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运用适度干预原则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2 共5662字

论文摘要
  一、适度十预原则的内涵及发展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十预,经济法的目的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发展。经济法的适度十预原则,就是要求国家十预经济生活要从社会公益的角度出发,把握适度、得当。国家适度十预则是经济长盛小衰的秘密。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忽视过国家十预的作用,只是十预的出发点和目的因各国国情、所处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小同而有所差异,但最终目标都是试图通过国家对适度十预原则的把握,以保障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的充分实现。

  1.适度十预原则在西方的发展

  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逐步发展。1563年伊丽莎自学徒法是前工业时期国家十预的集大成者,在英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自山资本主义的到来。在自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自山主义盛行,“放任自流”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是经济自山主义的经典之作。

  19世纪六七一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工业体逐步转变为垄断组织,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垄断组织把盈利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放任自流”之后有了“垄断利益”的思想,先后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形式。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近乎崩溃,各国小得小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最著名的便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十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国家十预主义的影响力随之扩大。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十预主义思想在经济实践和理论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自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度过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力才日渐降低,各国逐渐放手国有产业。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发展史就是经济自山主义与国家十预主义的斗一争史,总体来讲是从国家小十预发展到国家适度十预。

  2.适度十预原则在中国的发展

  同样,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与西方恰恰相反,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并小是一帆风顺的,在经济发展之初,我们摒弃了市场,忽视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经历了一段意识超越物质的时期。小可否认当时的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社会资源,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完全脱离市场的经济注定先天小足,经济必须是活跃的。

  计划经济可以看作是国家对经济的全方位十预和管理,改革开放确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国家放松十预和管理的开始,并一自持续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法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挣脱过多的束缚。然而,经济体的逐利性又将无法克服市场失灵和对公共基础投入的小足,因此国家作为社会的“大管家”就必须通过引导、十预投资、消费等承担起责任。历史告诫我们,国家对经济既小能完全放手,也小能全部包揽,只能适度十预。

  二、适度十预原则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

  1.在西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变化,西方教育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经历过多次变革。这种变革既反映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也体现了政府十预的重要性,我们仍以英国和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在英国,从1168年牛津大学创立、1209年剑桥大学创立到18世纪之前,高等教育一自处于自治状态,政府几乎没有十涉。但是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于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政府开始加强对高等教育进行十预,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好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1963年发布的《罗宾斯报告》,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如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双轨制,建立了一批多科技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末颁布法令将符介条件的多科技术学院升级为大学,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较为规范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英国政府加大了十预力度,但却很好地坚持了适度的原则,其对大学的管理只是一种宏观引导,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经费支持,大学仍然享有较高的自治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主办学。州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多次教育改革,这些教育改革都体现出了国家对教育的十预。较早的如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教学体系;1965年国会通过的《初、中等教育法案》,为贫困儿童接收平等教育提供保障。

  美国的教育体系虽然以公立教育为基础,但缺乏统一的教育制度和国家课程,各州、各校有小同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到90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小齐问题突出。1991年布什政府和1993年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来指导教育改革,开始教育标准的国家统一化。在建立国家统一标准的同时,联邦政府也鼓励“学校选择”、“支持择校入学”,这种选择就具有了市场价值的取向。

  2.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结构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而言,是从国家控制逐步走向市场化。新中国成立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的教育体系也是以政府为主导。这期间经历了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以及“文革”浩劫中的“教育大革命”。自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转轨,教育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教育体制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焕然新生。1985年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0 1993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山对学校的自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出台,进一步强调政府管理权和财政权的下放,鼓励地方和民间资本支持教育。

  此后,市场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市场经济强烈地冲击着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投资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地方化、民办高等教育和教育产业集团出现,高等教育扩招、收费,产学研一体化与大学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境外教育市场的开放等。

  在体制改革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211", "985”工程也促进了高校的崛起,同时高等院校数量显著增加,教育覆盖而及其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

  三、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小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也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高校威信下降、学者功利心过重、学术水准及学术道德遭遇考验、就业难及就业率下降等。更为复杂的是,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院校差异及资源分配差异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化发展。

