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浅议构建适应中国经济制度的价值理论的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06 共2730字
论文摘要

  一、简单回顾--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价值理论似乎是马克思的创造。实际上,价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早已有之。在古典经济学当中,价值理论曾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可以看出这位先哲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可是他对价值的来源并没有想得很清楚--究竟是劳动这一单一元素确定价值呢,还是所有参与生产的元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于是就有了《国富论》中的前后矛盾。在第五章中,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是用于购买一切商品的代价”而在第六章,他却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都分解成为这三个等分(工资,价值和利润)”同时他又认为,商品出卖的价格,恰恰等于其价值,可见为了解释现实中现象的方便,他是比较倾向于成本价值论的。(见《国富论》第七章)。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也是古典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与斯密不同,李嘉图则干脆的把劳动归结为价值的唯一来源。根据这个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他的价值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但这种理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诸如一桶酒在地下窖藏几年之后价值大增的情况。这种理论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破产。

  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的着作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三个区分”,这也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所津津乐道的: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分。第一个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第二个则是为了解决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的那些诘问:一桶酒,搁置了一段时间以后,价值,即所包含的劳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供求的作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而第三个区分地提出,使得“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一个命题顺理成章,从而解决了劳动创造价值,但生产活动中要使用多种要素的矛盾。

  在三个区分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其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把价值只是看作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其他生产要素只是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而非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应该说根本上是清楚的,几个概念的区分也顺利解决了对现象解释的难题。但这样一种理论上的思辨,是否真的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呢?

  三、价值理论在当今中国面临的困惑

  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反对市场经济的。在马克思的经典组作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资本主义是对人的异化,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革命性的一面。异化是因为商品交换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这种社会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物的关系,商品本来是人生产出来的,现在却成了人之外的东西,反过来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那么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就失去了其历史的合理性与进步意义?搞市场经济究竟是不是正义的?

  另一个困惑是分配领域的。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但由于其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强调,以及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显示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是毫无疑义的认为按劳分配是合理的。这种分配承认劳动者之间能力的差别,但不承认除此以外的一切差别。马克思所论述的未来社会的特征,都是有前提条件的:纯粹的公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社会财富全民所有。在这种条件下。

  可以不考虑资本的报酬问题,不考虑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问题。但现实的中国,所有制上远远不是也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试图超越历史阶段搞这种体制的弊病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来,必然要求相应的报酬。尤其在当代的中国,资本可以说是最为稀缺的资源,我们必须要给资本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动员资本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实现财富的极大涌流。当事实上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来,并取得各自的报酬的时候,我们如何从理论上来说明这种状况的正义性合理性?对此,理论界展开了争论。

  四、价值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发展
  
  面对现实的挑战,当下中国的价值理论总的来说有两种不同观点:坚持或放弃。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上认为属于非劳动的要素,其实也可以归结到劳动上来。比如说科学技术,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复杂的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多倍和自乘。所以,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完全可以归入“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当中去。同样,经营管理在这种观点里,也可以看成劳动概念的拓展。马克思当年也看到了管理在共同劳动或协作劳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传统的路走不通,一些学者提出面向现实,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扬弃。他们认为马克思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分对于现实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如今社会最重要的是财富的极大涌流,财富是什么?

  就是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嘛。所以,在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时候,他们往往偷换了概念,用使用价值代替价值。放弃了马克思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定义价值的传统,该从人与物的关系来定义。实际上,从人与人的关系来定义价值,正是马克思价值理论最本质的地方,放弃这一点也就等于全面放弃了价值理论。从量上看,要素产权收益论等新的分配理论强调按照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进项分配,在目前的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过剩的资源是劳动,尤其是简单劳动,按照价格理论,传统的分配主体“劳动”必然在分配过程中被边缘化。

  从质上看,劳动不再成为价值单一的源泉,资本技术管理也参与价值的创造,所以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分配。这种理论在表述上就成为多元价值论,从而全面颠覆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五、改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价值理论
  
  一个国家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经典原着中找寻解决我们今天建设难题的全部答案。我们既不必为了解释今天的现实,而曲解马克思的原意,把本来不属于劳动的东西(管理,资本等)强行放到劳动的概念中去,也没有必要为了解释现实,故意模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界限,把使用价值来源的多元性放到价值的多元性名义之下。我们可以一方面尊重马克思理论的原意,明确的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并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一个核心观点。但承认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并不等于说它具有现实意义--尽管在争取无产阶级的解放过程中,它曾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价值这一哲学概念,在今天的经济学界是否仍有必要提出?毕竟人的生存依赖的是使用价值,创造了使用价值的要素,即为人类生存做出了贡献,理所当然地得到报酬。从我们目前面临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来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各种要素都投入到生产中来,实现财富的极大涌流,才是最最重要的。所以,让各种要素得到充分的回报,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