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创业素质与创业意愿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22 共7414字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本章通过对创业、创业者、创业素质、创业意愿、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及创业氛围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进行阐述,为后续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创业与创业者。

  2.1.1 创业与创业者国外研究综述。

  奈特(1921)认为创业者是不确定性的决策者,需要承担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创业者是能够识别商业机会、预测市场需求,协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人。创业简单来讲是个体利用自身素质识别商业机会并协调分配稀缺资源通过创新最终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熊彼特(1934)认为创业者是创新的实现者,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和核心,而创业是创新实现的过程[1];Kirzner(1973)认为创业者是比较"敏感"的个体、能够机敏的感知市场需求并能够快速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的个体[2];Casson(1982)认为创业者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协调分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做出恰当合理的管理决策[3];Ronstadt(1984)提出创业是指个体投入时间、精力条件下,通过获取和支配自身资源进行创新形成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且在动态环境下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4];罗伯特。D.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是个体通过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并提出创业者与企业家等同;Hisrich & Peters 在《创业学》中提出创业是通过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进行创新活动以及承担相应的经济、社会的风险及压力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5].

  Jeffry Timmons 提出创业不仅仅包括创办一个新企业或突破创新的范畴,还需要创业者具备相关的创业素质用以协调控制各种稀缺资源,平衡各方面发展,创业可以刺激个体的创造欲望,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6].

  2.1.2 创业与创业者国内研究综述。

  林强、姜彦福、张健(2001)将组织中负责经营、管理决策并进行风险承担的个体定义为创业者,认为创业者等同于在企业中负责经营、组织决策的企业家,或者创办新企业的创始人[7];雷家啸、冯婉玲(2001)则认为创业者不等于企业家,创业者是在新创企业初始时期的经营者、推动者,可能并不具备企业家的个性品质;郁义鸿(2001)提出创业是通过甄别商业机会和捕捉市场需求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来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8];葛建新(2004)提出创业是整合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创新活动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9],陈震红(2004)等认为创业是个体在动态的时间及环境下通过特定的形式甄别并利用商业机会实现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10];姜军,蒋世杰,陈德棉(2005)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广义上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全部人员;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核心成员,对创业活动起推动作用[11];张玉利(2006)认为创业一方面应注重于对商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另一方面应注重资源的整合以及准确高效的管理决策,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而不仅仅认为创业只是创办新企业。

  2.1.3 创业与创业者小结。

  创业是在动态的时间及环境下,个体通过发现、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通过整合可获得的资源要素,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的过程。而大学生创业是指个体在感知自身创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甄别市场机会创办新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

  2.2 创业素质。

  2.2.1 创业素质国外研究综述。

  Scott(1998)利用冰山模型对创业素质进行如下定义:创业素质是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整合,及由此引出的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会对工作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创业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手段加以培养;麦克兰德(1973)指出个体的行为品质和特性对于工作绩效的作用比智商更加有效,说明个体要想获得工作上的成就仅仅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特质。Drucker(1985)提出创业素质是包括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态度、情感、意志等)、能力素质与技能素质的综合素质的结合体[12].1992 年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的 20 项素质与能力的排序:

  Bird(1995)认为创业素质包括个性特征、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是个体实现创业活动所需具备的综合特征,且创业素质一方面是先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训进行培养的[13];不同视角下创业素质内容不尽相同,Jean Baplisle Say 和马歇尔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创业者应具备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的经营能力以及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管理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创业者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胆识、成就欲望、自主性、自信、坚定不移的意志等心理特质;Chen,Greene & Crick(1998)构建创业者的自我感知模型用于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并对个体成为创业者的概率进行预测[14].美国学者 Phan在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 一文中提出创业倾向模型(Model of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该模型认为前人对成功创业者更注重资源整合及创造潜在价值等外部环境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创业者主体综合素质的内在因素的影响[15].Markman & Baron(2003)认为个体要想进行成功创业至少需要具备坚定不移的意志、自我感知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杰出的技能、丰富的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等综合素质[16].

