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抚育-赡养”模式失衡对策与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31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代际支持失衡问题探析
【第一章】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
【第二章】代际支持的现状
【第三章】代际支持失衡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代际支持失衡的原因
【第五章】 “抚育-赡养”模式失衡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家庭代际支持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观念转变:驻守“孝文化”的根基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中国历来崇尚“孝文化”,出现了老莱子、董永等一批批闻名于世的大孝子。然而,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纷繁复杂,对“孝道”的理解明显不足。人们往往口口声声喊着孝道,却做着违背孝道的事情。孝文化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5.1.1 要打造孝文化品牌,守住文化根基
  
  “孝文化”中华民族自古流传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的命脉,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对此,可以打造成一种独特的刻着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品牌,并且事实求是的运用在生活中。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弘扬相关的民俗传统。例如,近年来从新兴起的传统婚礼,正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归属感。“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正体现着中国社会,孝道为先的精神。想要真正留住“孝文化”,就是要弘扬这种传统习俗,把传统习俗融入日常生活,从而产生一种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一些维护传统文化的活动来构建孝文化的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在一些旅游节庆和民间节日进行表彰,宣传历史上和当前生活中的孝星人物,促进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德向善,乐于行孝”的浓厚氛围。
  
  5.1.2“孝文化”要保护,更要批判继承
  
  对于“孝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在保证其原真性的同时符合科学真理和时代要求,以求“孝文化”能长久延续。尤其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具有浓重唯心主义色彩的部分,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例如,着名的《二十四孝》中,提到了“卖身葬父”和“刻木事亲”的故事。其中,“卖身葬父”讲述了东汉孝子董永在父亡故后无钱葬父,因而卖身换取丧葬费用,“刻木事亲”说的是东汉的丁兰因思念父母,用木雕刻成双亲的模样,“视之双亲,用餐同桌,出门禀报,从不懈怠”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体现出了孝子们感念父母恩泽的情怀,但同时唯心色彩太重,我们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教给下一代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应该遗弃。
  
  5.1.3 推行孝道要从娃娃抓起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孩子是民族文化走向何方的关键,必须多层次、多元化的加以宣传,使得“孝文化”深入人心,特别要从青少年抓起,做好孝德教育。
  
  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守则中孝敬父母的内容,让学生从一些古典着作中了解更多“孝文化”的内涵,如可以让学生精读《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等易于孩子品性养成的古文,学习其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出执”、“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孝道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沐浴孝文化的和煦春风,督促孩子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性,让孝文化代代相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冷漠于亲情外的人群。
  
  5.2 政策转变:代际支持外的养老政策
  
  如前面所述,在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变迁性的现代社会,单单靠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来帮扶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借助外力,需求解决“421”家庭养老问题的办法,对此,笔者提出了“以田养老”和“以房养老”两种途径,帮扶在生活上、物质上存在困难的老年群体。
  
  5.2.1“以田养老”的方式
  
  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一辈子缴纳的农保,并不一定能够带给他们足够的养老金。据调查统计显示,缴费满 15 年的农村老人,每个月可获得的养老金仅有 200元左右,与城市老人存在极大差距。虽然当前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这些养老金仍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对此,以田雪原研究员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可以推广“以田养老”政策,即在农村老人丧失耕种土地能力后,可以统一将土地有偿的转让给他人继续耕种,从而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田雪原强调,在法律上,责任田并不属于个人财产,但实际上,农民已经拥有了责任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完全可以在田地所有权属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使用权的转让,创造财富,从而发挥出“以田养老”的养老保障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实现养老水平的飞跃,还能盘活现有的空闲的农村土地资源。对此,可以设计如下制度框架:以行政村和建制县为单位,成立属性为社会化养老组织的责任田基地,对于符合年龄要求等外在条件的老年人可用其一部分或全部责任田入股基地,基地通过将责任田外包取得经济收入,供给基地老年人生活和消费。
  
  5.2.2“以房养老”的方式
  
  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以房养老”是当前最热议的话题。“以房养老”,又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指老年人将自身产权房抵押与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在对房屋的当期价值、增值空间以及折损情况进行专门评定以后,按年或者按月给投保人支付养老金的养老政策。事实上,要开展“以房养老”,我们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方面,对于“以房养老”这种新兴事物,政府应当完善房产评估政策和纠纷仲裁机制,切实做到以政策框架驱动发展,并在“以房养老”初期,对经营机构给予一定免税优惠和经费补贴。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国情、地情,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工程,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操中寻求一种符合中国养老的操作路径。同时,要得到国人对这项政策的认可,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树立典范,让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好看得见、摸得着,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保障,从而获得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以田养老”与“以房养老”实际上是对当前特殊背景--“421”家庭结构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对老年人在代际支持外的养老途径,用以缓解代际支持压力,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代际支持的不足,对未来的养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模式转变:居家养老转向社区养老
  
  当前,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养老问题都更加严峻,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各种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2009 年国老龄办公布了这样一组资料:2009 年全国总人口数为 13.3亿,其中,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13%,80 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35%,并以 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龄化使得过去代际支持系统中中青年对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变得更少了。过去 5 个孩子可以给老年人的 5 份关怀变成了现在的 1 份关怀,因而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养老途径--社区养老。
  
  在这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美国 Del Webb 公司(太阳城)是社区养老的领导品牌,早在 1960年,该公司开始建造第一个养老社区,到现在,这种养老社区已经在美国的 27个州得到了推广,该公司也成为了全美最大的养老社区开发商。半个世纪以来,公司发展稳定,深受居住者的好评和赞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发展自己的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可以像美国一样建立专门的养老社区,这是当前中国极为匮乏的项目。同时也是适应未来老龄化结构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老年社区培有老人生活的特殊器械与设备,如躺椅、公共健身器材、羽毛球馆、心理保健室等等,还要增设专门的护理人员,使老年人能在社区里获得心理咨询、生活照顾、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类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另外也可以与市老年协会共同,开办老年大学,能够让老人经常与其他伙伴交流沟通,参与书画、工艺等各种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改造国内当前的社区建设,在社区内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并扩充当前一些当前资源和设备不完备的中心,使其能够适用于当前的需求。老年人平时住在家里,但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有专门上门服务的人员,可以帮助老年人购物、打扫、做饭、洗衣服。同时,老年人经常聚在服务中心里面,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获得情感关怀和慰藉,使得人们步入老年阶段后能真正实现“四老”,即有老伴,有老友,有老窝,有老底,从而安心生活,快乐生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