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科技论文

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蔡凤瑜
发布于:2023-01-29 共11335字

  内容摘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博大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有: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现状与问题;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所表现出科技的重要性。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党、国家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邓小平 科技思想 马克思主义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is a profoundmeaning and epitaxial broad ide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of DengXiao-ping's Theory.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realistic basis: On the one hand,it is the level of our coun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hi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On the other hand,since World War Ⅱ,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ha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ntent mainlyincludes: First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secondly, respectknowledge, respect for the idea of talents;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developing the high-tech, to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This idea i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Marx Doctrine: thehistorical subject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Marx science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ory;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 idea has already become a very valuablespiritual wealth for our party and country.

  Key Words:Deng Xiao-ping;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xism

目 录

  引言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与问题

  (二)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所表现出科技的重要性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发展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对我国科技的发展给予密切的关注,他高瞻远瞩地把科技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思想体系。这一思想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已经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掌握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于迎接 21 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取得了较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科学技术力量还相当薄弱,科技发展不平衡。

  第一,科研队伍薄弱。我国想顺利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研究上的成功,没有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是不行的。科技成果的创造主要依靠科研人员,要开拓新的生产力,科研队伍建设是关键。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中,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科技骨干等优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还很小。科研队伍薄弱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邓小平在 1977 年指出:“我国现在科研人员少,队伍小,比不上那些发达的大国,这点我们要承认。美国科研队伍有 120万人,苏联前年的资料是 90 万人,现在又增加了。我们是二十多万人”。[1]42第二,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评估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最终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一点,他指出:“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什么状况?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1]90

  第三,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低。1956 年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我国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学、计算机等新兴学科,“两弹一星”的成就为世人震惊,但是这些科学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率却非常低。国家只偏重于快出成果和多出成果,把精力和财力集中投放在科技研究上,却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方法,导致了科技成果的大量积压和浪费。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我国科技落后的现实,他指出:“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0 正是因为科技的落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状况,不集中力量发展科学技术,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将会更加落后。因此,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直接经验教训总结。

  (二)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所表现出科技的重要性

  18 世纪 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拉开了序幕,它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美国、法国等国家纷纷效仿,相继投入到工业化进程。西方国家科技的发展,给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以极大的影响。此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与科技革命的浪潮相伴相随,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在经济发展领域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科学技术在当代的进步给各国发展带来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它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构成中的关键性因素。美、日、西欧各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取得科技发展的支配权。正因为如此,美国全力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制定了“技术立国”方案,西欧各国实行“尤里卡计划”等。每一个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都给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以强有力的推动。其他一些工业较先进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为了在世界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也纷纷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发展的热潮中,大大增强了其综合国力。

  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综合国力不等,但都不约而同地积极探索高科技的发展。在制定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上,都将科学技术的提高作为增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敏锐地看到科技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他深刻地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1]87 科技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社会里,政治、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占有科技优势的国家手里。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否则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但不会减小,而且会呈扩大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给予邓小平在科技战略上的举措很大的启发。

邓小平科技思想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在邓小平科技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1975 年,“文化大革命革”还未结束,邓小平就重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78 年他再次复出时,他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871988 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新情况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及我国 10 年改革中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1988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明确提出: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

  作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经验而提出的科学论断。

  这一论断使马克思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取得了跨越性发展。这一命题包含着以下的内容: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生产力系统中的“第一要素”。古代社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消耗资源;近代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则主要依靠革新生产工具。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1]87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成效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经验和技能,渗透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身上,其渗透程度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对劳动资料的渗透表现为决定工具先进程度的只能是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劳动对象的发现、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第二,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变革力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他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 [2]127 

  第三,科学技术成为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即管理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尤其是科技人才的活动来实现的。但是在“文革”期间,一些造反派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撤销我国的科学研究机构,随意遣散科技工作人员,解散高等院校,科技研究工作人员失去了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条件,一些造反派甚至对科研人员进行压制和封锁,致使科研人员不敢搞理论研究,我国的科技人才出现了断层,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

  针对历史上存在的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政策。邓小平同志以世界眼光,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郑重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1]41 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知识,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科技的主体。他要求把培养和尊重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3] 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邓小平指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步骤。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抓好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40 如何处理好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也是邓小平历来重视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对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尖子人才,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科研工作,使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他强调“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1]40-41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党中央十分重视解决好科技工作人员的实际问题。经济上,对有发明、创造和在科研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给予重奖,并形成一系列的奖励、激励制度;政治上,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将科技人才也看成党依靠的对象。邓小平指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2]275 这些充分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了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科技真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科技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水平以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邓小平的科技视角转向了世界高科技的竞争及其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中国能有现在的重要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中国 60 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成果。高科技虽然需要高投入,冒较大的风险,但它有很高的潜在能量,能够带来较高的效益。邓小平强调,即使我们再贫穷也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抓住每一次能够发展高科技的机会,目前,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上的成就还微乎其微,我们要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的成果,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开辟一片天地。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他强调,“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2]378 他还满腔热情地说:“提高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2]378

