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处理策略

来源:心理月刊 作者:曹烨
发布于:2020-03-06 共4977字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第五篇:大学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处理策略
 
  摘要:高校贫困生入校后,因为环境的变化、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撑系统与人格特征,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介绍了贫困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以及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应将现有的保障型资助方式变成发展型资助方式,集中社会力量组织校内外社会实践,支持贫困孩子扩展社会资源,并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特质,创建贫困孩子心理帮扶四级系统,让贫困生克服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策略分析;
 
  贫困生属于高校、政府和社会关心的重点人群,而政府与社会也持续为贫困孩子扶贫助学提供帮助,为贫困生带来经济支持,让他们正常的完成学业。但由于贫困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贫困生既表现在经济方面,同样表现在心理层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变革持续深化的环境下,探究高校贫困生心理情况与对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高校贫困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处在大学期间的贫困孩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发展成熟,伴随心理的成熟、心智开发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心理也会持续出现改变。本文从2015、2016这两个年级共选择120位贫困孩子,在他们进校时记录下孩子的SCL90量表检测结果,入校1年后,当他们迈向大二时,重新对其实施了SCL90量表检测,共获得有效检测结论115份。通过对比前测与后测结果得知,贫困生在入校以后,心理问题非常突出。为更加全面的掌握贫困孩子的心理情况,与参与SCL90量表前后测的孩子分批开展了小型座谈会,尤其是对于强迫症、人际关系不好、抑郁以及焦虑等因子分同步上升的25位贫困生展开了一对一深度访问,发现其存在如下几点心理异常问题。
 
  1.1 自卑
 
  因为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与校内生活条件好的学生产生鲜明对比。而且,在校内各项社交活动中贫困孩子均产生怯懦感,通常在意他人对自身的看法,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
 
  1.2 压力大
 
  贫困生既具备全部大学生就业以及学业负担,而且还具备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其生活和学习通常无经济保障,经常要依靠兼职等途径来维持生计,给自己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会令贫困生出现焦虑情绪。
 
  1.3 自闭心理
 
  贫困孩子因为缺乏稳固的经济以及物质来源,在和人交往时通常表现得不主动、胆怯的现象,无法更好地融进集体中,存在严重的自闭情况。
 
  1.4 嫉妒
 
  部分贫困生看见别的学生展示出的优越感之后,便会出现妒忌思想,甚至还会对家长形成怨恨、报复社会等,该种不健康的心理,既影响贫困孩子自身的正常成长,还会给身边的人造成困扰。
 
  2 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SCL-90量表前后测信息的对比,能够发现贫困孩子初入校与入校一段时间后的心理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改变。经过访谈,发现出现这些改变的因素包含客观原因以及主观原因等,下面对此展开详细探究。
 
  2.1 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涉及社会风气、文化氛围,对个人的人格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异常因素,将增加贫困孩子的心理困扰。现今社会对贫困孩子的关注逐渐普遍,资助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这种事情原本是很好的,但因为实施不善或是被扭曲,社会中很多善意的动机将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贫困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伴随高校扩招促使高校规模持续扩大,逐渐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及挑战;(2)校园环境。校园内有很多组织,例如会出现班级、年级,而且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生活形式,各种生活形式一般与贫困生家庭背景以及社会身份相一致的。在大学评定人才的标准更为多样化,对于学生的培育,高校更重视整体素养的培养,贫困生通常源自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和偏远的地方,除学习以外,对于其他方面有很多的不适应性,导致进入大学遇到全新的学习氛围,有的贫困生由于心理承受力以及抗挫折力不强大,不能接受改变了的学习形式、教学方式等现实,以正视自身;(3)家庭环境。所有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环境有较大联系,贫困孩子进到高校之后,其价值观、行为模式、语言、着装等和个人生活密切联系的符号均会包含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点。虽然老师在教学方面并不会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而有所差异,但是遇到相同的环境时,每个贫困家庭对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有些家长不关心学生心理所想,简单粗暴地干涉孩子的选择,必定会影响到贫困孩子的心理健康。
 
  2.2 主观原因
 
  (1)自尊心太强。有些贫困生由于家境不好,在中学就开始受到歧视或是挫折,为掩盖自身心理的自卑,其通常采用该种形式来武装自身,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状况又使之在短期内不能实现自身目标,在理想和现实的冲击下,心理持续受挫,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2)承受能力不高。高校贫困孩子中有一些缺少面对贫困的胆量,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高、缺少抗挫折水平,这些造成其无法经受生活中的挑战,在面对危机时,还缺少理智以战胜困难,进而产生心灰意冷以及萎靡的行为;(3)人格特征。对某高校2015、2016、2017三年贫困生心理调查EPQ信息展开的研究,如表1所示。其中,E量表上得分≤40,并在N量表上得分≥60的贫困孩子比重比一般学生要多。处在这一得分范畴的孩子性格内向,比较内省,情绪容易失控,有较强的情绪反应,对于气质类来划分,其是抑郁型。具备该种人格特点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表1 某高校2015、2016、2017三年贫困生心理调查EPQ信息     
 