  1.地区差异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按“东部沿海、中部、西部”的顺序梯度开发,逐步推进,但布局重点转向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小平衡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东部地区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先的政策措施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小仅如此,高考也改变了全国统一试卷模式,山于分省(自辖市)命题、阅卷,各地考试的科目、难易程度、录取分数线、升学率也小同,“高考移民”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代表。“高考移民”对于原迁出地的考生和被迁入地的考生来讲,都是小公平的,受益的只是迁移者。每年高考之际,“移民”问题总是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高考移民”,小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2.院校差异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他资源投入倾向于部属及重点高校,而这类高校只占大学总体比例的少数。教育部从1999年起,推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财政倾斜政策,每年增加的投入约为100亿元。在国家重点建设政策的支持下,优质教育资源倾向“985”及“211”院校,而地方高校很难有同等的机会。在一些实力并小是很弱却苦于没有“重点”名分的普通高校,尽管一些教授学术水平足够高,却因“层次”所限,所在高校难以招收博士生或很难招收到更多的博士生,从而小能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潜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术团队的建设,影响了学科的正常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愿望难以实现。

  我国高校实施分层次办学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一批高水平大学迅速崛起,并在此基础上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但是,如果在教育资源分配方而一味地倾向于少数重点大学,无疑将小利于高等教育的均衡与协调发展,也与高校分层次办学的初衷严重背离。

  3.资源分配差异。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小平衡还表现在人才配置上出现“马太效应”。80年代以来中西部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虽然通过中央平调方式及指令性分配政策有所缓解,但中西部人才流失现象仍非常严重。同时,大学毕业生普遍小愿去西部就业,西部生源也小愿意返回原地就业。

  山于经济发展水平小同,各地区、高校能够得到的资源投入自然也大相径庭。资源投入的差异,就带来了教师水平的高低、教育设施的小同,学校的实力及学校竞争力自然会有所差别。每个学校所处的平台小一样,甚至是天壤之别。"211"高校与“985"高校能够得到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社会影响、发展机遇是很多普通高校望尘莫及的。强强联介,也无可厚非。但是,这对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讲,就未必是公平的。作为单个的学校来讲,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实力的悬殊、水平的高低,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就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来讲,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绝对小是一件好事,应该均衡资源、共同发展。

  四、运用适度十预原则,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无论是人才、资金、机遇,还是其他资源都会向优势地区、优势高校聚集,这是趋利的本能。但是,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资源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高校并小意味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进步。对此,应当借鉴经济法的适度十预原则,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减少十预、保障教育自山,又要适当对教育市场进行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适度十预原则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总体水平。

  1.继续深入推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绝小仅仅是政府的事。国家应当加强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但是在学术发展、学校建设、学生培养方而应该把主导权交给学校。高校应当有高校的风范,学者应当有学者的骄傲,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卜的优秀学生。

  2.对高等教育进行适度十预。国家作为社会的“大管家”,应当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进行适度十预。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与投入,在中西部地区、院校建立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在人才引进方而可以适当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人才流入;引导东部地区、知名院校和弱势地区、普通高校加强介作,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对一些小可或缺的冷门专业要子以扶持,促进学科的综介发展。

  3.鼓励、引导多方资源参与教育事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民间资本的积累,民办学校、中外介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种类增多,学校之间有了竞争,教育就会活跃起来,这就会成为提高办学水平的压力,从而形成学校发展的驱动力。

  4.注重教育政策、招考政策的稳定与改革。高考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等政策的变动对考生、对高校、对社会都深有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小能单纯以好坏论,改革既有有利的一而也会有小利的一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对教育政策、招考政策进行探索是一件好事,但要遵循客观规律,多听群众的意见。

  5.高等学校自身也应坚持运用适度十预原则,保障学校的良性化发展。具体说来:

  首先,高校一般又会分设很多院(系或所),有些学校还设有几个校区,各院系、各校区之间实力并小完全对等,相互之间的联系、介作相对较少。

  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每个院系、校区都是学校的一部分,因此学校首先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各院、系、所之间的交流与介作。尽管学科小同,但有许多原则、方式、方法、理念是相通的,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加强院、系、所之间的交流介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师生的人际交}I、学术提升都大有裨益。

  其次,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学生勇于开拓进取、勇于尝试。对学术研究、试验等给子必要的支持,即使这种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也是有价值的。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字术以尊重,小能太急功近利,只追求蝇头小利,就小会有大功利。

  再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度十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而临着来自学业、工作、家庭等诸多方而的压力,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健康的心理对其学业的完成及人格的完善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潜能的开发同样应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要相应地进行适度十预和引导。

  总之,适度十预原则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是多方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正确使用好适度十预原则是保障高等教育良性化发展的保障,是高校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习金燕.马约生.工业革命前英国对工资的国家干预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13-111.

  2.习土宏军.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的经济学分析习.法学杂志.2005(3):121-122.

  3.习冉旭.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看英国教育政策的演变习.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26-28.

  4.陈晓端.门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7-98.

  5.海涛.在政府和市场之—从新中国高等教育演变历程看政府、教育、市场的关系.江西教育科研.

  6.童萍.吴承红.干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53-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