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1332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价值探究
  【绪论】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意义研究绪论
  【第一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战争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
  【2.3  2.4】军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三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结束语/参考文献】恩格斯军事辩证法形成与发展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恩格斯军事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偶然,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云诡波谲的社会条件之下。宗教的神圣光辉已渐趋灰暗,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已运转近百年,资本主义的种子也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战争的烽烟从未在欧洲大陆消散,而广大无产阶级被残酷压迫的命运也在日益彰显。在这种复杂的世界格局之中,为了推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前发展,恩格斯军事思想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它的产生虽然包含着创始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但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亦是无法分割的。

  一、恩格斯时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19 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希望与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盛行烧杀抢掠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于:第一,科学技术的整合。科学技术由原来的零散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综合的、动态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的革命性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曾经的宗教崇拜正逐步让位于科学技术。第二,科学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以近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契机,从上个世纪以来,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大陆,不仅把欧洲大部分国家带入了经济繁荣的高峰,同时也孕育了以内燃机、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经济的繁荣引起国家的崛起,造就新的世界格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欧洲列强开始逐渐确立世界大国的地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列强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欧洲出现了罕见的相对和平时期,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西方强国运用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开始不断挑起侵略战火,大肆掠夺侵占各地的丰富资源。第四,宗教统治的衰微。宗教逐渐失去里以往的神圣光辉,以繁荣的经济为基础,以自然科学为依托,各种有关社会的学说百花齐放,纷至沓来。

  19 世纪欧洲科学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资本主义的完善所带来的,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无疑对恩格斯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早在 18 世纪,欧洲就已经开始了技术的革命,而由此逐渐成为列强林立的欧洲大陆也逐渐形成了力量的均势状态。各国虽未特意为此制定外交政策,但挫败称霸欧洲大陆企图的联盟并不是整个欧洲统筹协商的结果,而是由于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国家的独立至于扩张之上而因此形成的均势结果被卢梭描述成为一种力学奇迹。他论述道,在没有外界加以干扰的情况下,整个欧洲的体制是非常稳定的,这种稳定更多地来自于自然的造化,而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他的方式是:如果一方面发生了偏移,另外一方面就会立刻重组产生新的平衡。

  各国在这种均势的大环境下却又暗流涌动的微妙平衡,便构成了当时的政治大背景。

  二、恩格斯时代的欧洲军事形势与军事技术的发展特点。

  在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前的五年,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虽然恩格斯没有亲历这场残酷的战争,但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通过理论家们严密的分析和史学家们严谨的记录,通过成千上万的当事人历历在目的回忆,直接或间接的都在恩格斯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恩格斯的军事著作与相关文献中毫不费力的发现,因为有关拿破仑战争的引用与论述在他的文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是具有其特殊意义的,其原因就在于那个时期新旧两种军事思想的激烈碰撞都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了这两次战争之中,同时这两次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西方近代军事学术领域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巨大变革。

  在欧洲,封建时代大约从 5 世纪末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这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封建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发展到 18 世纪中期早已是强弩之末。

  当时西欧的军队组织编制臃肿不堪,各国的武装力量仍然以团作为他们的基本建制单位。而士兵的选拔与招募对象则大多来自于社会上的堕落分子,从地痞流氓到外国流亡者都是应招入伍的热门人选。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军官的制度也使得军队的构成体系基本僵化。战争更多的沦为一种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呆板单调的仪式,士兵在战斗中看不到任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废弛的军纪依靠长鞭棍棒勉强维持。就在封建时代军事思想处于衰微没落之际,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这次革命使得法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长久以来的矛盾得以解决,也为军事科学的发展改革开启了新的大门。被解放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农民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纷纷拿起武器,参军入伍。实行了几个世纪的雇佣兵制度就此打破,变革为全民征集制。因此军队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军队中,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军官必须从贵族中选拔的传统也被废除。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年)时期形成的线式战术,也因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变成了适合革命士兵作战特点的散兵战。再加上当时军队的补给方式采取了就地征发的办法,提高了作战距离。这些变化引起了战争进行方式的质的改变,一种新的战略,即大会战应运而生。列宁在评价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法国革命人民在促进近代军事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通过热火朝天的革命,法国人民在十八世纪末的战场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创造精神,他们对整个战略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创造了新的战术,同时还用人民的革命军队替换了旧军队。

