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就业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2 共6135字
  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加快的脚步中,各国的经济竞争已经逐渐的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同时也是带动科技进步、文化前行的重要支撑力。现在各国都重视起对于人才的投入和培养,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就是对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应对。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人才力量,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每年有好几百万的大学生要走出校园,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并没有这么多相应的岗位提供,所以最近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都空前巨大,就业环境的严峻性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毕业时要面临的难题。
  
  各种文化因素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观念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会受到不同文化的侵袭和洗礼,是否能怀揣理性客观的就业理念对于大学生正确择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重要。了解当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3.1 当前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特点
  
  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一员,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关乎国内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全球的经济推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的我国,现在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稳步上升的国民生产总值,伴随着的是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渐渐确定,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再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增长,而是保证经济运行在可控的区间范围内,实现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经济增长上。“政府对于企业以支持型的财政政策为主,为企业创新、设备投资等减税,以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可以立足市场,寻找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从近些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来看,我国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然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升,让我们看到了服务业对于经济贡献度的增强,而第三产业所需劳动力较多,加之我们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这要依靠科技带动需求,挖掘潜在的财富,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其中高等创新型人才的接纳更显得十分重要。
  
  以平稳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国家,人民获得了物质生活的满足,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回顾我国近些年来的文化市场,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拉动了文化经济和文化消费指数的持续攀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各国文化互动和交流。我国现今的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太少,劣质产品太多,还亟待进行结构调整和政策完善。而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简单的文化因素已无法愉悦人们的身心,我们需要探索在文化发展上的更多可能性,这不仅需要以科教实力作为根基,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事业人才,创造多元的文化产品,同时,更加需要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学习别人、展示自己。如此在我国的文化氛围中,不同的文化元素的进入,在与我国本土的文化元素的碰撞交流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必会带来的影响。多元文化对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挑战。
  
  3.2 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在每一年的毕业季都会被提起,尤其当我国高校扩招,国家希望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求学深造,但这也带来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即已失业的现象长久存在。从国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类企业遭受到了冲击,为了压缩成本,企业都纷纷以裁员的方式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这为很多要毕业的大学生关上了求职的窗户,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本就恶劣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虽然有很多选择考研的学生暂且躲开了求职的困境,但是两年或者三年后仍旧会面临一样的就业难。在我国国内,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长,是高等教育日渐普及化的结果所在,大学扩招所带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加,从下图即可看出:
  
  从 2001 年至 2015 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一百多万跃升为七百多万。逐年爬升的毕业人数,但并没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求,加之大批还未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待就业的下岗工人,供过于求的市场化结构性矛盾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步履维艰。
  
  3.2.1 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是就业难,但是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无法就业,就业的难度也不是在于工作少而求职人多,通过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市场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现今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识高,能力低。
  
  大学生是接受了系统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的人才,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和知识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获取信息资源,掌握本领。但是我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专业的设置多偏向理论化,缺乏实际应用和可操作性,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能力,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来对其进行二次培养,但是现在刚就业青年频繁跳槽的现象已经不再新鲜,很多企业就会担心之前对新人培训的花费会换来员工的离职,加之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时间过长,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弱,多年的“唯吾独尊”的观念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就让很多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显得犹豫不决,企业更倾向于有着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老手,可以在入职后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这使得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的机会。
  
  在我国的高校扩招的浪潮中,一些学校在抢夺优质考生资源的时候,会通过开设一些社会上的热门行业作为新的专业来吸引学生,比如对外贸易、计算机等,但学校本身可能并不具备这些专业的办学能力,在学生的培养上就会质量不佳,而热门专业的毕业人数也较多,这就造成了人才浪费。国内大学设置的一些专业可能和社会上的工作要求契合度并不是很高,很多毕业后的学生所做工作都与原先专业无关,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将精力放置于学习中,忽视了对自我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建设,使其在毕业求职中除了一纸文凭毫无其他能力可言,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我们从企业对于招收的刚毕业大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学生们在入职后大多没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长久的课本学习也使其思想固执,没有谦虚求教的学习心态,自我观念太过强烈,并没有实际的工作成效,但急于表现,容易与同事发生矛盾冲突,这并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对于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评估让很多可能拥有能力的学生在求职中碰壁,企业的谨小慎微会让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进入职场。
  
  第二,追求远,观念旧。
  
  社会学家们曾经粗略的计算过大学生的四年花费,按照我国现在农村人均收入计算,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已抵得上一个普通农民将近二十年的收入。
  
  再加上很多学生在求职找工作时还会花费一定的钱资,这些大额的投资都会反映在大学生的求职预期上,高投入获得高回报的心理定势使大学生们希望可以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从近些年来大学生对于月收入的期望底线也在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升,学历越高,期望薪资也越高。然而社会上并不一定就有符合毕业生要求的工作,现实情况往往是企业一般给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开出的薪资水平都比较低,很多人嫌低都不会选择,然而高薪资的工作对于岗位的能力要求又比较多,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满足不了岗位需求。这样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导致绝大部分大学生处于待业的状态,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但是没有认清实际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这些年来不断升温的“公务员热”体现的是大学生们对于体制内工作的偏爱和倾向性,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有一份编制内、有保障和各种福利的工作,因此对于公务员、教师等事业单位有着极高的选择性,从每年报考公务员等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人群来看,大学毕业生占到了 80%的比例,而其中应届毕业生即占有超过一半的人数。对于女生这个群体来讲,倾向于选择公务员等政府机构作为未来就业方向的要多于男生,而女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来看,2014 年国考中报名人数在最多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一个岗位,竞争比例高达 5207:1,2015 年最受瞩目的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仅招 2 人但报名人数却达到了 5249 人。如此竞争率极高的工作,缘何依然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竞相争考,无非大家看到的还是这份工作所在城市的优越性和薪水及工作本身的稳定性。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选择报考公务员也是作为就业的一条出路,但是并非只有稳定有编制的工作才是唯一方向,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都应该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所应想到的就业方向,不应知识将视线仍旧集中于公务员这样的稳定工作上,稳定并非就是长久,暂且的“曲线救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应抱着陈旧的固有就业观念,去和众人争抢独木桥。
  
