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理论的主要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65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价值探究
  【绪论】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意义研究绪论
  【第一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
  【2.3  2.4】军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三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结束语/参考文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形成与发展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特点

  以上是通过对恩格斯遗著的整理得出的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大致内容,这一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构成的是一个完备而又严谨的思想体系,与历史上其他的军事学说相比,其自身有着显著的特点。

  第一节 对军事现象的首次的唯物史观的观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恩格斯首次将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于军事问题,从而赋予了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哲学灵魂。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认识战争。

  恩格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考察战争问题,而是把战争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放在整个社会领域之中来考察,始终把握住战争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恩格斯不是局限于战争自身范围之内,而是首先从战争与整个社会的外部联系即战争的社会属性出发,分析研究战争。他认为,战争同社会上其他事物一样,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作战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军事运动的外部原因和社会原因最终应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在军事领域中的鲜明体现。

  恩格斯在运用这一原理考察战争问题时告诉我们,一定要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寻找他们的根本原因,并依此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解读。在面对具体的一场战争时,首先把握各交战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然后再准确把握住这些国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经济利益是什么和实现这些经济利益所采用的手段是什么。只有通过这种认识路线,才能对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刻理解。

  而政治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和经济的集中体现,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依据对生产资料占有的情况,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出现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对立时才出现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实质上是基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冲突并"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在恩格斯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无非是指阶级社会的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尖锐化、暴力化的产物。由此可见,政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存在与物质生产和军队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对战争的社会属性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政治的因素在决定阶级社会战争的社会属性上的作用,但是不能把它同生产力的作用等同起来,而是应该把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放到整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加以考察。

  二、运用唯物史观探视人民战争。

  之前我们已经根据恩格斯军事辨证法思想对在革命与战争的进程中统帅与人民大众的决定性作用作了解读与讨论。其结果与唯物史观对人民战争问题的指导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觉的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进行的反击。所以说人民战争是唯物史观在军事领域的具体的表现。

  人民战争的首要特点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参与到战争进程中来。恩格斯一贯认为人民的解放归根到底是人民自己的事情。他在 1849 年第一次提出人民战争的概念时,正是皮蒙特王国的军队在反抗奥地利军队入侵的战斗中初战告负的时候,不过这次战败对皮蒙特的整个抵抗力量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打击。所以恩格斯说:

  "如果在会战失败之后马上开始真正的革命战争,假设意大利军的残部马上宣布自己是全民起义的中坚力量,假如把军队的普通战争转化为 1793 年法国人所进行的那种人民的战争,那么当下经受的损失就可以基本忽略了。"恩格斯这段论述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即若想战胜奥地利,第一,必须把一般的战争变为"真正的革命战争",第二,必须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战争变为"人民战争".同这次描述一样的情况还出现在,1808-1814 年西班牙人民和 1813 年普鲁士人民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还有 19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反抗英、法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 1870 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后法国人民反对普鲁士侵略的战争等等,都被恩格斯称为人民战争。这些战争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由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的战争,而仅有交战国双方政府派出的军队之间进行的战争与此是有显著差异的。

  人民群众之所以会自觉的参与到某些战争中去,是由于这些战争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展开的军事斗争。人民战争虽然是由人民本身直接参与的真正的战争,但它不应该是人民群众一般自发武装斗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统一的战略指导下,有组织的作战行动。而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而很多战争最后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恩格斯在《皮蒙特军队的失败》

  一文中指出,皮蒙特的君主"宁可向与自身背景相同的凶恶死敌求和,也不愿同人民联合",因此,才导致了反抗奥地利入侵的战争最后失败。反观 1871 年的巴黎公社武装起义中的领导者就对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虽然公社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恩格斯对公社领导在这样一次带有人民战争性质的起义活动中的表现给出了公正的评价。虽然公社领导在驾驭这场内外矛错综复杂的战争时,没有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武装斗争,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武装的新的进攻缺乏警惕,但是他们在公社成立之初用武装的人民代替旧常备军的正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可见,恩格斯正是在考察战争的过程中运用了唯物史观,才能发现人民战争这样战争历史现象,并对它做出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

  第二节 对军事现象的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和考察

  一、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考察战争及其运动变化。

  战争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象,要揭示其中的客观运动过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考察战争。而这个方法正是被恩格斯常常使用的。

  首先,恩格斯看待与战争有关的任何问题都是一分为二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对立统一规律所揭示的。人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恩格斯对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及其在历史上作用的深入辩证分析,就是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做出的客观的评价。

