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职业指导与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9 共7442字

  3 大学生职业指导与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3.1.1 国外研究状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了对就业指导的研究。就业指导,在英美国家又叫职业指导或"生计指导",法国称之为"方向指导",日本称之为"出路指导".从字面定义上看,这些概念其实是就业指导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称呼。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视,在政府、社会、学校等层面均建立了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高效、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体系,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42),理论的初建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 Frank Parsons 为代表。1908 年帕森斯在波士顿创办职业指导局,可以说是职业指导的起点。在 1909 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由他提出了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特质-因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择业过程中应做到人与职业相匹配,这是职业选择的关键,即每个个体的人格模式不同,不同的人格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职业类型,选择适应人格模式的职业类型有助于职业的成功。帕森斯的职业指导模式在 20 世纪 30 年代风行一时,后来由威廉逊总结提升为较完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一时期就业指导的特点是对个体进行具有教导意义的就业指导。我国目前使用的就业指导理论就源于帕森斯的理论。

  第二阶段(1942-1951),重视个体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 Carl Rogers为代表,其代表作是 1942 年出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

  第三阶段(1951-1971),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金斯伯格,其代表作是 1951 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11].另一代表人物是叔伯,其代表作是 1957 年出版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书中首次使用了"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并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一生中经历所有职位的完整过程。

  第四阶段(1971 年至今),职业生涯规理论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得到较大发展。代表性的有: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类型论等等。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是强调就业指导在不同阶段中应不断完善,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个性化和本土化。

  3.1.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找发现,近 15 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论文约有 1169 篇,其中博硕士论文 119 篇。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最早的研究大概从 1996 年就开始了,其中有 1108 篇是 2005 年以后发表的;笔者以"民办高职院校"和"就业指导"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从 2003 年到 2014 年间搜索到 624 篇,其中硕士论文 71 篇、博士论文 2 篇。

  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研究较多,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较少,但从相关文章发表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无论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研究有越来越多的关注。

  1.在相关着作方面

  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公共必修课后,相关教材或者着作开始大量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杨军等编写的《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程》、张晓丹,何代忠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汇编》、高桥,葛海燕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第 2 版)、杨邦勇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对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

  近年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例如彭齐林,何少庆编着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沈之菲编着的《生涯心理辅导》、美国洛克编着,时勘博士翻译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这些着作对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起到了推进作用。

  2.关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齐建民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探析》指出:民办高职院校往往重就业率而轻就业质量,就业指导教育开始工作的时间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工作的实效性不强[12].王睿的《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中提到: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观念存在偏差,重招生胜过就业,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制度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形成科学的机制[13].林俊杰,胡桂花在《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中指出,民办高职院校院系两级在就业指导工作上虽有所统筹与分工,但职责不明、分工不明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困难;已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虽有成效,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粗糙的,缺乏系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理念滞后,资源有限,信息渠道不畅通,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深化[14].

  3.关于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的研究

  陈雪红在《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探讨》中讲到: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毕业生就业观念浅薄,民办高职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对于有无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工作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社会对民办高职认可度还不够;民办高职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就业专职教师配备不足[15].郭守强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相关专业就业方向相对狭窄;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16].董玉华,李纪惠在《关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从教师的角度看,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严重不足,避免不了沿袭传统意义上的同一专业的学生统一规划、统一指导,达不到因材施教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一段茫然期,尽管意识到就业竞争激烈,对就业指导有需求的动力但缺乏实际行动,未能有效的为自身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17].

