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分析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时间:2014-10-12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919字
论文摘要

  攻击行为是指在不满现状、内心失衡的情况下,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维系心理平衡,而对社会、他人、甚至自身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贬损和伤害行为。近年来,攻击暴力事件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持刀伤人等校园伤害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件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更是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学校园本该是文明的殿堂,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象牙塔”,而今却成为攻击和暴力行为频发的场所,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攻击暴力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期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 ,在某医学院大一 、大二 、大三 3 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 13 个班级的 1 105 名学生进行攻击行为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 105 份,回收 1 035 份,回收率为93.67%,剔除无效问卷(主要指题目漏填、规律性做答等情况)52份,共获得有效问卷 983 份,有效回收率为 88.96%。其中男生 314 人 (31.94%)、 女生 669 人 (68.06%); 大一 404 人(41.10%),大二 304 人(30.93%),大三 275 人(27.98%);医学专业 868人(88.30%), 非医学专业 115 人 (11.70%), 被测对象年龄 16~24岁,平均(20.43±1.30)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 查 工具 采用 Buss 等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BPAQ),该问卷共 29 个题目,为李克特(Likert)5 点计分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 1~5 分,平均分越高表示攻击倾向越强,其中 15、18 两题反向计分。根据 BPAQ 的五点式计分,将攻击倾向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度 5 级,各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为1 分为无攻击倾向,>1~2 分为轻度、>2~3 分为中度、>3~4 分为重度、>4~5 分为极度。本次测验共分为身体攻击(PA)、言语攻击(VA)、愤怒(A)、敌意(H)4 个分量表,其中 PA 9 题(1~9)、VA 5 题(10~14)、 A 7 题(15~21)、H 8 题(22~29)。该问卷信效度良好,本次测试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α 为 0.823。

  1.2.2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在 2 个班级(共 60人)中进行了预调查,在确保问卷的可行性之后进行正式调查。在本研究调查过程中,由调查员采取相同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现场发放问卷后当场完成,10 min 后收回。为控制应答偏倚,资料收集过程遵循知情同意和匿名无关联原则,匿名填写调查问卷。

  1.3 统计 学处理 采用 Epidata3.0 软件录入数据 ,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 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大学生攻击倾向的整体情况 大学生攻击倾向呈现出中间比例高、两头比例低的特点;从攻击倾向总均分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所有大学生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倾向,其中 83.93%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的攻击倾向;从 4 个维度来看,中度及以上攻击倾向中,言语攻击的大学生比例(88.61%)最高,愤怒、敌意依次降低(76.81%、68.26%),身体攻击的大学生比例(59.61%)最低。见表 1。

论文摘要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攻击行为比较 大学生攻击倾向总均分及各维度的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攻击倾向总均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这几个维度上,男生的攻击倾向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愤怒维度上,女生的攻击倾向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攻击倾向的年级差异在总均分、身体攻击、愤怒、敌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言语攻击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K 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个年级的攻击倾向在总均分和愤怒上各不相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逐级递增的,在身体攻击和敌意上大一与大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三与大一、大二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大三学生的攻击倾向强于大一、大二学生。攻击倾向总均分和各个维度在专业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 论

  3.1 大学生攻击倾向的整体情况分析 挫折-攻击 理论认为 ,挫折是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人们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目标,甚至伤害自己。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由于体内多种激素的作用,容易使其易爆易怒,一旦受挫,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本次调查发现,所有大学生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性倾向是人的一种原始的、自我存在的本能倾向, 产生于原始的自我毁灭的死本能”是一致的;80%以上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的攻击倾向,说明在大学校园中攻击行为普遍存在,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在不同攻击维度上,中度及以上的攻击倾向中采用言语攻击的人数比例最高(88.61% ), 其后依次是愤怒 、 敌意 、 身体攻击 (76.81% 、68.26% 、59.61%),这与米萍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与郭梅英等的研究结果不同。本次调查对象女生居多,从表 2 可以看出,女生更倾向于选择言语攻击,而郭梅英等的研究以男生居多,故可能是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同而导致该差异。

  3.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的比较 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攻击行为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总攻击倾向、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高于女生,而愤怒低于女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尽相同,可能与不同学校的性别比例差异、教育、所处环境等不同有关。有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归因于男女性的生理差异、社会认知与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差别的认识并非男女两性的必然差别,这些特性是社会赋予的,是男性和女性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固有观念和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倾向的年级差异也是存在的,大三学生的攻击倾向强于大一、大二学生,这与梅亮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年龄在 16~24 岁,正是好奇心强、容易冲动、社会交往较多但阅历较浅、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的心理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不断增大,而高年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面对的压力则更大,在这种条件下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专业方面,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攻击倾向总分和各个维度在专业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二者生活学习环境无差异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攻击行为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当对此足够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不同攻击维度上,不同大学生选择的攻击方式不同,表明大学生在发泄情绪的方式上和自我认知上需要给予指导。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因此,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攻击行为应该把握其规律性和特殊性,结合性别和年级,从制度、管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 谢振安. 当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调查研究[J]. 青年研究,1997(12):30-3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