  拿破仑战争,发生在 18 世纪末期和 19 世纪初期,前后历时二十三年,先后参战人数多达 120 万,整个战争几乎贯穿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全部历史,它对法国自身和欧洲不少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抵抗外来侵略、传播革命影响、保护革命胜利果实、加快欧洲国家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成长的一面,又有侵略他国领土、压迫其他民族、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因此,要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一战争的性质以及其在欧洲近代史上的深刻影响并非易事。恩格斯综合考虑了上述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他对战争的进步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正是拿破仑率领法军的到来,才令这一长期来受封建贵族残酷统治和宗教势力无情压迫的国土获得了重生。"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的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为他们作了巨大的贡献";"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采取了推翻封建统治,解放农民的措施,"革命军一占领莱茵河左岸,那里的徭役劳动、待役租等一大堆积弊旧习,连同地主老爷本身,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给被征服的国家带去了原则上承认公平的法典;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为德国的工业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终结者。"另一方面,他们对拿破仑战争中包含的侵略扩张、霸权主义等反动本质,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恩格斯对 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会战中打败普鲁士后通过缔结不平等条约大肆掠夺德国资源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如果说从前曾经有过一个战胜者力求以'物质保证'来摧毁对方民族的力量的话,那就是拿破仑第一:他缔结过提尔西特和约,并用这个和约来对付普鲁士以及德国的其他地区。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他摇摇欲坠的威势就被德国人民所摧毁。

  由此可见,拿破仑战争中存在着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反动因素,所以 1888 年,恩格斯说道:"各民族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是各民族遭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其次,恩格斯认为,战争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矛盾的性质却各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如何识别这些矛盾的特殊性。19 世纪 40 年代,整个意大利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意大利的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异族压迫和封建剥削。1848 年不堪重负的人民发动了革命,他们试图联合意大利的几个小国,推翻奥地利的统治。

  而当时领导抗奥战争的各个小国的君主,他们没有弄清自己国家同大国之间在军事斗争中所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因此没有发动群众,全国动员,开展人民战争,而是仅以少量的政府军与奥地利的侵略大军展开周旋。这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整个战争很快便失利了。恩格斯在分析皮蒙特军队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皮蒙特人在战争起始之初就犯下大错,他们只用正规与奥军作战,他们想进行"最一般的、资产阶级式的、规规矩矩的战争".一个要争取自由的民族,不应该局限于普通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以小胜大、以寡敌众的唯一方法。

  而这里所说的"唯一方法"正是恩格斯通过对大小国之间矛盾的特殊性进行深入考察后的结果,这至今在方法论上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启迪。

  最后,恩格斯认为,面对战争中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找出这一事物运动发展的主要矛盾。这是恩格斯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观察和分析战争现象的又一实践。1870 年 8 月,普法战争中的拿破仑第三屡战屡败。到8 月 18 日,普军攻势将法国巴赞元首的莱茵军团,约十八万人,围困在法国北部的麦茨,从而使法军的机动部队仅剩下麦克马洪统帅的十二万人了。此时,从整个战局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矛盾,即:普军集中兵力围攻巴黎和法军组织力量保卫巴黎,普军抽调兵力追击麦克马洪军团和法军力争保全最后的有生力量,普军加强对麦茨的合围和法军全力突围。恩格斯在关于普法战争的《战争短评》中,对于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给予了精辟的回答。

  在对整个战局做了深入调查和综合分析之后,恩格斯于 1870 年 8 月下旬发表评论说,以上所述的第一个和第三个矛盾虽然明显存在,但是在当时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近期内不会对整个战局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第二个矛盾,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一矛盾斗争的结局将会对整个战场的走势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恩格斯敏锐准确的把握了整个战局的主要矛盾,因此他能够对战场形势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判和解读。之后普军虽然以进军巴黎的佯攻来伪装集中兵力围歼麦克马洪军团的真正意图,但是这却没有骗过恩格斯。他在麦克马洪军团 8 万余人于色当投降的七日以前,就精准的预测了法军不可避免的失败,并且丝毫不差的指明了悲剧发生的地点。这种近乎奇迹的准确预测为他赢得了"将军"的美誉。

  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和分析战争势态。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显著的、逐渐的量变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引起根本的质的飞越。