  在整个西方位于重大历史变迁的十字路口时,拿破仑被时代推向了军事改革的风口浪尖。他以自身天才的思维为军事科学的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机械化战争论的创始人富勒曾经说过:"在世界上伟大的君主和征服者之中,只有两个人可以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亚历山大大帝和奥古斯塔。他具有前者所具有的战士精神,也具有后者所具有的的行政能力,虽然他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可是他却把中世纪的国家观念,连根铲除了。此后从他的时代起许多国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想完成他的统一美梦"拿破仑创造性的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明的新的作战方法与旧制度中的精华相结合,发展出了新的军事制度。这种新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1、在兵员的征召上,采取普遍兵役制,使常备军的人数大幅增加,并且在必要时还可以继续激增。2、在战时的后勤补给上,实行露营并采取就地征发的办法代替了之前饱受诟病的兵站仓库供应军队补给体系。同时,废除了野营用具,大幅减少了随军辎重。使得军队的独立作战能力、机动性、作战距离都大幅提升。3、在体制编制上,把步兵、骑兵和跑步混合编组到军、师一级单位,使每个师都拥有强大的火力,优良的机动,最终形成独立的作战能力。4、在作战队形上,在欧洲军队中盛行百年的线式队形被更加灵活的纵队、散兵线以及横队取而代之。因为灵活机动、便于指挥,纵队更是成为了当时整个战斗队形的基础。而纵队与散兵线的配合使用,在呆板的线式队形面前凭借自身的灵活占据了巨大优势。5、在战争指挥艺术上,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成为作战的最终目的,过去实行巧妙机动避免会战的做法被淘汰。

  除此此外,炮兵出身的拿破仑更是将"战争之神"的作用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此恩格斯有过这样的论述:"由于格里博瓦尔的各种改革措施,使得法国炮兵相较同时期的其他炮兵而言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并且很快的成为拿破仑手中的威力空前强大的一支有生力量。"实际上,炮兵的运用在拿破仑的战争里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敌人约一半以上的伤亡都是由炮兵造成的。拿破仑自己就曾这样说过:"无论是在攻城战中,还是在野战中,担负主角的都是炮,它已经造成了一个完全的革命。……制造战争的就是炮兵"而下面这些数字也恰好印证了拿破仑至于炮兵的重视。在马尔普拉克会战中,法军发射了炮弹 11000发;在莱比锡之战中,为 175000 发;在华格南之战中,为 71000 发;在亨利四世时,法军所有火炮为 400 门;在路易十四时,已增加到 7192 们;路易十五时又增加为 8683 们;路易十六时再增加到 10007 门;而直到 1815 年,在拿破仑麾下喷射火舌的火炮共有 27976 门之多。

  很难说究竟是火炮技术的趋向成熟引起了拿破仑的重视,还是由于拿破仑的尤其偏爱而促进了火炮技术的长足发展。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那个时代突飞猛进的军事技术已经对传统军事思维、战术战法、作战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之后的欧洲大陆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区域性的和平景象,但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包括整个欧洲在内的的世界范围内又开始战火不断。这些战争从政治内容分析,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从进步意义方面来说,有由资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参与的,对本国封建势力奋起反击的起义战争;有各个阶层为争取本民族独立,反对异族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还有为实现国家统一,而排除外敌阻挠的进步战争。从反动性质说,有镇压革命起义的战争;有掠夺弱国的殖民战争;有追求王朝私利、争夺霸权的战争等。从参战的规模来看,既有一国之内的内战;又有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的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军队动员数量的逐次上升,70 年代的普法战争,双方参战兵力更是达到了 200 万之多。从战争持续时间来看,少则几个月,多的可达四五年。而对这些战争的周密考察,成了恩格斯军事理论的不竭源泉,从他留给我们的军事理论遗著来看,有五分之三是的评述和分析是围绕这一时期的重要战争进行的。

  整个欧洲烽烟四起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事技术也有了新的飞跃,其发展特点大致如下:

  1、冷兵器的没落与火器的兴起。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火器技术的源头。火药被用于军事并出现火器,是军事技术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但是这一革命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如今,火器在各方面都大大优于冷兵器是众所周知的,但火器刚刚作为武器存在时却不太受到将军们的重视。原因无非是一下几点:第一,杀伤力小。最初的黑火药与后来人们常见的混合炸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最初的火器主要作用也并不是直接杀伤敌军,而是因为火药爆炸所发出的巨大响声与光焰能对敌军造成恫吓。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在中世纪,当火器刚刚发明时,由于构造不够完善,它的物质作用自然要比现在小得多,但是精神作用却比现在大得多。"第二,射程有限。因为早期火药的质量低劣,用量非常大,因此火器的射击距离收到严重的限制。在老式火枪中,装药量常常占据了整个枪管的四分之三,完成装药后,再装上弹丸。这样使得早期手枪的杀伤范围不足 40 米,滑膛枪也不到 105 米,但是一把制作精良的长弓射程却可以达到 200 米甚至更远。第三,精度较低。早期的火枪需要手动点火,就是将烧红的一片铁或者炭插进枪的火门。