  4.在完善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研究

  黄新亮在《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分析与探索》中指出,民办高职院校应因校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切莫照搬照套公办高校的工作模式,最终实现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18].凌晨静在《民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意识,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及时更新民办高职就业指导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19].吴志卿在《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民办高职就业指导工作,首先是转变观念,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队伍,不断提升水平。另外要注意加强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发挥毕业实习连带效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营造创业教育氛围,以创业促进就业[20 .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主要以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所做研究多针对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较少,多是以期刊论文为主,主要停留在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上,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法研究还不够具体和广泛,对就业指导效果的评价等研究也还不够充分。总之,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进行研究。本文正是针对以上种种不足,从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从事就业工作的观察和感触,客观地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积极探索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3.2 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研究

  欧美国家为就业指导理论的起源地,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发展,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经验,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与进步有重要意义。

  3.2.1 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美国高校一般不负责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办学效益,因此,各大高校还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

  1.在组织机构方面

  美国高校一般都有一个常设机构,即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机构,并由一名副校长负责。这样的结果是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经费投入较多,日常运营方面比较顺畅。

  2.在人员配备方面

  美国就业指导人员分工细致,岗位配备充裕。一般都有十几个专职人员,有专门负责授课的专职教师、专门负责咨询的就业顾问、专门联络外界企业的联络员、办公室专职秘书、负责统筹工作的中心主任等,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就业服务工作水平高。

  3.在人员从业素质方面

  美国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是学历:一般需要硕士以上学位,即使是最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也要有学士学位,最好是辅导学、咨询学等相关专业。同时这些工作人员还需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能够获取就业信息、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等。

  4.在就业服务内容方面

  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细致:首先在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上,美国已建立就业网络一体化,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查询和获取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就业信息,用人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获取各类求职信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联系。其次是举办各类型校园招聘会,提前将排满的招聘会的日程表公布给毕业生,此举得益于美国高校花费大量人力在联系用人单位上,尤其是在开发和维系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关系上,以此保证了招聘会的数量和质量。再次是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上,美国高校超前、细致的服务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美国各大高校基本都会自己花钱购买相关的测评工具,学生一入学就会对其进行测评并提供详细的测评报告,学生根据测评报告的结果有了初步的职业选择或者是职业定向,减少迷茫。毕业前,美国高校会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行择业目标的确定。同时通过培训班、讲座或者是视频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行业动态、求职技巧、面试要领等。另外,由于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解决学生实习或者见习的难题,美国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努力维系一批能够提供实习机会的机构或单位,保证学生在毕业前至少都有一次实习或者见习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 加拿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1.软硬件设施完善

  加拿大的各大高校同样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一般叫做就业指导部或者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一般有咨询室、接待大厅、资料室和面试厅等,办公条件非常好。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呈现专业化特点,如咨询师要求有工作经验且具有博士学位,最好是咨询学等相关专业;其他普通工作人员也要求是人文社科的硕士以上学位。

  2.政府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在加拿大,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已形成紧密联系的就业指导网络。加拿大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教育事业,而是由各省自主管理,但是政府在推动就业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解决失业人士的就业问题以及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等具体工作,政府交由各省下面的人力资源部,由其负责具体事务工作。其次,为了推动高校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政府通过利用财政拨款的额度促使学校积极主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评判的标准则是根据就业率的高低。政府会要求相关机构对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与学生本人联系、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统计出就业率并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高校将得到更多的财政补助。

  3.切实发挥工作实习的作用

  加拿大用人企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或者实践能力,因此加拿大高校极力推动学生的工作实习机会。我国的专业实习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形式,一般都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专业指导性不强。加拿大高校的工作实习是"真枪实弹"的,是针对工作探索进行的。一般由各院系负责,就业指导中心也会负责部分工作实习。为了使得工作实习能够切实开展下去,加拿大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为鼓励企业单位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给毕业生,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补助,即承担实习生 40%的实习工资。因此,加拿大毕业生比较容易获得实习实践方面的机会,对就业市场有直接具体的感受。

  另外,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工作实习,加拿大高校会对申请实习的学生进行面试、审核,确定进入实习的名单。实习过程中会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雇主的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行鉴定,合格者在实习期结束会颁发合格证书。

  4.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丰富

  通过讲座的方式介绍就业常识:例如简历的撰写、求职的准备、面试技巧等;个性化指导:设立了专门的咨询室,由咨询员对受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举办校园招聘会;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信息,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信息,推荐优秀的学生给相应的企业等。

