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A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及缓解策略

来源:中国统计 作者:何水;谭清方
发布于:2020-01-22 共4772字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第六篇:A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及缓解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 近年来“最难就业季”渐成常态。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 2018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 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渐深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出现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怪象,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时有发生, 大学生就业压力异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 关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十分必要。本文基于A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 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建议。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文数据来自“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调查”。该调查于2018年4月在中部某省会城市一所高校A大学进行, 调查对象为该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A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2018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约1.4万人。

  此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 实际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98份。其中, 有31名同学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为聚焦研究问题和方便数据分析, 本文分析时剔除这部分“已考取研究生”的样本, 仅使用余下的36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 男性169人 (占比46%) , 女性198人 (占比54%) ;独生子女117人 (占比32%) , 非独生子女250人 (占比68%) ;城镇生源者154人 (占比42%) , 农村生源者213人 (占比58%) ;文科生92人 (占比25%) , 理科生59人 (占比16%) , 工科生110人 (占比30%) , 医科生106人 (占比29%) ;学生干部44人 (占比12%) , 非学生干部323人 (占比88%) 。

  |“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面对“最难就业季”, A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 多数压力较大, 且在就业压力感知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群体差异。

  1.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且多数压力较大。调查结果显示, 尽管调查时离毕业不足3个月, 但大部分调查对象仍处求职阶段, 仅36.24%的调查对象表示找到了工作。其中, 表示找到理想工作的仅11.99%, 表示虽找到工作但不满意的占24.25%。而63.76%的暂未找到工作的调查对象中, 表示对找到理想工作没有足够信心的占32.97%。在更直观的就业压力感知方面, 高达92.92%的调查对象表示存在或大或小的就业压力, 其中表示就业压力“非常大” (25.07%) 和“比较大” (31.06%) 的合计达56.13%, 表示没有压力的仅7.08%。

  2.女性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男性大学生。当前就业环境下,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偏好男性, 造成女性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调查结果显示, 67.67%的女性调查对象表示招聘方的性别限制影响其对工作的选择, 53.03%的女性调查对象表示女性岗位薪酬较低、发展前景不优;与此相反, 高达91.83%的调查对象表示男性在就业中更具优势。

  3.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偏向在生源地外就业且就业压力大于城镇生源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是城镇生源的, 有57.14%更愿回生源地就业, 23.43%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 15.58%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调查对象是农村生源的, 有42.78%更愿意回生源地, 25.4%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 19.25%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究其原因, 多数城镇大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主要是家乡有一定社会关系, 回去较易找到好工作。相比之下, 农村生源大学生因回去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更愿在外面打拼, 加之家庭经济因素等影响,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相对大于城镇生源大学生。

  4.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理、工、医科类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在已确定工作的36.24%的调查对象中, 理科生占33.83%, 工科生占25.56%, 医科生占22.56%, 文科生仅占18.05%。显然, 比较而言, 当下理、工、医科类大学生就业更为容易, 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小。考虑到样本构成中文科生占比仅次于工科生, 是理科生人数的1.5倍多, 而在已确定工作的大学生中文科生又占比最少。显然, 文科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明显更大。

  |“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

  为考察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 我们在问卷中列举了9项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可能因素, 要求调查对象选择其中5项, 根据选择数量, 排名依次为:“毕业生人数规模大, 人才供需失衡” (占比68.93%) ;“经济增速放缓, 市场需求变小” (占比65.03%) ;“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 (占比63.21%) ;自身综合素质弱, 就业竞争力不足” (占比53.95%) ;“自我定位不清晰, 就业方向不明确” (占比47.14%) ;“存在就业歧视, 就业市场不公平” (占比44.96%) ;“所学专业市场需求小, 不易找工作” (占比42.51%) ;“家庭因素影响” (占比41.69%) ;“就业现实与就业预期存在差距” (占比33.51%) 。通过对上述原因进行归纳, 在“最难就业季”的当下, 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群体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外在客观原因和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 客观原因

  一是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导致就业压力。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的660万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820万。而近年来,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年年都迎“史上最难毕业季”“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成为近年来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是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性失业现象突出。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就业市场上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造成结构性失业增多, 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 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身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或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完全一致, 从而加剧了就业难度。

