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对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特性进行评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7 共4071字

  5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评析

  5.1 对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特性进行评析

  5.1.1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指导方针的客观性

  张培刚先生在研究农业国农业化问题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这是他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理论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张培刚先生在作学术研究时始终深信和坚持的指导思想。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张培刚先生潜心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完成博士论文作《农业与工业化》,其中就运用“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而在四十多年后,他继续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完成重要着作《新发展经济学》,仍然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并且更熟练、更准确。张培刚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信不疑,在探讨除了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之外的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坚持唯物论( 实事求是)的观点与辩证法(发展与演变)的观点。

  5.1.2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出发点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经济思想都是与其正确的出发点分不开的,出发点的正确性影响着整个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张培刚的农业过工业化思想也不例外,其正确的出发点--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同时着眼于发达国家。

  说它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是因为从这一思想的萌芽、演变、形成及完善都是基于那个年代不同时期的中国现实。而中国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得不说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张培刚自幼就对这一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的基本现实有深切的体验,后来的学习经历和社会调查经历又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一些学术观点。上个世纪 40 年代,张培刚开始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研究成果在国际经济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时隔半个世纪,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进行变革,他依然立足于发展中国家,重点研究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问题,特别是研究像中国一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重大难题。由此可见,他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始终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发展中国家为出发点,从而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说它着眼于发达国家,是因为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脉络又都是从总结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入手的。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始终是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中心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是核心问题,但是,张培刚先生着眼于全世界范围的绝大多数国家,在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也花了不少的精力和笔墨。他阅读大量的关于英、法、美、德、日、前苏联等多个发达国家产业革命的历史文献中和统计资料,试图从中寻求这些国家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但是也不能完全将发达国家的经验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来,忽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特点和现实基础。张培刚先生正是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加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而避免了极端的错误。

  以上评析使我们认识到,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不能单纯地研究指定的研究对象,而是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研究有利于中心目标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像张培刚先生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没有单纯地就发展中国家而论发展中国家,而是以此为立足点,花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分析和研究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特定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5.1.3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在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其理论中,他成功地运用了理论、历史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是综合的、多维的、科学的和辩证的,是接近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 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另一种表述。这是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其理论之所以历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说其是理论的,是指张培刚先生在研究农业国工业化这一问题时,系统分析和考察了当时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区位理论分析等方法,并进行了若干改进和取舍,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独特的、适合分析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体系--以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主,但要适当修正,总体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配合使用。

  说其是历史的和经验的,是指张培刚先生在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时,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为研究主题,从世界范围内寻求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并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础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既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沉淀,找出落后的根源,又考察发达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文明中突破并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实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和一般规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培刚先生把历史的方法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理论作指导、历史作基础、经验作依据。张培刚先生尤其重视历史的研究方法,这种重视历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在他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时有鲜明的体现。他认为,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如果先着眼于当前,而不如果不追溯农业国家的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不准确地找到其落后或不发展的历史的最终根源,是难于“对症下药”的。这种“最终根源”,用张培刚先生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历史幽灵”.

  我国着名经济学家李佐军对张培刚思想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样评论:“理论与历史(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血脉神经,在对人类社会演替规律的研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将其运用到研究经济问题当中。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能够突破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理论、历史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为少见,研究作品也委实不多。将理论、历史与经验有机地结合,需要研究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大量的经验材料,还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极高的研究热情,不具备如此研究素养者很难做到。”

  对于李佐军先生的评论,我是很赞同的。因为绝大多数的社会科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都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现实解读以及崇高的治学精神和研究热情,张培刚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不例外。若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现实经验,他是难以客观地评判现有研究方法的利弊端,也难以找到适合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研究的方法,若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饱满的研究热情,他难以克服一切困难地去破解这个难题。经研究发现,张培刚先生将理论、历史与经验的结合是在前人熊彼特的理论、历史与统计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发展。熊彼特首先成功地运用理论、历史与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其名着《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曾就教于熊彼特教授并对其人其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张培刚为何要用“经验”替代熊彼特的“统计”?

  我国经济学教授彭明朗先生对此发表了个人看法,他指出,张先生用“经验”去替代“统计”,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其主要源于对统计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局限性的认识和看法。这种分析的确有其合理性,因为“统计”是一种测度“量”的工具,而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运行不规范的经济活动及不合逻辑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无法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度量的。然而,“经验”除了能够统计“量”,还能够记录“质”的内容,比“统计”更适合运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更符合社会科学的特点。

  那么,这三者为什么要结合起来呢?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相互取长补短。若将它们彼此孤立起来,单独使用是不可取的。如果单独使用理论的方法,则理论将是空洞的理论,也难以避免形成教条主义,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如果单独使用经验的方法,则会形成经验主义,缺乏理论基础;如果单独使用历史的方法,就会形成历史xuwuzhuyi,厚古薄今。因此,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更适合研究农业国工业化这样一种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总之,张培刚成功地将理论、历史与经验相结合并加以运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也正因为此,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其理论才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极高的学术价值。

  5.1.4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体现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始终体现着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思想的本质特性。在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内容中,无论是“工业化”的定义,或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学说,还是工业化的演进过程等方面,都表明工业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工业化进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国民经济是由若干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等)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部门保持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整体国民经济的起飞和发展,必须表现为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相随起飞和发展,不能独立开来进行。如张培刚在论述“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时,他指出,我们所定义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工业化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估计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单独发生的作用是颇为困难的。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张培刚先生对工业化的整体认识,对当今世界的一些经济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信息化。信息化是时代变化和进步的要求,其本质属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是“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发展变化,引起其他函数变化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新概念,而是与工业化一体的范畴,是工业化的延续、升级和深化。

  另外,张培刚先生把农业国工业化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演进系统,工业化如何起步、由谁来推动其起步、起步后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发展等都体现着很强的关联性。如:张培刚在论述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时,认为企业创新管理和生产技术是发动因素,并对企业创新管理才能进行评价,他指出:“由于传统社会制度的限制,早期中国人的思想比较封建和保守,极度缺乏这种企业创新精神,缺少能够发动工业化的因素和力量,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内,产业革命未能在早期发生。而且,工业化是受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性。”

  由此可以看出,张培刚先生对于社会经济这一复杂系统或工业化过程的考察,始终注意整体性和关联性的体现,而不是将各因素单独分开来研究,这也是中诶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全面、科学的原因之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