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布依族“浪哨”文化的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17 共4278字

  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一些民族传统的歌唱节日也往往与此相关。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及汉族的“花儿会”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更有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如布朗族、基诺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

  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往往要有一定过程,对歌的内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除了比赛智慧和口才的娱乐作用以外,还具有择偶的实际功用。本文通过布依族的“浪哨歌”集中体现布依族人的社交文化与婚姻追求,解析浪哨习俗在布依族千百年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作用

    1. 布依族文化

  1. 1 布依族的由来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 越人) ”的意思。布依族多同姓聚族而居,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1. 2 布依族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勒尤、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 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有着“天籁之音”之称 .布依族民歌中,最精彩就是情歌。有数百行上千行的抒情长歌,也有几行十几行的即兴短歌。布依情歌多为“散花式”的即兴短歌,或是劳动中、深夜里为抒发情怀而独唱,或是喜庆节日、集市赶场男女对歌。触景生情,随机应变,既善用生动的比兴,又抒发真挚的情感。

  布依族是一个情感含蓄的民族,又多聚族而居,社会结构相对封闭,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多以“浪哨”方式进行了解、相知、相识和情感的交流。因此,“浪哨”习俗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解读“浪哨”

  2. 1“浪哨”的基本含义

  “浪哨”系布依语音译,“浪”是坐,“哨”是姑娘,为寻找女朋友的意思。浪哨即恋爱之意,是北盘江沿岸布衣族青年男女自由择偶恋爱和交友的独有方式。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借歌传情。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的歌就叫“浪哨歌”,也称“情歌”,意为在对唱情歌中谈情说爱。由此可见,布依青年若不会唱歌,那就难以找到恋人了。

  2. 2 “浪哨”习俗

  历史上,“浪哨”一直是青年男女择偶恋爱和结交朋友的一种交际活动。男女青年的初次相会,更是要通过“浪哨”来实现。“浪哨”活动一般多在赶场日或逢年过节和喜庆活动中进行,如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婚否,都可自由选择浪哨对象。姑娘已婚而又未坐家的,也可以去“浪哨”,不过,她得避开自己的丈夫和婆家的人,以免引起不快或麻烦。如在赶集那天,青年男女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场合,相聚一起进行“浪哨”活动。

  按照习俗,“浪哨”时,那些初次见面的姑娘、小伙子,往往缺乏了解和勇气。于是,便由双方各派一位年纪稍大、见识较广的人做代表,先在一旁细语磋商,随后再按年龄大小、人才高低,安排某小伙子与某姑娘见面,让他俩找地方“浪哨”去。只要双方年龄相当,相互看中,男方或用舌头发出“哒,哒”的声响,或用一个特定的手势等信号邀约女方到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公开或半公开地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男女双方浪哨,多以歌代言,对歌叙话,用语如诗如歌,多以比喻、排比、双关等手法和押韵词语相互盘问与探询。

  为了避免被同伴“乱点鸳鸯谱”,有些地方的择偶方式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主,因而也愈为有趣: 姑娘先用彩色花布缝成鹅蛋大小的小包包,内装米糠,名曰“粽包”.在“浪哨”前的择偶中,姑娘若看上了那个小伙子,就用粽包去投击他。同样,如果小伙子喜欢那位姑娘,当她投出粽包时,便迅速冲上前去抢接。于是,借助一个个粽包的传情达意和投击、抢接的嬉戏中,他们寻觅到自己的意中人了。

  2. 3 “浪哨”规则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一对一的社交活动,地点多在场坝一角,山坡一隅,或路旁、田边。

  然而,不论选择何处“浪哨”,必须是别人看得见的地方,以示正大光明。青年男女在浪哨过程中要循规蹈矩,尊重对方,举止文明礼貌,保持五尺以上的距离。如果男方企图靠近女方,女方会自然移步保持原来的距离,当男方再次出现此举动,就会被视为人品不正,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布依族姑娘与之浪哨了。“浪哨”时,他们或窃窃细语,或嘻笑交谈,或低声互唱情歌,或吹奏乐器。时而对白,时而低吟浅唱,你来我往,迂回有序,进退有方,互相背面或侧面交谈,借以互诉衷情。“浪哨”言谈持重,歌词文雅,而且不会因感情冲动而做出任何越轨行为。“不越雷池半步”是布依族自古遵循的浪哨规则。男女经过多次浪哨接触,双方对对方称心如意后,要互赠礼物。

