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变革——新发展经济学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7 共10111字

  4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变革--新发展经济学思想

  4.1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进行变革的原因

  二战后,一批原来属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逐渐开始为自己国家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寻求出路。为响应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关于探索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先后出现,直到二十世纪 50-60 年代达到鼎盛。70-80 年代,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表现出不满,因为从二战后的几十年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并未实现工业化,经济水平仍相对低下,并没有看到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实际成果。因此,他们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包括发展经济学家们自身也对过去的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重新评价。其中的少数人,主要是主张复兴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者,不仅对发展经济学所取得的许多理论成果加以否定,还发出发展经济学已经“衰落”、“进入收益递减阶段”、“走下坡路”甚至“即将死亡”的悲观论调。此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面临由兴盛到衰落的转变。

  面对这种转变,张培刚深感困惑和不解,他在想:去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如此多的贫困落后国家,他们的经济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去摆脱贫穷和落后,为何西方经济学界却开始怀疑发展经济学存在的意义,甚至宣称“发展经济学正走向衰亡”,或“濒于死亡困境”?其故安在? 张培刚先生做了一番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认为发展经济学的潜在生命力还很强大,必然不会走向衰落甚至死亡。就为何发展经济学不会衰落反而大有可为的原因,他做了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

  第一,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如今仍存在有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世界经济的最低水平,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仍然是这些国家最迫切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出现就是为顺应二战后刚刚获得政治独立的一些国家想要发展本国经济的要求和愿望,它是以解决这些国家的贫困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但是,数十年过去了,只有极少数的国家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已经摆脱贫困,在经济上有了显着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则没有实现当初的愿望,经济发展水平进步不大,尚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由此看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实际成果与预测的还有相当差距,它的历史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甚至才刚刚开始,那么这个新兴科学又岂能消亡?

  第二,综合来看,二战后得益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取得显着经济发展的这些少数国家基本上都是小国,例如亚洲“四小龙”,而且他们还不具有典型的农业特征。而具有典型农业特征的发展中大国,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相距甚远,例如中国和印度。也就是说,战后能体现发展经济学成效的只是一些小国和地区,对大国的影响不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战后数十年来,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以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关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少见。这显然不能体现发展经济学的全面性,需要考虑将社会主义发展中归家纳入在内。

  基于以上的分析,张培刚认为,发展经济学陷入今天的困境,主要是由于一些理论上的缺陷不足,但这并不表示发展经济学就要衰亡,相反,它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前途大有可为。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这些缺陷和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进行一场变革。

  4.2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的基本思路

  对于西方发展经济学陷入“发展经济学正走向衰亡”,或“濒于死亡困境”的问题,张培刚先生已找出其症结所在,他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为了继续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更为了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经济起飞问题,决心对发展经济学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和革新, 从而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充分展现发展经济学的潜在生命力。这也是对他 40 余年前形成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理论的革新。关于这次伟大的变革,张培刚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思路:

  4.2.1 转变研究立场,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从历史考察来看,以往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占据了发展经济学论坛,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因为:第一,认识上产生偏差。由于受到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包括语言障碍)的局限,西方经济学家只能以局外者的身份来观察和了解发展中国家,不太可能对其真实的情况理解透彻,如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样一来,他们所做出判断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妨碍。这种在认识角度和认识立场上的偏差,往往会被映射在他们的理论中,这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缺陷的不足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他们比较偏重于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比较习惯于用发达国家的价值标准或伦理规范去评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比较倾向于以外部经济条件去支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等。第二,利益上发生冲突。客观地讲,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人道主义同情,更是考虑到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维护,往往会忽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经济利益。第三,情感上产生对立。基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利益的冲突,西方经济学家不能完全站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角度去研究问题,这就势必引起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开始盲目排斥,从而产生了不适当的对立情绪和xuwuzhuyi态度。

  由此看来,改变过去那种以西方国家为中心、以西方经济学家把持发展研究论坛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变革的首要任务。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完全依靠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经济发展,则势必会失之偏颇。我们更需要的是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国情和基本利益的发展经济学。

  4.2.2 扩大研究范围,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被包括在内

  有史以来,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的界定,国际经济学界说法不一,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但是这些表述大都指向了世界上大多数贫困落后的国家,这是合乎实际的。但是,无论哪种表述,都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内,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既然叫做“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却又只是以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纳入在内,这无疑是不全面的,是有漏洞的。而且,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在国土面积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应该是被忽视,在整个发展中世界,它们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们理应受到发展经济学领域的重视,因为,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它们也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中获得启发。这样,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会少走弯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发展经济学只有把包括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克服视野狭窄的局限,修正理论上的缺陷和不足,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4.2.3 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发展中大国的研究

  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普遍适用性,只有在第三世界的极少数并不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国家和地区体现了出来,而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在内的发展中大国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未能实现经济的起飞和迅速的发展。张培刚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谈不上真正地成功了,也就是说,若发展经济学不重点研究发展中大国,那么他的理论缺陷就不能得到弥补,也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在张培刚确立新型发展经济学以前,以往的西方经济学家中很少有人专门针对发展中大国进行单独的研究,值得一提的只有西蒙﹒库茨涅兹、霍利斯﹒钱纳里和德怀特﹒H﹒帕金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也没有找到大国发展的难题何在,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大国经济发展的复杂特性和特殊规律,也就没有寻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大国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这也是现有发展经济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发展中大国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无疑是促进其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条件。