  因此,射击阵地附近必须生火,且射击时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瞄准上,而是在点火上,这样才不致点错位置。这样的射击精度之差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火炮也是要将火药填满炮膛后装上石弹,点火后炮弹被弹出炮管,同样不存在射击精度。

  第四,射速缓慢。由于枪口装药的方式和火药比重不同而造成的射击前需要对火药进行搅拌等问题,在 16 世纪下半页,一般火枪每分钟最多也只能发射两次,而熟练地弓手每分钟却可以射出十到十二支箭。第五,机动性差。一名 17 世纪的火枪兵需要携带的装具是现代战士难以想象的繁杂的。就滑膛火绳枪而言,2 米的枪管,10 公斤的重量,使得它离开了"X"形支架就无法完成射击动作。而火炮技术则直到 16 世纪仍然落后于轻武器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自身的笨重不便。

  由于火器技术存在上述种种缺陷,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期里,无法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恩格斯谈到明火枪时曾指出:"它是最早的一种真正适于在战场上为军事目的使用的火枪。……然而这种古老的火器本身的动作既不灵活,又费时间,尽管声音吓人,外形别致,但效果不大,或者毫无效果。……甚至在伊丽莎白时代,长弓仍然被称为'武器之王'".

  虽然 17 世纪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是甚至到 19 世纪,英军中依然还有恢复大不列颠长弓主导地位的声音。

  19 世纪科学的发展带动了一批新的学科,如弹道学、化学、机械制造、冶金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现,这也为军事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个世纪上半页,火器技术出现了两个重要发明,即火帽和圆锥形的弹丸。1807 年,一个叫富赛斯的苏格兰牧师,发明了一种用锤一击即炸的雷汞,炸时火星通过火门,引燃枪管中的发射药,他还为此申请了雷汞装药的专利。1814 年,出现了用这种雷汞制造的火帽。两年之后在美国费城,肖发明了用黄铜制造的火帽。

  火帽的发明,使蛋壳不必跟随弹头一同发射,从而后膛枪炮的出现成为了可能。1847 年出现了最早的撞针式弹壳,接着又出现了镶边式的弹壳,而中央发火的弹壳也终于在 1861 年出现了。当人们对新出现的军事技术不置可否时,普鲁士在 1841 年,明智且果断的为一部分部队装配了"Dreyse"式后膛枪,作为试用装备。

  这种步枪在后来被称为撞针枪,发射用纸包的弹壳,手拉枪栓退壳。可在一分钟内射击 7 发子弹,而且后膛装弹不仅提高了武器的密闭性更是便于士兵在各种姿态下进行射击。

  而早在 1823 年,英国第 34 团的诺顿上尉便设计了一种圆锥形子弹,装上中空的弹底后子弹在发射过程中可以自动膨胀,并封住枪膛。但圆锥形子弹的真正运用确是在 1851 年,英国陆军采用米尼式来复枪。如此一来,这两项技术上的革新逐渐使得火器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冷兵器则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这之后不久发生的美国南北战争既是对此有力的佐证,有学者对这场战争中伤亡的 144000 人的伤亡原因做了详细调查,其中被圆锥形步枪子弹所毙伤的为108000 人;被滑膛枪圆形弹丸所毙伤的为 16000 人;被炮弹破片所毙伤的为 12500人;被雾弹、葡萄弹和炮弹所伤的 359 人;被炸裂弹毙伤的有 139 人;被带刃武器(主要为马刀)所伤的仅为 7002 人。

  由此可见,火器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改进,最终取代了冷兵器。直到 19 世纪下半页,火器已遍布全世界,成为全球各国军人的基本装备。

