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科技论文

自动化专业个性化保研学生成长轨迹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0 共3993字
摘要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校领导都会提到学生四年后的出路:保研、考研、出国、就业。新生教育后,学生都会特别关注保送研究生的相关政策。保送研究生主要分为个性化(科技创新)保研和成绩保研:个性化保研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作为支撑,一方面要求科技创新突出成绩;成绩保研的学生则重点关注平时学习成绩,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获奖也会有相应的鼓励加分政策。

  本文在对个性化保研学生进行了调研后,绘制了其成长路线图。

  一、描述经历

  个性化保送研究生的学生,入学后了解学校的相关保送研究生政策,自己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在最初开展启蒙式学习,然后举办针对新生的启航杯、针对大二年级以上学生的五四杯比赛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此外,学校每年针对本科生科创设有普通型、重大型科研立项。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学校、学院开设的实验动手课程巩固加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三暑假,学生有机会参加省赛、国赛,最后甚至参加国际赛事取得成就。在个性化保研的后期要行学术答辩,学生要在三五分钟内清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科创历程,展示自己的科创成果,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各种活动、创新竞赛伴随着学生的一路成长,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最终取得保研资格,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二、原因分析

  1.兴趣爱好。最终通过个性化保研的学生在初高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对科技创新或者对科学有了兴趣,这种兴趣来源于家庭或者来源于初等教育。这样的学生入学后,关注的就是科技创新类社团。当然,也有在入学后才培养了自己的科技创新爱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教育不够发达地区,由于教学环境所限没有办法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到了大学,在周围同学的感染下,开始自己的科技创新的学习之路,并最终坚持下来,取得成就。

  2.学校政策引导。每位学生都会关注自己将来的发展出路。哈尔滨工程大学有相对更人性化的保送研究生政策。成绩好,最终可以走成绩保研的道路;科技创新有特长,学习成绩达到良好,最终可能走个性化保研的道路。政策的制定为学生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本科生的就业出路跟研究生相比优势不明显,获得研究生学历,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3.社会需求。企业究竟看重我们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放在首位的就是创新性。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主要还是看人才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而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外在表象就是创新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另外,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萃,就必须培养自身的独立性的形成,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综上所述,创新性才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良好成长环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里,科技创新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每年新生入学后都有各类社团招新,最受欢迎的就是一些科创类社团,比如“E维协会”等。这些社团为学生初次接触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在此平台下,学生们的成长比较迅速。学校每年都有针对新生的“启航杯”科技创新比赛,也有针对高年级的“五四杯”科创竞赛。每个学院也都会推出自己相应的比赛,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一院一品”特色,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极速挑战”等。这些社团、竞赛类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创兴趣,而且为后期的省赛、国赛甚至国际大赛提供了前期保障。

  5.科技创新鼓励。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处每年都有“科技创新标兵”奖学金,下属的各学院也会设立相应的奖学金,比如自动化学院设立的“海泰奖学金”,针对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并取得成绩的学生。另外,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的各类企业奖学金也都有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政策就是指挥棒,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三、结论

  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需求包括:创新性、实践性、专业性、独特性、稳定性。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要求聘用的本科生能拥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创造能力,越来越重视创造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引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措施,因此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就业能力,甚至要有较强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保研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我们的学生的奋斗方向指明了道路。就个性化保研学生成长路线,得出以下结论。

  1.政策保障。学生创新实践工作首先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或者说学生自身的素质,但是这也需要政策保障的支持。学校首先需要制定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坚强后盾。这样我们学生才会尽全力进行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掘创新潜能。学校激励政策的制定,能够从宏观上提升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能极大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目前,国家大政策是激励鼓励学生创新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实现自己动手能力的提升,进入社会后就能够极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激励政策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受益,政策的制定还要考虑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物质激励要适度,既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又能够使学生受益。政策制定后一定要坚决实施,要具体到量化的标准便于公开公正公平地实施,便于监督管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激励政策的推动和保障。大学生处于学生的思想活跃期,容易激发创新热情,学校能够适时提供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活动的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立项,来进行相应的资金支持,学校还可以指派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立项、教师指导、完成答辩结题。一方面实现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养成,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科技文章撰写能力。最终个性化保研的设立为创新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出口,继续完成研究生学业。因此学校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对于学生创新是重要的,必要的,是可行的。一方面学生得到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因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高学校的创新实力。

  2.注重环境氛围。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平台:针对刚入学学生的科创社团;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各种实验课程以及启航杯、五四杯科创比赛;针对每年的省电子设计大赛、国家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都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这种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高等院校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各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学术氛围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处在创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其学术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创新理念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氛围熏陶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学校举办的各类科技比赛,通过学生的科研立项,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创新心态和勇于创新的综合素养。由于高等院校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有利条件,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在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尔滨工程大学汇集着社会各界精英,他们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因而对科学前沿的理论最容易领会,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最能创造出新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从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陶冶作用。经过高等院校的几年深造,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中所受的先进科学理念和学术熏陶,使其创新意识得以提升,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感染仍然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塑造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无论是创新理念还是技术行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创新氛围的重要性。

  3.因材施教。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在高等教育大前提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理念要深入人心,有引导地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科技创新的学生往往有他相对“独立”的一面,个人的科创时间进度是他最关注的,不应该片面追求学生工作的有效性,扼杀了创新学生的科学热情。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是实施因材施教,挖掘、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个性化保研已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一个特色政策,创新保研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政策下茁壮成长。作为本校辅导员,针对科创有特长的学生,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因材施教,也希望本文可以为今后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帮助。(图略)

  参考文献:

  [1]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

  [2]蔡克勇,张秀梅。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4.

  [3]李景山。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系,2003.

  [4]周金其,鲁世杰。奥尔堡大学教学改革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5]高建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6]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7]胡述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效果检验方法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3)。

  [8]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发展战略,2007,(l)。

  [9]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

  [10]李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11]黄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

  [12]陈新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3,(3)。

  [13]胡瑞卿。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