  三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欠佳, 加大就业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虽经过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尚未及时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完全匹配, 专业设置、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也未及时跟上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 “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的教育模式也未彻底改变。这些极易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前述技术性较强的理工医科类大学生就业率高于重理论学习的文科类大学生, 就是一个佐证。

  四是大学生家庭成长环境, 导致就业压力。如前所述, 农村生源大学生相对城镇生源大学生社会资本少, 回家乡就业无优势, 所以更愿在外打拼。此外, 受传统观念影响,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大学生子女就业期望较高, 尤其是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寄望他们眼中的优秀大学生子女能够找到一份薪资待遇好又体面稳定的工作以改变家庭命运, 这些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五是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 部分行业存在就业歧视。当前, 企业等用人单位愈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技能。更有不少企业为节省用人成本, 在招聘时设了许多门槛, 如要求有2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这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非常不利。此外, 职场上的性别歧视、裙带关系、地域歧视等, 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 主观原因

  一是自我认知不明确, 自我评估与职业规划能力欠缺。调查结果显示, 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不清楚自身优缺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准确认知自我, 不清楚自己喜欢何种工作, 在谈及职业生涯规划时比较茫然, 在求职过程中易高估或低估自身职业素养。此外, 一些大学生求职目标性、方向感不强, 缺乏足够求职动力。长此以往, 当身边同学纷纷签约就业, 自己却仍一无所获时, 便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是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综合素质欠缺。大学相对宽松、自由, 许多同学在经历艰苦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学习松懈, 临近考试抱佛脚, 对待专业课程考试不追求高分通过, 但求60分万岁, 因而造成自身专业素养不足, 求职时缺乏竞争力。此外, 部分同学缺乏社会实践, 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不足, 综合素质较弱, 难以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由此带来就业压力。

  三是个人期望值过高, 功利化倾向严重, 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 对当前社会形势不能很好了解和把握, 对未来往往充满美好憧憬, 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就业预期。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极易导致就业压力的产生。此外, 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错误, 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求职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工作环境舒适、薪资福利好又体面轻松的工作, 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 挑肥拣瘦, 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由此加剧了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是多元的,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努力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学会自我调适, 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给予有力支持和帮助。

  1.大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培养, 正确认知评估自己, 积极自我舒压。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社会实践, 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锻炼,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二是正确认知自我, 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要正确认知自己, 做好职业规划, 合理确定就业目标, 不盲目跟风或攀比。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应勇于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勇于尝试各种职业, 敢于从事基层工作。三是学会自我调适, 主动自我疏导。大学生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 在就业过程中显得比较稚嫩, 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 特别是屡屡受挫后, 导致心理压力大, 情绪低落、焦躁, 这时应学会自我情绪疏导, 积极舒缓自己内心压力。

  2.政府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就业创业保障。一是完善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更多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 对企事业单位吸纳大学生实习、培训和就业提供一定资金补贴和相关政策支持。二是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支持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贷款支持、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给予房租补贴、给予创业孵化基地补贴等多种形式,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政策。明确规划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职业发展前景, 增强基层就业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尽可能消除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工作。四是完善有关“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以反就业歧视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减少乃至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家庭背景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

  3.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一是适应社会需求, 深化专业改革。通过改革, 推动专业、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是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质量,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尽可能丰富和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三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体系, 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树立全程就业创业指导理念, 实施在校生全程就业创业指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 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四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舒缓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克服就业恐惧心理。

  4.家长转变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是摆脱传统观念束缚, 主动关心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 体谅子女就业不易, 必要时结合自身人生经验给子女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帮助他们舒缓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引导大学生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同时多关注社会就业形势, 尽力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性建议。三是帮助大学生子女调控内心负面情绪, 合理地引导其进行压力释放和情绪调节。当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应多给予鼓励与支持, 让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家庭困难或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 家长不要把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强加到子女身上, 要为他们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 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

 

点击查看>>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汇总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原文出处:何水,谭清方.“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J].中国统计,2018(10):24-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