  2、军事技术的两极分化。

  在 19 世纪,火器技术的运用虽然在全世界的战场上独占鳌头,但是放眼全球,军事技术的发展是失衡的。

  单就中国来说,作为火药、火器的发明国家并没有将这宝贵的发明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的清政府,在政治上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在军事上强调骑射,轻视火器,结果导致火器技术的发展在中国趋于停滞状态。清代的火枪在形状、性能上与明代火器没有本质差别。在军队编制体制上,明代初期军队编制是铳手占 10%,其余 90%是刀斧手、弓箭手以及枪手。到明朝中叶,"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其六",而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这三百多年间,火器手在军队中的占比依然是 60%左右,由此可见这段时间火器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发展,火器成为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步伐,包括火器技术在内的整个军事技术都迅速发展。1839 年英国就制造出了长达 184 英尺,排水量 630 吨,装配大小炮 18 门,装载船员 90 名的钢铁汽船,并将其投入到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随船参战的中国事务研究人员在这场战争中发现了一个特点,即在现代战场中,死板的程式化进攻方式已经不再奏效。"汽船可以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心脏".

  而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任然停留在两个世纪以前,他们的大炮大多还是依靠老式火药进行发射,并且被固定在石墩上,既不能调整射角也无法随军运动。而他们的水上部队的战斗力更是糟糕,因为在他们常见的海军编组中--两艘平底帆船上只装配有 2-6 门固定在木板中的大炮,它们与陆军的火炮一样笨重且威力弱小。所以中国的海军兵勇只得依靠冷兵器来弥补火力差距,这当然是杯水车薪。

  正是如此悬殊的军力,使得各国侵略者能够随意将自身的意图强加到中国身上。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还是火药、火器的发源地,在 19 世纪的欧洲面前仍然不堪一击,世界上其他的落后地区和国家就更不待言了。恩格斯指出:"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一个国家的军力,不可能凌驾与其自身的工业体系之上。现代化的军队必须以发达的工业为基石。所以,19 世纪西方的对外战争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外扩张的战略意图之下所产生的事件,它更是近代先进文明对野蛮落后文明的无情嘲讽与残酷碾压。战争的爆发直接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之间军事技术的两极分化。

  3、科学与经济决定军事技术的发展。

  恩格斯曾指出:"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所有火器的发展研究都需要以金钱作为前提,没有经济的支撑任何研发都是空谈。而 19 世纪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科学指引着技术的不断革新,19 世纪下半叶军事技术领域的两项重大发明--速射武器和高爆炸弹,就是以理论突破为前提的。黑火药虽然发展了近千年,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随着级进式燃烧的原理被发现而有了重大改进。特别是在 19 世纪化学工业的推动发展下,诺贝尔等人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发明了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TNT 等,而随着这些更加安全高效的炸药的出现,黑火药的时代也就此终结。直到今天,这些炸药仍然是战场上的基本爆炸品。

  军事形势错综复杂,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战火不断。而军事技术也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不断前行,使得这个时期的军事斗争更趋于残酷,这便是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一个希望与杀戮并存,科技的光辉向全球散射与战争的烽烟向世界蔓延的时代。

  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需要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指导。

  恩格斯的军事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这与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和当时初步形成的革命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共产党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面对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地位而掌握强大的国家暴力机构的各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就不得不在军事上确立自己的理论与指导方针。同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也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诞生。

  推翻旧的制度,需要无产阶级自己的军事纲领加以指导。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连续不断,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尖锐。从斗争方式上来说,已由最初的破坏机器发展到群众性罢工,带有政治目的的示威游行乃至武装起义。从斗争目的上来说,单纯的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斗争已被为取得政治权利而积极展开的斗争所取代。

  从 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44 年 6 月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新起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整个大环境的促进下,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共同努力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在 1847 年的夏天成立了。次年 2 月,《共产党宣言》作为首个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在伦敦公开发表。《宣言》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客观规律,同时也庄严地向全人类宣布共产党人将以"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为己任,而暴力革命是达到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要取得暴力革命的胜利,光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资产阶级的死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真理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无产阶级自己的军事纲领成了当务之急。恩格斯在 1851 年 6 月 19日写给魏德迈的信中指出,军事在最近的运动中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 1857 年 11月 15 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他再次提到他之所以开始研究军事理论问题的主要原因,"1848 年我们曾说过,现在我们的时代来了,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确实是来了,而这一次它完全的来了,现在是生死的问题了。我对军事的研究因此就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同盟者的反复无常与无情背叛,证明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军事理论。在 1848年至 1849 年的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曾和资产阶级一起为了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而并肩战斗过。但是在与封建大地主阶级的战斗中,工人阶级迸发出的革命力量令资产阶级惴惴不安。他们不仅不敢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反而与反动势力媾和,一同对无产阶级进行血腥的镇压。而当时相对松散的工人阶级武装力量,在面对背叛革命的同盟者与反动派的军事行动时,反抗显得那样的无力。在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而如何组织、运用这样一直"无产阶级大军"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便亟需有专人研究解决。