  大学生们除了对于工作稳定的公务员等编制内的工作选择度较高,他们在对于工作城市的选择上都趋向于一线发达城市,尤其对于很多从农村或者二三线城市考入一线城市就读的学生来讲,能有机会在发展较高的城市谋得一份工作是他们在毕业时的首选。
  
  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生活设施,以及较高的薪水报酬都是吸引众多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从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所做的调查分析来看,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城市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高达 67%,单从每年国考西部偏远地区的众多岗位无人问津的情况中,就知道大学生们对于工作生活城市的选择取向。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人往高处走的定理让很多大学生们在就业中希望可以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这样在大城市中每年涌入的大学毕业生都占据了人才抢夺的大市场,这无疑是对就业难的雪上加霜。工作机会虽多,但求职人数远高于工作岗位数,依然是让很多毕业生滞留在大城市、难以就业的原因所在。然而这样高远的目标并非对于每个大学生都适合,现在虽已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但是固有的陈旧一线城市生活观依然让很多学生固守一地,继续着就业难的现状。
  
  第三,自视高,现实低。
  
  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个职业,只要能够在本职工作上踏实勤勉,任何工作都能获得人生的价值。然而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的大学生们,在千军万马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天之骄子的荣耀,享受了四年的瞩目后,已经对于自我失去了正确的审慎和认知,自视甚高的人生态度让很多学生在毕业找工作中眼高手低,只想找到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工作,有些甚至想要直接进入高管行列,对于一些起点较低、收入较低的工作置若罔闻,认为这些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很多学生在毕业时无法找到工作。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工作机会,可能薪水较低、工作繁重,大学生都不会对其投以简历,但收入高的工作大多对工作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的短板所在。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都是用人单位在择人时的最大淘汰群体,可是大学生又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不愿选择,这样好高骛远的求职心态,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在主体身上的最真表现。
  
  3.2.2 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严峻而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作为我国每年大学毕业季最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未来生存状况的显现,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安定和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每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代表们热议和要求重视的问题之一。保证大学生群体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知识的有效价值实现,是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缘由指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无法妥善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一,浪费资源,影响成才。
  
  培养一个大学生要二十年的时间,无论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我们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费的经历和资源都是期望在其成才之日可以将知识化为能力和财富回报自身、父母和社会。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在面对当前以人才竞争为主的世界发展态势下,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人力,为大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供给和能力塑造,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身上所肩负的都是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大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在工作岗位上早日发挥实力是对多年所学的回报,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虽然近些年来有很多大学生通过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来规避就业压力,但是这样暂时的求职回避在将来毕业时依然是对就业的巨大挑战。加之很多留学生的定居国外,这对于我国的人才建设来讲,是很大的一笔损失。
  
  大学生们在求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工作稳定性、薪资待遇、城市环境等的片面追求,使得大量的人才长久的流向经济发达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人才拥挤、待业众多的现象持续存在,而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偏远地区无人问津,人才匮乏。这样严重的失衡情况,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对于自身及家庭来说,多年的教育投资没有得到及时的产值回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被荒废,对于人才和知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每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很大的一笔支出,但是毕业却没有从工作中得到价值回报父母。这种人才的浪费有可能会让处于待业中的大学生们逐渐被社会淘汰,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这样的现象在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一个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极不容易,找不到工作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而多年的求学未换来财富的回报,对学生思想本身也会产生影响。
  
  第二,歪曲价值,影响建设。
  
  在这个读书有用论的时代,人们希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众多出身寒门的学子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大学改变父辈一生扎根农村的命运,他们被家庭寄予厚望,众多家庭的最大支出都是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每个家庭对于培养出的大学生都是极为看重的,一朝毕业即希望可以将多年所学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回报家庭。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让很多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多年的教育投资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借助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遭到质疑。
  
  当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生活的保障,家长的教育投资和目标无法实现,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教育是否可以产生财富都成为了现今人们的思想困惑,而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无法获取自身想要的东西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读大学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这样的论断使得人们开始质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就业率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教育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将会影响到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信心,家庭的教育投资会大打折扣,这势必都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对于国家的人才培养也起到一定的间接制约作用。
  
  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无法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失去在社会中锻炼和积累经验的机会,会让很多学生在这一困境中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成为啃老族,长久以往没有生活动力的人会连生存都成为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可能发生扭曲,失业中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可能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这会诱发一定的不良社会活动,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隐忧和法制问题。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工作中要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发挥创造力,如若没有工作的机会,人才的浪费将会成为财富的浪费,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就成为一纸空谈,失去创造力和活力的社会将无法进步,国家的发展也无从而谈。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