  恩格斯将这一唯物主义普遍规律运用于预见战争的发展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方法。

  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从一开始就受到恩格斯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它政治性质的考察结果,一直指导着在此期间这两国的工人运动。在战争一开始,恩格斯就旗帜鲜明的指出,这场战争是德国为了保证领土完整而进行的防御作战,是为了粉碎拿破仑三世阻碍德国统一的企图,它本身是具有进步性质的,因此号召德国工人阶级支持这场战争。但是他同时也敏锐的察觉到,这场战争有可能在俾斯麦政府的引导下失去纯粹防御反击的性质,故而及时的提醒各国无产阶级要对此保持警惕。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恩格斯看到,击退法军的进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普鲁士统治集团的政治野心,力图彻底击垮拿破仑第三的全部军队,并进而侵略法国才是他们的真实意图。他在 8 月 20 日的战争短评中提出,"现在德国人的野心除非遇到那种很值得怀疑的障碍--德国人的自制力,似乎再也受不到别的限制了。"显然,恩格斯已经预见到,一场本来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已经被统治阶级引向反动侵略战争的深渊。

  在战争从正义转变到非正义的过程中,恩格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质变的"度",也就是战争性质发生改变的临界点。尽管自 7 月 19 日战火燃烧以来,普军乘胜向法国境内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暴露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意图。但是恩格斯并没有马上宣布这就是一场侵略战争。因为普军的打击对象依然仅限于拿破仑三世的军队,而这场战争本来就是此人为了推行对外扩张对内压迫的反动政策而蓄意挑起的。但是在 9 月 4 日,由于拿破仑三世率领部众八万余人在色当投降后引起了巴黎革命,这时恩格斯才确认了这场战争性质的完全改变。他在 9 月 8 日至 9日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草拟的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中指出,过去,他们关于在德国方面战争有可能失去纯防御性质而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防御的战争确实是以路易·波拿马投降、色当失陷和巴黎宣告成立共和国而告终了。"因此,他同亲密战友马克思一道,号召德国工人阶级立即行动起来,同本国政府进行顽强的斗争。这就是恩格斯运用量变质变规律预见战争态势的生动实例,在他一生的军事科研实践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特别需要提出的例子还有,他关于武器的量变,必然要引起作战方法质变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论证了新兵器的出现必将造成作战方法的改变,而且强调了只有这种兵器得到大量装配后,上述改变才有可能完成。他在《步枪史》一文中指出,尽管早在 15 世纪末,德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步枪,但是早期的步枪由于技术瓶颈,导致的装弹困难,射击距离小,射速不大等问题一直使其难以大规模列装。

  直到 18 世纪下半叶,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才使其为起义部队所广泛采用,使得沿用百年的线式战术被一种新的作战方法--散兵战所取代。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在分析战争态势和军事发展的过程中,已自觉将量变质变规律运用于各项研究,并受益匪浅。这也成为了恩格斯军事辨证法思想的特点之一。

  三、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兵种战术的变化革新。

  恩格斯在对军事问题的研究中,还十分重视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解读战争中的现象。他曾在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的《军队》、《步兵》等词条中,娴熟的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西方的步兵技战术长久以来的发展历史。根据他的考察,西方最早的战术是一种前列为重步兵,后列为轻步兵的方阵战术,它于公元前 12-8 世纪古希腊多立斯人创立。在实战中,重步兵用长矛向敌人进攻,打开前进道路后,再由轻步兵肃清残敌。由于受到当时科技发展的限制,恩格斯认为这种战术"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战术机动可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骑兵开始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兵种,这种战术在公元前 3-2 世纪,被古罗马军团所采用的的更为机动的战术所取代。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军团因其战术单位小,运动性大,几乎在任何地形上都能作战,所以是希腊方阵所望尘莫及的"这就完成了一次,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对旧有的兵种战术产生的否定。

  当火器出现以后,步兵战术的发展又经历了新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中世纪沿用下来的步兵和骑兵的机动战术,被滑膛火器时代的一种特殊方阵,即线式战术所取代。而线膛枪的出现使得这种由三线步兵形成的狭长而中空的四边形组成的线式队形,受到了较大的杀伤,线式战术因此又被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期间兴起的散兵战和纵队加散兵的战术所取代。实现了步兵战术的又一次"否定之否定",这整个动态的过程都在恩格斯的各类著作中有过论述,在上文中也多有引用证明之处,在此就不再多做赘述了。

  通过对否定之否定原理的熟练把握,恩格斯将之运用与解释各种军事现象,探寻军事发展规律,为我们明晰了许多军事上的未解之谜。而将其运用于军事技战术问题的研究考察,注定将成为恩格斯军事辨证法思想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