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1 共73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今高校学生就业取向问题探究
【第一章】大学生就业择业就业观念研究引言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观概述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第四章】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优化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措施
【参考文献】高校学生就业取向指导研究参考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待就业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其就业取向较之从前有了积极的改观。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就业选择重城市轻农村、重体制内轻体制外、重待遇轻事业、重眼前轻长远等不合理的就业思维,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养成的重要原因。充分认识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深刻认识其潜在的规律和问题,对于重构大学生就业取向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积极面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已基本经完成了由传统的国家“统招分配”向“双向与自主选择”模式的转变。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对高效教育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深刻的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思维整体正在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进行着转变。这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思维成熟,提升主观认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1.1 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
  
  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与自主选择模式”的就业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形式。这种就业模式,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打破了原有的计划分配模式所造成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更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其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98%的人都认可现行的“双向与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而且,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模式较之传统的“国家统招分配”就业模式而言,打破了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时存在的不正之风现象,有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合理选拔。能够进一步激发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体主动参与的竞争意识。这个过程更加注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体自我意愿的表达,赋予大家更加充分的选择权利,实质上更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利益的维护。这表明“自我择业”就业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主要标志。大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思维模式。并且能够正确看待市场环境下自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主动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最大程度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取向较之前被动、单一变得更加主动,富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3.1.2 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在就业体制经过改革发展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有所增强,这是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一个新的特点。所谓自主创业,是一种有前提,有条件的自我就业的行为方式。高校大学生在对专业或是其他知识技能有所掌握的情况下树立了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在自我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进而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积累在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实现就业目的,达到就业理想。在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过程中,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将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提升。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约有 11%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有 8%的人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前期具体筹备工作。这说明自主创业的思维已经成为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思路。
  
  西方社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社会普及,而且在促进大学生自主择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比如,在法国,大学生就业的首先意愿是吸引力极大的中小企业,到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成为 57%①的法国大学生的择业选择。而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相对较低, 2012 年前后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仅为 1%,而国外这一数字达到了 10%.②近年来,国家在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行政事业性收费、培训补贴、免费获得创业服务等政策方面都给予大学生创业很大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热衷于自主创业这种就业形式。
  
  3.1.3 择业行为趋于理性客观
  
  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就业目标日趋客观现实是其就业取向的又一个显着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政府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已经从主导转向服务和调控角色,这些变化都影响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逐渐面向市场重新定位,从前的铁饭碗和体制内就业选择慢慢在大学生个体淡化了。虽然,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和束缚,长期以来“体制内”就业传统观念还无法彻底消除,仍是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首要考虑的方向。但是,日益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引发了社会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现实的经济环境促使大学生不断主动地更新就业取向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报道,现阶段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对于工薪报酬的期望值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显得更加合理、理性。这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规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64%的人认为只要工作符合专业要求,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就可以考虑选择。有 46%的人表示不会以工薪报酬作为选择职业的决定因素。有超过 49%的人表示在择业过程不会改变专业选择。有 73%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有 21%的人表示,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
  
  这表明大学生就业取向已经趋于合理和理性,能够从专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就业问题,已经能够逐渐摆脱就业的盲目性。这种变化一方面积极地迎合了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布局和战略,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增多。大学生不必在局限于地域、行业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更主动地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
  
  3.1.4 注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实现就业的过程,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过程。
  
  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必须要考虑到职业和岗位对个体自我全面促进和长远发展产生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和考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看重职业对个人的长远塑造和培养,这成为大学生个体就业取向一个重要的变化。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更看重岗位的长远发展潜力和单位对自身的长期培训和锻炼。有 75%的人愿意到基层单位锻炼自己。有超过 80%的人愿意到诸如百度、搜狐、新浪、联想等知名品牌公司或是大型国企就业,而这些单位吸引大学生的理由除过发展潜力和员工待遇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企业更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对比之下,愿意放弃专业到机关企事业工作的大学生个体占 57%,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比较看重个体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视职业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历练。
  
  不难发现,与之前的大学生就业取向相比,现阶段大学生更侧重于从业后所获得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从业经历,希望能够在日后的发展和创业中能够有所积累和收获。根据调查统计,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薪酬、公司文化和工作环境。①这足以说明,重视职业对自身长远发展的培养,重视在从业过程中的连续性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关注的问题。这说明,在现阶段就业形势和宏观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扩展,就业思维日趋成熟。
  
  3.2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消极面
  
  尽管我国大学生就业取向整体而言正在向积极的方面转变,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其影响也能够公正、客观、正确地看待就业问题,能够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社会择业的具体实践当中。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养成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传统的陈旧思想影响严重。大学生就业取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代表着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认识和思维,不能忽视,更不能视而不见,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3.2.1 不愿从事基层工作
  
  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必定是首先接触基层工作,而后逐渐发展,最终达到职业发展的顶峰。如果缺少了基层职业的训练和磨砺,很难在事业发展中得到成长。但是,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和舆论影响,使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幻想,往往认识不到在基层工作对个人的锻炼,对个人职业长远发展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发展实现中存在的客观物质利益差距,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明显存在着不愿到基层工作的就业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一味看重大城市忽视中小城市、看重高端工作而忽视基层工作。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在社会精英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曲折性。思想上还存在着追求优越环境和就业过程中过高的期望值,忽视了基层工作对个人从业经历的锻炼。其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那种一职定终身、“找个‘好单位’一辈子安稳”的就业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剧烈变化的现实了。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将近 80%以上的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或是相同相同情况下更愿意到非基层工作或是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绝大部分接受调查者认为都有“高层工作或是继续深造比较锻炼人,基层工作没有前途”错误认识,有超过 6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到边远地区或条件差的地区工作。
  
