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探索并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机制的新思路

时间:2014-07-03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315字
论文摘要

  1、理论基础

  1.1公共产品的属性与分类

  现代经济学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界定的是萨缪尔森,他在其著作中给的定义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而私人产品在消费上是具有竞争性的,这种界定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对纯公共产品的界定.斯蒂格利茨和阿特金森认为从更普遍的情况来看,公共产品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属性,即某一人消费的增加不会使其他人的消费以同量减少(前提是该商品的总支出不变).此后,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公共产品的概念,并且提供了公共产品的一般模型.按照众多理论分析,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显著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可将公共产品进行分类,一是完全满足两个条件的纯公共产品,二是不完全满足且具有一定私人产品特征的公共产品,即“准公共产品”.

  1.2教育的产品属性

  通过对不同观点看法的总结与分析,郑秉文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我们用特征的角度去分析教育的提供过程:教育要排除一部分人参与消费所需的技术无论是难度还是成本上都不高,所以不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从非竞争性角度来看,增加一个人对教育的消费量并不会增加等量的分配成本.对于“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观点来说,非排他性的特征更为重要.根据经济学的理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原则,是很难给消费者制定一个标准,更何况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个“偏好难题”.所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相对不发达国家,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由政府负责,而这也是区分政府与市场职责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论文摘要

  1.3各个层次教育的属性

  1.3.1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教育

  这三类教育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收益性,其非竞争性是十分明显的,这三类教育可以看作纯公共产品.

  1.3.2中等教育

  主要包括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从受益角度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使得社会和个人双方都收益不小,但由于两类教育在性质上的差别,高中教育的受益倾向在个人,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受益倾向是社会和个人.

  1.3.3高等教育

  相对其他层次的教育资源说来,高等教育的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基于这个角度,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更加明显.

  1.4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式以及我国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根据层次阶段的不同,教育供给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由政府来“生产”全部的教育服务.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充足”的教育服务,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二: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生产”.如公立和私立学校,前者是为了满足普通大众的基本需求,后者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群的特殊教育需求.由政府委托私人部门“生产”.二者就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价格等内容签订供给协议.收费方面比完全市场化的类型要低.从下表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反映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虽然越来越高,但支出中食品所占的比列越来越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居民越发有能力承担更多的教育支出.

论文摘要

  尽管如此,但我国总体的教育供给依然不足,尤其是在优质教育方面.原因很容易理解: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带来高收益———既有物质也有非物质的.这样必然导致需求量与日俱增.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国家和市场需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但从目前情况看来,整体框架的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使得矛盾日益加深.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的教育投资上,政府的主导地位无法撼动.而与财政性教育经费比较,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几乎不到财政性经费的1%,其他教育、社会捐赠、民办学校这三部分加起来总共只占到了4%.

  2、单一供给模式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2.1教育管理制度方面:

  2.1.1教育的管理制度“失灵”

  在这种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下,容易产生政府的“垄断性”.我国现行的体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规划制定未来目标和规划,然后由财政部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学校与财政部门是相互分割的,这样导致了教育经费决策的“分散化”.所以,教育拨款经常出现程序不规范的情况.

  第一,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的投入方式.但在实践中,这种很难准确反映出各学生的培养成本.这种“基数+发展”的算法实际上没有将学校之间的差别体现出来.

  第二,预算管理体系设计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依据大多是根据上一年的情况而定,各个部门之间衔接不足导致了预算的短时效性,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各教育单位的合理需求.从监督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审计部门、人大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2.2经费使用方面

  第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导致出现教育支出未能体现其优先性.如学前教育阶段所暴露出来的教育供给的“失灵”.此外,国家虽然实施了以教育收费为主的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机制,但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仍占据了很大的的占比,所以这样也会在无形之中削弱虚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出.

  第二,在支出总量方面控制不当.即便是在财政收入增幅缓慢甚至负增长时,教育支出仍保持着它绝对的刚性,这样导致政府财力跟不上.政府为了追求“绩效”会尽最大可能达到所谓的支出的“硬性标准”,这样会加大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这种“法定增长”的问题已发展成了政府难以解决的财政问题.

  3、部分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

  各国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制定出适合本国本地区的措施和供给制度.但总体来说,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供给的特点是相同的.下面对两个典型家和地区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

  3.1美国

  美国学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校自行筹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由政府全部承担.但在解决过分注重公平而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上,美国引入了竞争机制,同时给予学生和家长跟多的选择权,从而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在高等教育层次,美国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教育募款机制.这个机制由专门的人员和相互独立的部门进行募捐,募捐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其设立的一套长期稳定的高等学校捐赠机制,并对捐赠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以及政府推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捐款,使捐赠与被捐赠者达到“双赢”效果.

  3.2日本

  除义务教育外,日本其他层次的教育都采用多元化投资办学的机制.日本政府从立法和政策方面对私立学校给予支持与补助.日本的高等教育阶段有三种形式的高校,分别是国立、公立和私立.前两者的教育经费有80%来自于政府.政府鼓励财团、企业及个人等办学.而对于私立大学,政府则采取财政补贴和公布相关法律政策的方式促进其发展.

  4、探索并构建供给机制的新思路

  就本文分析的情况来看,要构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供给机制最重要的是改变由政府一手包办的供给模式,形成多元化办学、多种类型学校并存的新格局,建立多元主体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

  4.1准确界定教育支出的范围

  界定的范围即指“广度”和深度,也就是一个为横向,一个是纵向.应继续依法将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以及管理.确保教育经费的的使用效益.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对义务教育完全负责.每年可以拨一部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来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在保证了义务教育得到充分供给的情况下,再逐步增加对其他教育阶段的支持.

  4.2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通过对市场机制的引进,在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制度保障调动各方积极性.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加强各类学校间的良性竞争,丰富民众的选择范围.这样既能缓和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竞争来提高教学质量.

  4.3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首先提高非财政资金所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要注重教育公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在政府教育支出上,根据教育层次和类别确定投资主体以及投资比例.

  4.4构建科学完善的救助体系

  主要是针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综合自主体系.在拓宽资金来源上,要构建由政府主导、学校与社会联动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助学模式.

  4.5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事业

  针对一些供给十分不足的地区,可以与民办学校合作,实现部分委托教育任务即通过政府购买来减少政府的一次性投入等办法来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凌辉.公共教育改革———利益与博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磊.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华亭.中国教育问题筹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曹静韬,冯红梅.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