  在倡导发展高科技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提出了“实现产业化”的号召。实现产业化是指对已有的通过自主研发、独占拥有、转让等方式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在市场上形成一定销售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这既表明了邓小平重视高科技的研究,又体现了他对科技研究成果实际效用的重视。因此,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面对新世纪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我国着手实施一系列跨世纪工程,如实施“863”计划工程和实施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工程。随着这些措施的顺利展开,我国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的高科技研究队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之势发展壮大起来。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源于现实,服务于实践的特征,是邓小平科技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当时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以及科技产业的崛起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态势,并结合了我国科技水平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诸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发展

  所谓历史主体是指历史活动的承担者、创造者和推动者。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4]17历史的真正主体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即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42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上的的展开,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然而,人在历史的主体性有赖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得人,是指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2]8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体现了对科学知识和科技人才的重视,阐述了科学技术对劳动力要素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必须依靠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每个历史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的渗透越来越深入,生产力要素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当代社会,劳动力要素中的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知识化的劳动者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主体、主力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力中科技型人员迅速增加,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发展以成为日趋普遍的趋势。劳动力知识化的趋势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不断增强,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树立了新的科技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来。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科学执政的理念。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生产力的内容进行了阐释,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的论断。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因素的观点。他写道:“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哈贝马斯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但是他鼓吹“科学技术决定论”,他认为科技以成为人统治人的工具,他又认为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必然会走向“科技统治”,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消极的负面效应。这一系列的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马克思认为,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科技本身的属性,它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必然会产生科学技术束缚人和压制人的现象。哈贝马斯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矛盾归结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故意忽视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使科学技术陷入了历史悖论中。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洞察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经验,以卓越的胆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首要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观点将科学技术从历史悖论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我国的科技落后,经济必然上不去,综合国力也必然会弱,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就要产生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也会减弱,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确立科学技术的地位。邓小平要求我们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认识到只有利用科技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邓小平突破了对生产力结构理解的限制,把科学技术这种精神生产的当作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新了传统的生产力解读内涵,也打破了对科技价值理解的局限性,强调了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所起的关键作用,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运用。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以当时代的全球科技化浪潮为依托,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现实状况,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有利的贡献。而且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体现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社会的人文关怀。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为立足点,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规律,论证了“两个必然”历史趋势,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时指出,资本的构成要从两方面理解,从自然形式上看,资本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清楚地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把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邓小平根据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提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越能激活国家的经济,越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高端地位。

  在自身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下,物质生产部门成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对象,他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并且能够为资本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而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则属于不能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就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而言,他只是一味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则突破了之前对科学技术作用片面的理解,指出随着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服务性劳动产业也得到不断发展,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生产性劳动的范畴不仅仅只包括传统的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服务性劳动也应当包含其中。就理论上而言,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充分肯定了服务性劳动的地位,认为其也是属于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第三产业得到大力推进与发展,从而日益走向繁荣。

  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科技、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伴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人类开始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此情况下,邓小平认为科技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的脑力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一般劳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并认为其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充分肯定了科学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提出的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一致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科学技术本身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当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并应用于劳动生产,应用于新的劳动产品的开发,科学技术由此带来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不可低估。根据这一原理邓小平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我国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这是当今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结语

  如今科技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目前,虽然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应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我国科技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还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我国科技界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论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48.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6]杨国蓉.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教育探索,2004(3).

  [7]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8]李万忍.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周绍森,陈东有.科教兴国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0]陈筠泉,殷凳祥.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薛玉林.牢牢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全面实施 21 世纪科教兴国战略[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2]黄宝华.浅谈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9).

  [13]余发良.试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特点及地位[J].理论月刊,2010(11).

  [14]陈美玲,李捷.试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几个方面[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

  [15]张继光,付德本.邓小平科技思想与小康目标的实现[J].泰山学院学报,2003,25(1).

  [16]陈佳.邓小平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3).

  [17]李树金.试论邓小平科技思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8]李放.略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学术交流,2004(1).

  [19]潘琦.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0]马桂英.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研究,2004(11).

  [21]陈佳.邓小平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3).

  [22]孙承叔.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理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23]袁晓霞.试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4]吴宏才.试论邓小平科技思想[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3).

  [25]陈雅颖.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26]张顺,朱辉.邓小平与哈贝马斯科技观之比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4).

  [27]郑久平,冉光和.资本有机构成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J].软科学,2011(5).

  [28]马艳.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创新与实证分析[J].学术月刊,2009(5).

  [29]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斥--基于劳动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0]耿庆彪.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丰富内涵[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