  3.2.2 对于职业规划不足
  
  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过程能够充分显现出其就业取向的特点和重点。作为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取向向应该能够更多地来体现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希望,体现出对个人职业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如果大学生就业取向能够加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树立长远职业目标和理想,并且能够制定积极的实践方案,更容易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极早对职业进行规划,更利于在校期间加强学习效率,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然而,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 4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和目标;有 76%的大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扩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校期间学习很被动,学校教什么就学什么,就业很被动,就业择业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做出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对职业缺少规划,直接后果会导致大学生个体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信心不足,缺少毅力,容易产生对工作的疲倦心理和厌恶心理,不可能在职业发展中做到善始善终。
  
  3.2.3 存在功利主义思想
  
  大学时期只是一个人的年轻时期,也是一个人处于接受知识、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的关键时期。国外一般都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到工作基层和实践第一线去积累经验和阅历。为此,很多大的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提供了可供大学生实际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并且在招聘正式员工时也很看重个人的就业经历和基层实践阅历。但是,在我国具有实际意义的校内大学生就业实践和基层工作实践机会却很少。就业实践和基层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只注重形式和过程,不注重结果,不能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形成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大学生往往受其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轻视基层单位或非公经济组织,过分注重名声、待遇、薪水等内容,就业中会随便提出过分的要求,一味追求体制内单位或是所谓铁饭碗岗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 80%以上的学生都把考取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43%的大学生把能否进入体制内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个体无法做出正确科学的就业选择,就业行为往往服从于个人或社会的虚荣心,所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严重的制约了个人的发展。
  
  3.2.4 就业行为过于随意
  
  择业随意,是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过程中,一是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往往会产生饥不择食的思想,没有更好的、相对稳定的,不如先选择一个临时的和条件一般的;二是受自身条件的影响,虽然暂时达不到目标岗位的条件要求,于是会选择相对条件低一点的岗位从业,等待之后的变动机会。然而,这种随意的就业行为往往也造成了随之而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工作变动频繁,无法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多半的大学生表示工作变动是难免的,正常的,工作是否变动要看自己的心情和今后发展而定;有 67%的人表示,第一份工作可以干着试试看,更多的是为了今后积累经验和资本;有 97.6%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五年应该有所变动,或是升迁或是自己离去,总之一沉不变的情况不会接受。追求发展和变动的背后,真正隐藏的是大学生缺少对就业和从业的心理准备和认识,行为和思想过于草率和随意。
  
  3.3 就业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重要思想因素,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学生就业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思维必然会产生影响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心理、情绪、思想、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3.3.1 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
  
  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不能从社会需要的整体角度出发,正确进行择业、就业行为。如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注重自身主观喜好、过分追求发展空间和物质待遇,过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思想必然会给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挫折。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报考公务员热,大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报考公务员当成了就业的主要出路,大学生报考比例也逐年上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有 40%把报考公务员当成了主要的就业努力方向,但对自己专业在今后的发展没有详细而周全的安排。为了能够跨越报考的专业限制,有近 60%的大学生已经完成了在校期间的第二专业选修,并取得了第二学位。面对比较有限的公务员考试录取率,这种选择显然有些莽撞和草率。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说明就业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不利一影响已经十分严重。虽然报考公务员不能不说是有志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有效路径。但是,过分的依赖于公务员考试,恰恰说明大学生对于市场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还没有很好的适应。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和优质的工作环境,造成优秀人才在机关单位过于集中。而有些大学生甚至不考虑所学专业的就业要求和性质,一味盲目追从,一方面荒废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不良的就业取向不仅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使社会就业结构产生了结构型混乱。尤其是一些学习技术、财经、金融、教育或其它专业技术的大学生为了追求稳定的从业环境主动放弃专业,一窝蜂似地进入公务员队伍,造成了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社会人力资源的失衡,长远的看,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3.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顺利完成学业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取向直接反映了其对待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个体自身在人生观、职业观等重大问题上的认识。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能否实现正常就业,对于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照和呵护,他们的心理优越性比较浓厚,而且受到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对于各种体制和制度具有很深厚的思想认同感和追求感。因此,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生个体都会主动地做出偏向传统意识的行为。主动去选择一些传统性的体制内的岗位和职业,而缺乏对新兴事物的探索和尝试。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挫折后,心理上和思想上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性格和情绪难免会发生一些歪曲和变化。通过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 100 名财经类应届毕业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认为选择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才是顺利实现就业的体现,而到一些私营和民营,或是自主创业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长久。如果暂时无法实现体制内就业,有 80%的人表示失望和无奈,有 64%的人表示忧郁和愤怒。
  
  由此可见,正确的就业取向对于高校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必要。一方面,正确的就业取向有益于缓解大学生个体就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忧郁,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对大学生而言本身即是一种社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3.3.3 影响大学生社会认识能力
  
  正确的就业取向,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大学生实现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体现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开展正确的就业实践,同时也能够在实现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职业、个人发展前景的正确认识。不断途径大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推动大学生认识能力的深入。反之亦然,不正确的就业取向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导向,产生悲观情绪。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分析出就业取向不仅可以主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情绪、观点态度和行为选择,同时也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如果就业取向是传统的、被动的、消极的,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不可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同时容易使大学生个体产生消极、悲观和懈怠的情绪,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抱怨和仇视情绪。
  
  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总体上人力资源仍处于短缺时期,而且人力资本处于上升时期。只要广大大学生更新观念、改变思维、大胆尝试,从小处着手,从基层工作开始,是可以实现顺利就业的,而且只要树立立足长远,自立创业的信念,就一样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业绩。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群体仍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选择和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主要是大学生观念落后的问题,因此,树立积极就业取向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而言十分必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