  男方一般会将心爱的勒尤作为定情信物赠送给女方,女方则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赠送给男方,从此,双方正式确立较为稳定的浪哨“情人”关系。

  2. 4 “浪哨”歌词结构

  浪哨歌歌词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不规则的长短句,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 《每晚约你玩》“每晚约你玩,就像碾房里的水车,来来回回,活路不做约你玩,没有坐家也约你玩。”

  另一种则是较为规整的四句或八句结构,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阿哥走了妹难捱》: “阳雀飞去又飞来,花儿谢了又会开; 太阳落坡又会起,阿哥走了妹难。”又如: 《哪家有未嫁的姑娘》: “山泉呀,你流过小溪大江,哪条河的鱼虾最漂亮? 白云呀,你飞过千山万岭,哪座山林有金凤凰? 炊烟呀,你从寨上屋顶飘过,哪家有未出嫁的姑娘? 我好抱着心爱的月琴,到姑娘绣花窗前弹唱。”

  2. 5“浪哨”过程

  按照传统习惯,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即开头作自我介绍的“初识歌”,后来有试探彼此心意的“试探歌”,互相赞美对方的“赞美歌”.随着爱情的发展,又有表达自己爱恋之情的“热恋歌”,表明各自忠贞不渝的“盟誓歌”等等。当然,在“浪哨”结束,送别心上人的回家路上,他俩还得唱“送郎歌”、“送妹歌”.这时歌声稍高,曲调缠绵悱恻,令人难分难舍。

  男女初次会面,以歌自谦,互表敬意,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如家庭情况、劳动生产能力及道德观念等。即唱《试探》歌: “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询问对方的这时往往是问者并非想知道真情,答者也不说实话,只是一场比试应答速度和能力的竞赛。这即是斗智阶段。

  一方面通过展示智慧和才华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又是娱乐逗趣、为比试高低互不相让的场合。为了在这种场合中不败下阵来,青年人就需要多听当地着名歌手的演唱,学习快速应答的能力以及各种问题提出与回答的套数。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 “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 “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 “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 “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 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 “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 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 “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 即不准重复) ,往往要唱通宵。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热恋中,要互赠“信物”.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己穿过一次的衣服作把凭,不准谁反悔,若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可请媒到女家说亲,要是父母阻拦,就双双逃婚他乡。

  在浪哨中,男女青年往往用木叶声来约会和传递情思,也有的用姊妹萧,有的用月琴。因此,木叶、姊妹萧、月琴,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乐器和媒介。在一群后生和一群姑娘初次见面时,双方各选派一个代表到一旁去“协商”,安排男方的谁与女方的谁作一对浪哨情侣的事宜。代表安排妥后,就一双双约到一旁去浪哨。情投意合的,今后长久浪哨,不再用代表安排; 不合心意的,双方只摆上几句闲白,唱几首一般的歌就各自散了,今后也不再约会。浪哨过程中,还有甩糠包的习俗,姑娘们“用衫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就是女方拿着五颜六色的糠包( 有的又叫花包) ,站在一排,向站在对面 10 公尺远近的后生们甩去。哪个后生接到姑娘甩来的糠包,就和她结成一对浪哨伴侣。有些早就有心的男女,女方甩糠包时,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爱的那个男子。

  浪哨,既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他们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它与汉族同胞的恋爱既相似又不相同。

  3 结语

  “浪哨”的参与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 “浪哨”的目的,是结交朋友和择偶恋爱。“浪哨”活动中的情歌对唱,既是青年男女借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手段,又直接反映了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与恋爱生活。布依族的“浪哨”习俗,深刻体现了布依族的集体情感意识,是民族群体意识的寄托。历代布依族人通过“浪哨”活动,组建起婚姻家庭,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社交关系,维系着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传承着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参 考 文 献]

  [1]布依族。 中国网 .
  [2]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网 .
  [3]周世斌 . 音乐欣赏[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洛秦。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