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观念及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3355字
摘要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几乎全部参照苏联工业的建设模式,建设重心在于发展重工业。自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政治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这让毛泽东觉察到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不足与缺陷,为了避免中国共产党走弯路,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戒"的重要思想。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尖锐的指出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错误,以及斯大林个人崇拜主义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对斯大林进行全面否定。这有效击碎了神化主义,解放各国共产党的思想[1].在此动荡的国际背景下,毛泽东开始重新权衡苏联工业模式的利与弊,重新分析与研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开始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与不承认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政策,企图扼杀我国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暴露后,中国已没有其他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与学习,因此,我国开始摸索自己的道路。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造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开始在国内大规模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比民主革命时要大得多,革命道路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经验,社会主义道路一样不能照抄照搬国外道路。因此中国只有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时,毛泽东以苏联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为借鉴,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按重工业、轻工业以及农业等比例来制定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发展规划。然而经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实施,出现了重工业发展过快,而轻工业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因此我国亟需寻求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构思分析

  (一)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以重工业为主,重、轻、农同时并举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看待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决定着未来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走向。由于苏联与部分东欧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过于注重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市场供需不平衡、货币不稳定、苏联粮食产量长期供给不足等情况发生。毛泽东以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借鉴,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时,毛泽东明确阐述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2]

  与此同时,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建设应保持长远的眼光,多发展轻工业、农业在保障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重工业的发展。经过数年的摸索,对先后实施的"两条腿走路","大跃进"方针带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与分析,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斯大林曾认为,在工农总产值中,工业产值达到70%即为实现了工业化的标准。这一观点显然缺乏科学性。由于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环境条件、科技水平以及发展程度都各不相同,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不仅取决对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取决于农业的增长速度,决不能以一个简单的比例数字来判断工业化的进程。因此,毛泽东并没有完全认可斯大林的观点,他认为而是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准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不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的基础,并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以保障政治独立。"[3]

  毛泽东认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应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独立性指的是中国能够自给自足,凭借本国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能够自主的生产各式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各类产品,在满足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扩大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中国现代化国防的需要。完整性指的是工业化体系的完整。即是指工业化体系中,应具有重工业与轻工业、加工业与基础工业、农业与国防工业,保证部门齐全,并能得到有序的发展。
  
  (三)实现工业化的途径: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应用

  毛泽东认为,仅仅依靠政治方面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现代化与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还要有效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将我国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毛泽东先后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我们必须逐步地建设一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以为骨干,没有这个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这两个先进的指导思想提醒着中国共产党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知识分子的作用。

  (四)工业化的管理体制:"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4]

  其后中共中央于1961年通过"工业七十条"的制定正式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管理制度。该制度的确立,不但明确的定性了我国的工业化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着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转变的开端。此外,该制度还明确了我国的工业管理模式必须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构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得全体职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中去,如此一来在扩大企业民主的基础上,有效的促使官僚主义的减少,从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有力的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中,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凭借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指导,逐步建立起中国的工业产业。与此同时,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力的助推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5].此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不但促使我国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同时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从而为新时期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依然要和过去进行的革命一样,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工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有力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6].同时,邓小平还在继承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但是促使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量力量,同时也是更好的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旺清。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中的苏联因素[J].理论月刊,2007(05)。
  [2]吴昌盛。通向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分析[J].理论界,2010(07)。
  [3]王能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精髓[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5)。
  [4]李丽。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03)。
  [5]余茂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理论的探索及贡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