  2.2.2 创业素质国内研究综述。

  杨华和郑夕春(2003)从三个方面提出创业素质与品质结构,包括独立自主、勇气、吃苦耐劳、社会责任感、毅力、诚信等六个方面的创业品质,包括专业知识、创业学、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包括文字写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经营管理、决策管理及创业能力的能力素质[17]. 胡润英、詹晨(2003)从成功企业家的角度对创业素质进行整理提出创业者的品质包括广博开阔的全球视野、清晰的思路以及预测经济趋势的能力等被称为第六感的能力,并认为成功企业家需要具备果断的管理决策能力、承担风险的胆识、卓越的领导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坚韧的毅力、机遇等的品质[18].仲理峰、时勘(2004)利用关键行为访谈法结合权威导向、主动性、机会识别、捕捉信息、组织意识、指挥能力、仁慈关怀、自我控制、自信、自主学习和影响他人特征建立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19].韩力争(2004)通过对 500 份创业心理素质的开放式问卷进行整理将创业心理素质划分为创业动机、能力、人格特质和创业知识四个要素[20].罗天虎(2004)在《创业学教程》中提出创业素质是包括自主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身体素质、个体竞争意识、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能力、心理品质、风险承担、洞察能力及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21]. 孔来风(2006)在《创业者》中提到中国创业者应具备的十大素质:排在第一位的是欲望,欲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信念,其余的则是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丰富的人脉资源、谋略、胆识、与他人分享成功的愿望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等[22]; 张明林(2008)从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并提出创业意识和品质包括勇气、吃苦耐劳、毅力和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信用五个方面,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创业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五个方面,创业能力包括资源整合能力、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经营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六个方面,并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评价[23].杨桂芳(2008)认为个体需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的创业素质。郑美群、吴秀娟(2008)将创业素质划分为内在动力因素包括动机、品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特质维度以及外部保障因素的知识和能力维度[24].毛翠云(2009)提出素质的内涵是指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影响管理能力及经营绩效的基本要素,创业者应具备的独特的品质及能力,包括内在的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及创业知识三个维度[25].曾媛和胡明山(2011)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应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角度解释大学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6].王坤,李耘涛(2012)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大学生的创业禀赋包括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及创业知识四个方面,并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创业禀赋中介效应及个体背景调节作用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的关系,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27].

  2.2.3 创业素质小结。

  对创业素质共性的认识,不同视角下创业素质维度不尽相同,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创业素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构念,需要从多维度对创业素质进行考虑,否则难以对创业素质形成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个体素质的发展除先天禀赋的影响,后天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均会对创业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创业意愿。

  2.3.1 创业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意愿最初是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用于反映个体将有意识的计划或决定付诸某向特定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Bird (1988)最早提出了"创业意愿"的概念,他认为创业是一种有意愿和有计划的行为,创业意愿则是反映个体有意识的计划或决定进行创业实践的心理信念,创业意愿的付诸实施与个体的注意力、经验及基于特定目标的行为表现相关,且认为创业意愿一方面是个体自身具备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个体对外界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意愿[28].Bagozzi(1989)提出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预测变量,认为创业意愿作为个体背景因素、创业环境因素与创业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与创业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9];Katz 和Gartner(1988)认为创业意愿是创办一个新企业或创造新的增长点[30];Krueger &Brazeal(1994)提出创业意愿是个体对创业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观看法,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对创办新企业的承诺程度[31],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前因变量,个体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之前必先有创业意愿的形成。Jenkins 和 Johnson(1997)将已经开始创业的个体的愿望定义为创业意愿;Ajzen(2001)认为创业意愿是对创业行为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预测变量;Phillip H.Phan 等(2002)将创业意愿定义为学生将来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32];Singh 和 Denoble(2003)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拥有企业且成为自我雇佣者的愿望[33];Lüthje,Frank(2003)认为创业意愿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将来可能创业的可能性;Lee and Wang (2004)认为创业意愿是指个体具有创办企业的打算[34];Grundsten(2004)从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两个维度对创业环境进行划分研究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情感因素包括社会认同、主观规范及角色示范,理性因素包括资金预期、机会识别、资源可获得性等;Fitzsimmon(2008)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基于创业结果及自我效能感的主观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35];Thompson(2009)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有意识、有计划进行创办新企业及实现的可能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是指大学生计划创办新企业的想法。创业意愿只是一种动机,不一定能导致创业行为的最终发生,但创业行为的前提是先形成创业意愿,凡产生创业行为的人必然以形成创业意愿为先导[36].

  2.3.2 创业意愿国内研究综述。

  范巍、王重鸣(2004)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对于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及看法,通过建立创业意愿模型以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个体创业意愿与个性特征、环境因素、个体背景以及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个体背景(性别、年龄、专业类别、学历层次、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均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37];学者贺丹(2006)通过对创业、创业者、学生创业等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创业理论及企业家理论提出创业倾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质、个体背景、创业态度、环境因素[38];钱永红(2007)从个性特征及个体资源两个维度对创业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特征包括冒险精神、成就动机、自主性和个体资源包括资源获得、创业回馈、未来就业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会形成相互补充的作用[39];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07)通过抽样调查收集上海 1256 名大学生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创业意愿、创业准备等指标综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崔剑(2008)认为影响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创业意念、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三个方面[40];毛雨(2009)开创性的采用前瞻性人格结合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个体背景及在校经历等变量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张玉利和杨俊(2009)提出创业意愿是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创业意愿某种程度上能够预测创业者是否有计划的进行创业行为[41].简丹丹(2010)将创业意愿定义为个体通过对自身素质及外部环境条件感知情况下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及程度[42].汪姣(2012)认为创业意愿有创业目标意愿及执行意愿两种,其中创业目标意愿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创业目标而表现的具体创业想法,创业执行意愿是个体结合所处环境有计划的制定具体的创业行为[43].