  党内错误军事思想的干扰,需要专业的军事理论拨乱反正。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存在一些出身行伍的旧军人。在革命斗争中他们常常以马克思、恩格斯不懂军事为由,否定他们的正确建议,并妄自尊大,四处宣扬自以为是的错误理论。

  1848-1849 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经过反复分析后,得出在现阶段下新的革命将不会出现。因此主张应该对现行的武装斗争为主的政策进行修改,将培养工人骨干、积蓄革命力量作为当下的工作重点,韬光养晦,等到条件成熟时再组织工人进行武装斗争。而以维利希和沙佩尔为首的少数旧军官却无视当时的客观形势,盲目的提出要立即发动工人,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而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帮文人,根本不懂军事,只会贻误战机。1851 年 5 月 23 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对这些旧军官的反感表露无遗,"所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向我表明,我所能做的事情,最好莫过于继续研究军事问题,以便在'非军人'中至少有一个人能在理论方面同他们进行较量。我无论如何要是这些蠢驴们无法用空话压到我。"当年他是这么对他的亲密战友说的,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也是如此实践的。

  第二节 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这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凭空产生,我们尝试着寻找其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以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

  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启示。

  克劳塞维茨是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有着"西方兵圣"的美誉,其遗著《战争论》更是一本旷世奇书。它继承了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和辩证法传统,将当时战争中许多宝贵经验和原则抽象到哲学层次上,从而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真实属性公诸于众。同时阐明了人的重要作用,精神力量作为人在战争进程中所发挥出的一种非物质力量,其地位更是得到了克劳塞维茨的肯定。他还指出了战争性质将会向民众战争慢慢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并以一人之力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出现以前军事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克劳塞维茨曾经预言:"他的《战争论》将引起军年事理论的一场革命,并且它将不是二、三之后就会被人们遗忘的书。"恩格斯对其文更是大家赞赏。在 1858 年 1 月 7 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他向这位亲密的战友说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论战争》。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书本身是很好的。"而对于这位将军本人,恩格斯向来不吝惜他的溢美之词,他曾在《波克罕"纪念一八○六至一八○七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中称赞克劳塞维茨为"军事学术界第一流的人物"恩格斯对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使得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克氏比较系统的,忠实的反映了战争的客观辩证运动,同时使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当时人类所能达到的理论思维巅峰,来对战争进行解读,使得《战争论》较之同时代的军事理论著作具有更高的理论形态和更强的说服力。

  虽然他借助的方法是唯心辩证法,但为使书中"具有内在必然性的一些原则",能够"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他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战争史,收集整理了 130 余个战例,编写了许多评论。当他感到自己凭借的"哲学结论"不足以说明问题时,就宁可放弃它并转而"采用经验中恰当的现象来说明问题".

  所以,他的研究和探索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不自觉的遵循着自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这一科学的方法论,被恩格斯发扬光大。而他本人通过此种科学的方法论得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至今都被大众所认可的结论更是始终贯穿于恩格斯的整个军事理论研究过程之中。

  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而黑格尔哲学对其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对于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恩格斯军事辨证法来说,从黑格尔哲学中获得的深刻启示亦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恩格斯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扬弃。

  要解析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与吸收,我们就不能忽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哲学著作。恩格斯在序言里就曾谈到,他迫切的希望能够把他们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且言简意赅的说明。他以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句名言作为切入点而展开的辩证分析是十分精妙的,他说:"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 1789 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分析,他揭示了它的精神实质,"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而由此进一步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天翻地覆的唯物主义改造,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这样就使得黑格尔思想中具有革命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还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至此,恩格斯通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最基本的解析,从中获得的深刻启示对恩格斯军事辨证法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第三节 个人因素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产生除了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客观因素的推动,更离不开恩格斯本人的经历与孜孜不倦的努力。

