗位实际应届大专生就可以胜任,却要求本科生,且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导致许多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弃而远之。同时企业也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1.png

  2.3、 院校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忽视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

  如今社会形态下,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文化水平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技能技术以及实践水平的培养,虽然现在很多大学在寒暑假都有提出要完成社会实践报告,而这些报告却都往往停留在表面文章,而学校提供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也都是少数人进行的活动,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合理的社会实践评分,提供大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拥有良好的技能技术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充分就业。如果说人文素质是内在的,那么技能技术必然是外在的。内在素质不断地提高,若缺乏外在的技能,那势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4 、高校扩招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带给高中升学率提高的同时,迫使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飙升,致使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高校扩招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加重。高校的扩招也使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本科毕业生到研究生,甚至是到硕士、博士,从侧面反映出知识越高、技能越高,那么工作就越是好找。

  2.5 、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就应该拥有一份高收入、高待遇、环境优异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所以通常在就业过程中不会考虑中小企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等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在放弃选择中小型企业的同时,中小企业也不会再选择这些期望值过高的毕业生,而是选择要求相对较低且适合并愿意进入本企业的大学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处于天平中间两端都走不了:大企业、大城市去不了,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看不上。最终导致很多特别需要专业人才的城乡中小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大量毕业生又集中在大城市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使得人才资源既紧缺又闲置,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

  2.6 、高校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中不管是老师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存在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就是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职业指导只是帮学生找工作的一个合理提议,只单方面的关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对于“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没有对参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学生进行详细地分析,只是为了开设课程而上课,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虑他们的需求,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甚至盲目追求就业率,就业工作畸形。此外,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不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并未在政策制度、体制等采取有效的行动,难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进行。

  3、 建议及对策

  3.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企业发展战略转型,传统的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变经营方式。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来看,企业还需提高更新换代的速度。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迅速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才能减轻对基础劳动力的依赖,才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大难题,实现双赢。

  3.2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建立合理的招聘计划,以人岗匹配为原则,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招聘岗位和招聘人数。在招聘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信息匹配的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公开,将企业的真实情况让应聘者了解,不虚化企业形象。对应聘者的条件要做到平等,不以外貌、性别、学历等单方面作为评价,要注重个人知识、技能和能力,以确定其是否能胜任本企业工作。企业应大力开展校园招聘,为更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帮助。同时,培训满意度、合理的薪酬绩效制度,也可以减少员工的流动性,留住员工,缓解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3.3 、学校加强教育,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就业

  其一,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加强开设指导课,在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其二,要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就业。就业的渠道有很多,不可以使学生的思想禁锢,不能在他们的思维中存在只有到大城市和大企业工作才算是就业,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城市和大企业中的竞争力之大,同时也要知道在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就业的优势。通过学校的指引,大学生要了解到更多的就业方式。依据人才培养要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学校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学生就业。

  3.4、 稳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

  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进,导致大学毕业生在2015年达749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学校只在学生方面有了“量”的提高,却没有“质”的提高。高校应该转变招生观念,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应以教育质量、教育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而不能为了追求扩招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盲目设置大学的专业及课程,从而导致专业趋同,高校输出的专业人才与就业岗位的需求不相符,学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不承接。因此,应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和速度的扩张,规范招生行为,从高校招收人数上控制毕业生人数,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3.5、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其一,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大学生不应急于求成,可以先工作,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技能,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后,不仅可以清楚地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的工作,也能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岗位甚至是企业。

  其二,要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近年来,政府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更是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回乡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能够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3.6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各高等教育院校为促进自身发展,以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即为一种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资源和信息共享上实现“双赢”的模式。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合作的高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并结合市场导向,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使企业得到有用之才,使学生提高技能,使学校得以更好的发展,由此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有效地缓解了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问题。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陆庆生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冯忠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王启运人才招聘为何陷入“两难'境地(M]南京:企业文化出版社, 2005.

  [5]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河南: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0,32(1):13-34.

  [6]康强.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4.


作者单位:北电爱思特(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田灵.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21,(36):109-11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