  2.3.3 创业意愿小结。

  创业行为在高校学生中测量较为困难,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唯一且有效的预测变量,通过对创业意愿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对创业意愿的定义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创业意愿包括个体将来进行创业的可能性的主观心理层面及基于创业目标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行为层面研究的两种观点。

  2.4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2.4.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

  创业意愿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的理论基础是由 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作为中间变量出现在可能的影响因素与行为之间的。Ajzen(1991)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表明人的行为处于控制之中而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计划行为理论(TPB)目前被认为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并且 TPB 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行为理论的研究,实证表明 TPB模型对行为有显著的预测和解释能力[44]。

  计划行为理论(TPB)中意向作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一方面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行为态度是个体对进行某项行为的主观看法,反映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的偏好及结果的重视程度,是一种心理信念;主观规范反映个体基于外界压力作用下是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即个体感受到的外界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定义为一个人被作为优秀的标准来学习、模仿,代表个体进行选择时受到父母、朋友、同学对自身决策预期的外界压力因素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表明个体基于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等的认知对进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感知到的困难或者阻碍程度,感知行为控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是对自身感知行为能力,反映个体对进行某项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另一种是感知困难程度或者阻碍程度,即个体进行某项行为时所遇到的可能的困难和阻碍,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根据 Ajzen 的计划行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创业研究领域中,提出个体背景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以及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最终影响个体的创业意向,进而影响创业行为。

  2.4.2 创业事件模型(SEE)。

  Shapero 和 Sokol(1982)提出创业事件模型(model of entrepreneurialevent,MEE)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惯性的影响,除非这种惯性被某些消极或积极的行为打破或替代,提出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包括希求性、可行性和行为倾向:其中创业希求性-表明个体对进行创业行为的情感倾向,反映个体对新创企业前景的希求程度;可行性-类似于 TPB 模型中的感知行为控制,反映个体通过感知自身进行成功创业的可行性;行动倾向是个体进行某项特定行为的意愿,反映个体的意志力和承诺度,个体通过控制知觉采取行动倾向。

  2.4.3 创业意愿组织化模型(OMEI)。

  创业意愿组织化模型(OMEI)是 Shook 等(2003)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从组织心理及行为角度研究创业意愿形成机制的模型,模型的构建整合了创业者的心理、特质及认知要素,将创业者心理、特质及认知作为创业意愿的前因变量,研究其对创业意愿、机会搜寻与发现、新事业创建决策及机会开发的影响。

  2.4.4 创业意愿模型小结。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中 TPB 模型及 SEE 模型均研究的比较成熟,其中 TPB理论是从理性行为角度出发,研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但是 TPB 模型缺少对个人能力的研究,SEE 模型与 OMEI 模型对创业意愿的研究均缺少对外部环境的关注,与 SEE 模型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创业意愿相比,OMEI 模型从组织心理及行为角度出发研究创业意愿,视角更广泛。

  2.5 创业氛围。

  2.5.1 创业氛围国外研究综述。

  Jackson & Rodkey(1994)对创业氛围的定义侧重于区域内群体对创业持有的看法,包括公众对风险的承担以及对失败的容忍度、对新公司启动中困难的理解,以及给予创业主体足够的关注和尊重等[45].Birch 等(1999)认为创业氛围是代表特定区域的一种微妙的或者是"软"因素,以及对新的、不同的人所做的新的、不同的事的宽容和承认.Noseleit(2009)认为创业氛围是区域内群体形成的对创业的价值判断、主观规范及对创业的看法,是区域范围内的创业文化环境[47].

  2.5.2 创业氛围国内研究综述。

  荣兆梓(2006)认为创业氛围是包括区域内个体创业意愿、创业冲动以及创业行为的概率分布[48],江三良(2009)认为创业氛围是某个特定区域内群体所处的综合机会环境、创业意愿、冲动和创业行为的区域整体创业状态,是关于创业的价值观念、风格等形成的背景网络,作为内生性、关键性因素影响着特定区域内个体的创业行为[49].吴义刚(2013)在创业氛围与创业文化差异研究中将创业氛围定义为区域内群体创业活动的整体发展状态及群体互动中形成的创业的精神风貌,类似于在创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气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创业氛围与创业文化之间的差异[50].蒋剑勇、郭红东(2012)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创业氛围能够正向预测农民的创业意愿,并结合创业榜样以及感知的强关系支持对农民创业意愿进行研究[51].张莹瑞、赵树迪(2014)从学校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多层线性模型实证分析中得出学校的整体创业氛围可以增强主动型人格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的结论,表明创业氛围对主动性人格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2.5.3 创业氛围小结。

  学者们对于创业氛围的共识认为创业氛围是区域内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间的互动产生的,并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内的创业活动,但是从一系列特征角度对创业氛围概念的界定仍没有存在不同的观点,对创业氛围概念的总结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从心理感知角度定义创业氛围为特定组织或群体内的微观文化,反映群体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及主观规范;另一种则把创业氛围定义为与创业活动有关的外界环境的综合概念。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