  3 高校贫困孩子心理问题处理对策
 
  3.1 制定扶贫助学资助机制
 
  经济问题属于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为减小贫困孩子心理苦恼,针对高校而言,需要制定科学的贫困孩子档案,强化对贫困孩子家庭状况与个人思想情况的掌握,对学校采用的扶贫助学对策进行优化健全此外以高校为中心的资助力量,还应当积极地调动企业,个人以及社会上的力量,对贫困孩子提供经济帮助。最后在为贫困生带来经济帮助的基础上,还要与育人相融合,强化对贫困孩子的关怀,使之体验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帮助他们处理心理上的压力。(1)增加奖励性自主资金比重。在组织奖、助学金评定时,通常有贫困生自主表示愿意不要高额助学金,而去获得低额奖学金[1]。这含有奖励的性质,属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认可,可以为贫困孩子带来荣耀感以及心理满足感。因此,在为贫困生带来物质资助时,应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与引导,令外界刺激更好转变成自我激励;(2)增多管理类、技能类勤工俭学岗位量。学校现有的勤工俭学岗位大都是劳务型,高校生在岗大多付出体力服务,专业技术含量不高,贫困生只是为了一份报酬就参加勤工俭学,个人成长较慢,而且也耗费了劳动力资源[3]。勤工俭学是学生在校实践的重要平台,要把勤工俭学和高校生的素质扩展、能力培育相结合,削减以往的劳务类岗位,增多管理类、技能类岗位量,使贫困生不仅得到勤工俭学的机会,还得到一定的经济扶持,也锻炼了能力,获得健康成长,进而提高自信与自尊。
 
  3.2 组建教师队伍,对贫困生实行准确的心理辅导
 
  贫困孩子既需要得到资金帮助,还应当得到科学的心理援助。首先,高校应当建立高素养、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心理培训团队,对贫困生组织科学的心理干预和教育,建立完善的贫困孩子心理援助计划;其次,加强高校兼职心理问题辅导教师团队组建,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部分班干部均是良好的兼职心理辅导对象的人选。这类岗位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很多,极易了解贫困孩子的心理情况,便于实行有目的性的心理干预。最后,在高校内也应当组织相应的心理健康学科,使贫困生可以正视贫困,掌握心理健康情况,进而转变贫困生自己的异常心理,转变其对待生活以及别人的方式。
 
  3.3 制定多层次心理问题培训体系
 
  在处理贫困孩子的心理异常问题时,应遵循“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宗旨,全面组织心理问题知识的推广教育,使贫困生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掌握自身,并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接受系统培训[4]。高校在常规事务管理方面,能够借助校园网络、宣传栏,在校内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工作。其次,应做好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在高校生心理健康中心应安排专职人员,并重视其对咨询者的培训,提升其素养。最后,高校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喜欢的社会活动,例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全面详细的组织工作,为高校生及时带来心理辅导。
 
  3.4 重视校园文化创建,创造稳定的心理环境
 
  相较于其他学生,大多数贫困孩子更应当有一个开放、包容、健康进取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参与多种实践,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之更为多样化,进而缓解负担,令心理问题获得有效的缓解[5]。最后,要强化组织创建,给贫困生创造较好的生活氛围,在班级与宿舍内,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理解,对贫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发展有较大作用。为此,要大力提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使贫困生既在生活与经济方面获得资助,更关键的是在心理方面获得支撑,最后使贫困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3.5 创建贫困孩子心理帮扶四级系统
 
  现有的心理健康培训较为保守,通常是当学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情况时,再试试心理帮扶,高校的心理健康培训中心类似医院,有问题的同学接受治疗,针对亚健康群体并不重视[6,7]。高校要转变心理健康培训形式,心理健康培训不只是事后治疗,更需要重视事前防范,创建对于贫困孩子的心理帮扶四级系统[8,9]。(1)朋辈心理指导者;(2)班主任老师;(3)学院内辅导员老师;(4)校内心理健康培训中心。确保贫困孩子心理帮扶四级系统的顺利运转,能够有效结合贫困孩子的心理情况,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
 
  3.6 自我调节
 
  (1)转移注意力,注重身体调节。踊跃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增强体质。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以外,应借助校内体育场地、设备等等有利条件,常常参与体育运动,组织丰富多样的业务活动,能够调整经济贫困生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逐步放松情绪,降低心理反面的压力感。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让人心胸开阔,提高心理承受水平[10,11];(2)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对自身可以准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不仅不自高自大还不妄自菲薄,其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全面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与前提[12,13,14];(3)选择积极应对与寻找社会帮助。始终维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准确面对客观情况,面临问题不逃避,不走极端,寻找家庭、师长以及同学的帮忙,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4)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转变经济困境。变压力成动力,积极钻研,把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才干,树立自信,相信经过自身的努力回转变当下的困境,营造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情况比较烦琐,贫困生体现出的心理异常问题原因较多,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且与家庭背景、社会因素等均有较大联系。高校在贫困孩子工作中,需要制定和优化助学育人相融合的资助机制,而且强化对贫困孩子的心理问题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贫困孩子健康心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5(1):81-83.
  [2]涂芳.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15(36):161-162.
  [3]高丽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3):47.
  [4]谢利苹.教育公平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97(2):73-75.
  [5]刘晓霞,李小红.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5,22(10):238+237.
  [6]刘振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3):138-140.
  [7]杨树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贫困生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248-249.
  [8]冉永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67-75.
  [9]刘浩然.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4):121-123.
  [10]夏正慧,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2):91-94.
  [11]陈倩倩.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对策探究[J].轻工科技,2018,34(3):132-133.
  [12]傅文芳,开治中,戚振兴,等.高校贫困生心理扶助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3):470-473.
  [13]李相南,张丽.高校贫困生品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序列中介作用分析[J].心理研究,2018,11(1):91-96.
  [14]曾嘉鸿,陆爱桃,郭煜阳,等.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7,10(2):83-89.
点击查看>>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论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曹烨.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心理月刊,2020,15(03):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