  一、个人青年时期的从军经历。

  恩格斯青年时期曾在普鲁士的炮兵部队服役,从 1841 年 10 月 1 日至 1842 年9 月 30 日的这段经历应该是他辉煌的一生中,首次与军事交汇的一刻。

  当 21 岁的恩格斯作为一年制志愿兵来到普鲁士近卫军的炮兵旅司令部报到时,他所在部队的《服役条例》如此写道,有关短期服役的规定:一年制志愿兵是义务兵,是经过考核证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自愿而不是强征入伍的;服役期为一年,但制服和膳宿费自理;在炮兵或骑炮兵服役,每人必须支付 32 到 34塔勒的养马费和粮草。这种政策的实行减少了对知识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而受过教育的青年也能比未受教育青年更高效的掌握军事知识。

  恩格斯服役的连队在和平时期的编制如下:1 名上尉,1 名中尉,3 名少尉,16 名副指挥官(1 名中士,1 名见习士官,3 名军曹,11 名下级军官),11 名炮手,2 名号兵,80 名炮兵战士。在恩格斯服役期间,他的上司不但重视从理论方面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而且在实践上也向连队的战士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激起了恩格斯对军事科学的兴趣。由于炮兵是当时最先进的兵种,使得他一开始就把握住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尖端技术。

  在普鲁士军队所受到的军事训练,很快就在之后的斗争中派上了用场。1849年 5 月初,在德国各地,人们为了维护帝国宪法而起义。5 月 10 日,恩格斯前往爱北斐特,并在到达当天就组织了一个工兵连在该城的几处豁口构筑了街垒防御。

  5 月 15 日,三四十人的武装分队在恩格斯的亲自带领下,又袭击了位于格莱弗拉的军械库,并将缴获的军械物资分发给起义民众。在 6 月 13 日,恩格斯来到了普法尔茨,参加了维利希领导的志愿部队,并担任了副官。在实战的检验中,恩格斯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勇敢的战士。他写信告诉别人说:"我有时在司令部,有时在前线,但始终同最高指挥官保持通讯,经常同德斯特尔联系,我参加了各种战斗,最后参加了拉什塔特的会战"此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了工人阶级为了能够夺取政权并保有政权,就必须掌握军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

  二、个人主观的长期努力。

  客观因素的促进,无法代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恩格斯军事思想的产生虽然离不开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战友们的鼎力支持,但同时与他个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也是密不可分的。

  青年从军的经历对于恩格斯来说只是军事理论研究之路的起点。从那之后,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恩格斯开始了对军事理论系统的钻研,从当时流行的各种军事理论著作到 18、19 世纪的欧洲战史,他都一一拜读,仔细研究。他认为要掌握一门学问,"如果不是系统的钻研,那就得不到任何重大成就。"在对欧洲战史的研究工作中,他逐渐发现自己的基本军事知识储备还有待扩充,用他自己的话来来表述就是,"各兵种尉官考试时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知识。于是在 1851年夏,恩格斯两次写信给他在德国的朋友,约·魏德迈,希望对方能够提相关的集学习资料。为此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在下一阶段准备补习的内容。其中包括:基本战术、工程学、军事科学史、炮兵学、军队的组织编制、装备、给养和卫生勤务等方面的知识。在得到需要的著作和资料后,恩格斯夜以继日的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

  因恩格斯父亲的强烈要求,他于 1850 年 11 月,离开伦敦,来到曼彻斯特,成为了欧门-恩格斯公司的一名职员。由于公司的商业事务繁重冗杂,他只得利用休息时间来进行学习。这种紧张疲劳的学习状况多次在他给友人的信中得到反映。1857年 3 月 11 日,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道:"我目前还必须每天在办事处里忙到 8 点钟,在晚餐等等结束之后,不到 10 点钟无法开始工作;一点办法也没有。"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革命赋予他的艰巨任务,带病坚持工作也成了家常便饭。《军队》一文的撰写工作就是在恩格斯养病疗养期间完成的。当马克思于 1857年 9 月下旬收到《军队》的完成稿的时候,那种对战友的担心与敬佩溢于言表:"你的《军队》一文写的非常好,只是它的分量使我吃惊,因为工作量这样大,一定会损害你的健康。如果我知道你的工作要持续到深夜,那我宁愿让这些都下地狱。"恩格斯就是这样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高度的忘我精神,对数量惊人的军事论著和各种战史资料进行了刻苦扎实的研究,写下了几百篇论述和分析武器装备发展、军队、战争、军事学术思想和其他各种军事现象的理论作品、学术专著和评论文章。单从我国现在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 卷的内容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恩格斯为了研究军事问题曾先后看过 250 本,近 100 位各类学者的论著。通过这些详实的数据和曾经的通信,我们不难体会到,恩格斯为了掌握军事理论是何等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而他在军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