  4.2.4 改进研究方法,实现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考察

  研究方法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把发展中大国作为研究重点也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张培刚先生更强调,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很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交叉在一起影响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在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必须改变以往从单一经济角度来研究的方式,应该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结合,分别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进而考察其独有的独有的经济特征和运行方式。只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考察,才能找到真正地符合发展中国家特殊国情的发展道路。1总之,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张培刚先生以老牛奋蹄的精神,亲自领导和组织全国几十位老中青学者,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终于 1992 年,在借鉴和吸收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着作《新发展经济学》,探索了一条具有发展中大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说,这是发展经济学的一场伟大变革,为发展经济学获得新生指明了方向。

  4.3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的主要内容

  4.3.1 界定大国概念并揭示大国的特殊之处

  张培刚先生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解释了发展经济学重点研究大国的必要性。进而,张培刚先生在借鉴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发展中大国的概念并初步探讨了大国的特点、大国发展的难题和大国的特殊道路。

  (1)“发展中大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张培刚先生认为,在确定发展中大国为发展经济学重点研究对象以前,应该明确界定大国的概念。发展中大国是集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为一体的的综合性概念,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大国的内涵。具体地讲,发展中大国一般是指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口众多。发展中大国一般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很高的人口增长率,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国的经济发展;第二,幅员广阔。我们之所以称为“发展中大国”,一个很直接的明了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有着广阔的国土面积;第三,资源丰富。一般来说,大国还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发展中大国人口密度过大和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大都非常有限且差异性很大;第四,历史悠久。发展中大国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古的文化,这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期可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已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时代的要求,就成为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绊脚石;第五,人均收入水平低。由于发展中大国的人口密度过大,再加上,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从而使得人均收入更加低下。一般而言,发展中大国的人居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和中小型发展中国家。

  (2)大国发展的特殊的难题

  根据“发展中大国”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其有着不同于普通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之处。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难题,这些难题制约着大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格局。一是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方面是引以为荣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叫苦不迭。因为历史和文化越久远,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越根深蒂固,有些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矛盾的历史文化仍然存在,而且还显现出严重的阻碍作用,正所谓的“历史包袱”,因此,发展中大国面临着选择性改造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发展中大国的就业问题就尤为严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而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又加重了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这三者构成一个恶性循环的关系。因此,调整人口、就业及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而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困扰是发展中大国面临的有一个难题。如果不打破这种循环,大国的经济是很难得到迅速发展的;三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由于发展中大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和素质的不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巨大的差异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面临的一个难题;四是农业与工业的不协调发展。发展中大国一般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在发展中大国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协调农业和工业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保持平衡发展是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五是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不能像小国那样几乎完全依赖外向型经济带动工业化发展,又不能一点都不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把握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发展尺度也是发展中大国面临的一个难题。以上所有这些难题,是探索大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考虑的重大因素。

  (3)大国发展的特殊轨迹

  基于以上对大国基本特征和特殊难题的分析,张培刚先生认为,发展中大国有着与发展国家不同,同时又区别于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发展轨迹和工业化道路。他在借鉴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发展中大国过大的人口密度,就造成庞大的消费需求和国内市场,因此,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重心不在于大规模扩展外向型经济,而应该是不断协调国内的供求关系。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大国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投建基础设施和供应国内市场,但这大量的资本又不可能绝大多数地来源于外资或者外援。因此,发展中大国的国内总储蓄和总投资占GNP 或GDP 的比重,势必普遍高于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由于大国不得不采取内向型发展政策,因而工业化起步阶段就着手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在构建自己国内的工业体系时,一般会遵循某种工业化程序来进行,比如优先构架重工业部门发展重工业,而轻工业次之,建筑和基础设施再次之,服务业最后发展。第四,由于在发展中大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劳动力相当充足,国内市场又足够大,这样,在工业化初期可能占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大国在政治和管理方面很容易遇到困难,这种困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加剧。因此,如果大国想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其资源禀赋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4.3.2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由

    上述可知,张培刚的“新发展经济学”思想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大国,而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发展中大国来说,仍然处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阶段,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仍然是它们面临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比如:像中国一样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虽然有能力生产出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消费品和某些资本品,但农业部门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虽然已经拥有了属于本国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其数量和素质都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告诉扩展的需要;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适应工业生产需要的基础设施,但还存在严重的“瓶颈”约束问题。

  对此,张培刚先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强调:“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发展经济学的主题,原因在于: 其一,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心声和愿望,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二,世界上包括发展中大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以农业为基础,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其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仍没有摆脱贫困,经济发展的空间还相对较大。”1总之,工业化依然是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落后面貌,带动其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经济学任重而道远,依然要以农业过工业化为主题,继续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寻求出路。