  3.2.3 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明显特点是:全程化、全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上至政府、高校,下至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都参与其中。

  政府作为统筹,其任务主要是做好职业培训、统计相关信息、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各大高校的任务是做好学生的就业咨询服务,例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以便学生能适应岗位需求。企业则是在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尽可能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在德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即社会中介机构,这种中介机构是独立于政府之外,既为企业提供求职人员的相关信息,又向毕业生传递企业招聘信息,中介结构的服务细致、有针对性,较好的解决政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中心,首先是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此外就是充分利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资源,努力让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另外德国目前已经建立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在全国用任何一台电脑登录信息系统,双方能即时了解最新的需求信息,免费共享资源。

  3.2.4 韩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

  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国内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失业率高,社会稳定工作堪忧。韩国政府意识到鼓励学生创业将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韩国政府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是由于当时大多数学生尚处于非大企业大公司不进的状态,极少数人愿意去创业。于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创业,韩国政府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例如支持每个大学成立"创业支援中心",创业项目进入该中心将得到全方位的服务,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

  当然,项目进入"创业支援中心"并非易事,韩国政府和学校会对申请进入创业中心的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筛选。一般流程为:递交详细的创业申报书——专家评审——审核通过者将进入创业支援中心。进入中心后项目将得到最有利的支持和服务:免费提供场地、风投公司的资金支持、专家或者大学教授的指导等。

  经过三年的努力,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得风风火火。据韩国 JobKorea 求职网站的调查显示,以 2010 年的统计的数据为依据,准备进行风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占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 52.4%,71%的韩国青年希望自己创业,这个数字在当年居全球首位[21].

  3.3 他山之石: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纵观以上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发现,相对于我国而言,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工作理念、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指导内容等方面更细致、更先进。现将以上国家的经验总结如下,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3.3.1 就业指导工作因势而变,与时俱进

  国外高校大多是在经历国家经济的转变后根据形势的改变而开始了就业指导的改革之路,是在痛定思痛后的反思与绝地反击,因此在这基础上开始的就业指导工作都能够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日本为例,在经历了泡沫经济后全国经济衰退,面临艰难的国情日本高校开始了就业指导工作改革,设立大学生就职中心,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业务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就职中心逐渐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

  3.3.2 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多样

  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就业指导讲座教育、提供就业信息、举行招聘会等之外,有以下一些特色内容值得学习,概括起来如下:

  1.入学测评

  学生一入学就会利用相关测评工具对其进行测评并提供详细的测评报告,学生根据测评报告的结果进行初步的职业选择或者是职业定向,减少迷茫。

  2.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是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亮点,就业工作人员会通过面谈等形式为学生排疑解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问题进行指导。一般设有专门的访谈室,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辅导,访谈记录会归纳整理成档案保存,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回访。

  3.课程设置灵活、实用

  国外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为此,国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的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课程设置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就业能力。以美国为例,高校里的课程设置非常细致,分有通识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新增专业课程、选修制课程、社会问题课程、核心能力课程等,单是选修制课程就有 100 多门。另外,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可以直接转化为课程学分,此举既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课程的修读,一举两得。

  3.3.3 就业指导工作有保障

  对于国外高校而言,政府是其强而有力的后盾,就业工作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拨款计划,在经费投入方面,将在校学生学费 5%拨给就业指导中心,这部分款项约占中心总经费的 60%左右,同时接受社会捐赠的款项约占中心总经费的 40%,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指导工作的高效运作[22].除了资金上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外,美国政府在人才引进、就业指导人员从业数量和质量、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都给予充足的保障。

  3.3.4 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高

  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快,尤其是信息网络方面非常先进,得益于此,国外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高。

  以德国为例,在以劳工部为主体的基础上,目前已搭建起全国通行的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学生可以在全国各地登陆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用人单位同样可以调看相关求职者信息。完善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涵盖有: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职业测评及报告、发布招聘信息、毕业求职个人信息、就业咨询预约、职业在线辅导等。另外,劳工部网站根据筛选条件,可以将合适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直接发给学生个人,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