  4.3.3 对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

  (1)对发展中大国历史和文化问题的探讨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如今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经受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所带来的重大压力,而发展中大国情况更是如此。以中国、印度为例,它们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这些封建历史在相当程度上给国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扰和阻碍,而且这种困扰和阻碍是长期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要想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首先要对其历史和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一番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张培刚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情况和西欧、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历史经验,初步探索出旧中国一些重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着今天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体制改革。

  从理论层面以及历史经验来看,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社会,要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成功或奏效,就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其先导和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发展中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应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推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伴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快经济起飞进程。

  (2)对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的探讨

  张培刚在探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时,首先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他认为,在发展中大国中,不同的区域地貌形态不同,而且,资源禀赋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一些地区相比于另外一些地区有经济发展上的潜在优势。另外,发展中大国各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空间位置存在的差异,因此,各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不一致。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发展中大国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于某一时期的独特现象了。其次,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与具有比较劣势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多过渡性的中间地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存在多种过渡性产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二元经济结构”来概括发展中大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因为更多时候,发展中大国的区域结构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往往以“多元经济”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多元经济形式同时并存的过程。最后,他认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发展中大国,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必然会发生,并且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在不破坏社会安定和国家基本政治均衡的前提下,保持一国经济有效而又高速的增长,每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相对优势应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3)关于外部经济冲击问题的探讨

  在以往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成果中,对于外部经济冲击的分析,大都是假设前提过于理想化,而且,样本规模较小,外生变量范围比较窄狭,因此,对于大国发展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张培刚先生则揭示了外部经济影响发展中大国的相关条件:一是大国减缓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二是大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的地位;三是大国经济竞争力和政治战略的预期; 四是大国国内市场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另外,他还进一步地分析了经济波动冲击、要素流动冲击、国际金融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等变量影响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的机理,提出分析发展中大国外部经济冲击的研究框架。张培刚先生关于发展中大国外部经济冲击的分析,则开拓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4)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张培刚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指出,政府作用问题就是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工业化过程中,除了需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政府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那么政府在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它的弊端又在哪里?在发展中国家和在发达和在发达国家,它的作用是否相同呢?

  针对这些问题,张培刚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曾经或现在依然存在着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政府过度干预或错误干预,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政府干预对现代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与政府干预现存的弊端相比,它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协调和促进作用是主要的。

  1张培刚先生解释,与自由主义发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担当的责任更多,发挥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是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起步的,工业化初期,百业待举,民不聊生,民族企业为数寥寥且势力单薄,市场机制极不健全,外有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强大竞争压力,乃至政治和军事威胁,内有封建顽固势力和封建思想观念的极力阻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正确的、强有力的干预和引导,仅靠私人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是遥遥无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战后初期的中国和印度等多数刚刚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了高度政府干预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所在。然而,政府决不是万能的,它的弊端也是存在的,例如,战后的中国在政府主导和干预下,国内经济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资源浪费、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由此看来,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确充当重要的角色,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和有限度的,它不应该是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更应该以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

  4.4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前后的比较

  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首次以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体现出来,其中提出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为发展经济学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也因此,张培刚本人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中国改革开放后,张先生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创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宏达构想,这仍然是他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延续,仍然是他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一部分。“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在沿袭原先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又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因此,这是发展经济学的一次变革,也是张培刚本人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一次变革。就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前后的一些异同点,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下比较分析:

  一是从立足点方面看,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立足点始终保持一致,都是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前途着想。而且,他始终以中国为切入点,然后向世界范围内辐射开来。例如: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就是源于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深入调查;四十年后革新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同样是源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切实考察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二是从研究重点方面看,张培刚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及其提出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四十年后的变革依然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但是扩大了范围,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也纳入进来,以发展中大国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大国的特殊难题,分析大国的特殊发展轨迹等,与此同时,兼顾中、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研究,这不得不说实现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向和突破。

  三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看,张培刚先生 40 年*写成问世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采用了理论、历史和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十年后的变革依然继承了这一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法,但是又有所改进,即从单一经济因素分析向注重经济因素分析与复杂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相结合转变。张培刚先生从经济、历史、政治、教育、宗教等多方面、多层次出发,运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追根溯源,对发展中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分析和深究。理论、历史和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是首次尝试,无疑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拓展和深化。

  四是从研究主题方面看,张培刚先生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就是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这是他思想的主线,也是内核和灵魂,更是他毕生追求的命题。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培刚先生提出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是以农业国工业化为研究主题,四十年后,他对自己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进行变革,提出“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主题依然是农业国工业化问题。

  五是从与中国的实际结合方面来看,张培刚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以及他提出的“农业过工业化”理论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四十年后提出的“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以发展中大国为研究重点,他的思想除对于发展中大国有普遍适用性以外,还专门针对中国的工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张培刚先生对于中国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我国在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重要问题,也找出了症结所在,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张培刚先生提出“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在原先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基础上的拓展、深化和完善,他想研究的问题没有变,依然是农业国工业化的问题。这两个理论体系构成张培刚先生比较完整的农业国工业化思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