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素养的测度及其研究现状

来源:高教学刊 作者:崔洪波;陶剑飞
发布于:2018-04-10 共5821字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浪潮席卷全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核心课题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做出展望, 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综述;

  Seligman在1997年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并随后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改革运动。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使人类走向幸福[1,2]。

  积极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后, 孟万金教授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和基本适应问题等弊端, 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MHE) 。这种教育模式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任务, 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 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3]。这一教育模式提出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兴趣,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课题, 因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1999年, 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的概念[4], 后来Seligman在其着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 personal trait”、“Positive quality”、“Positive character”、“Character Strengths”来表示积极心理品质, 并指出美德和力量 (潜能) 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 具有缓冲器的作用, 能战胜心理疾病[5,6]。在我国, “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由官群和孟万金首次引入国内, 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 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 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3]。这一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 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国内学者还有从功能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品质能促进提高工作绩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并能预防疾病;从主观体验和现实结果指出积极心理品质是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有助于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忠诚度的培养, 增强内在资源[7]。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与测量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Peterson和Seligman通过对涉及人类美德的大量文献回顾, 发现了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这六种核心美德, 这些美德在各种文化中 (包括东方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和印度教文化, 西方的希腊哲学、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是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随后通过测量发现了6种美德相对应的24种力量[8,9], 并且进一步构建了“价值-行为分类体系”来描述人类的性格优点 (VI-A-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 VIA-CS) 。VIA-CS分类标准便是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

  2004年, Haslam等人[10]在VIA-CS分类的基础上, 借鉴了大五因素模型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研究。最终得到了与VIA-CS呈中等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模型。

  (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

  为了测量VIA-CS中的美德与性格品质, Seligman等人[11]编制了《价值-行为特征量表》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VIA-IS) 。该量表分为24个分量表对应24种力量, 每个分量表有10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

  国内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最有代表性是孟万金和官群等人参照VIA-IS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12]。该量表共62个题目, 包含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6个分量表, 测量20种积极品质,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除此之外, 吴九君[13]与24个积极品质一一对应也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段文杰等人[14]开发出了《中华美德问卷》。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1. 性别

  我国学者陈志方、沐守宽调查发现,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差异显着, 男生的勇气、正义维度显着优于女生[15]。罗涤、李颖采用自编问卷对重庆4所高校800名留守大学生展开调研[16], 该研究结果发现, 女性留守大学生在处事品质、意志品质、奋进品质3项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留守大学生, 且差异及其显着。冯维、张晓娜[17]研究了免费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同样发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优势:女生责任心显着强于男生责任心。然而李林英等人对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 男生和女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差异并不显着, 但男生在认知维度和公正维度、节制维度显着高于女生, 女生在人际维度显着高于男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差异研究中, 国外学者同样未达成一致:Linley等人[18]在英国的调查发现, 男性和女性在报告的性格品质中心胸开阔、公平、好奇心、热爱学习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差异, 但是女性在善良、爱以及感恩这三项性格品质上的得分显着高于男性, 并且这一结果与Shimai等人[19]对美国和日本大学生的研究相一致。但是, Shimai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男性在勇敢、毅力上的得分要显着高于女性。

  2. 年龄

  总体上来看, 国外研究相对一致表明年龄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呈正相关[20]。Linley等人还指出智慧和知识、正义、节制与年龄的相关最高, 这一结论与涂巍等人[7]研究一致:大一与大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存在明显分化, 直到大三、大四, 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正义、节制维度均发展较好。然而涂巍等人还表示, 大学生的超越维度随年级增长显现出持续的降低趋势。在陈志方、沐守宽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15]。

  3. 经济状况

  陈磊等人[21]研究发现, 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除认知维度差异不显着外, 其他五个维度均显着高于非贫困生对照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节制维度高于全国常模, 人际维度显着低于全国常模。郭玉芳等人[22]对不同生源地护生调查发现, 农村生源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处于明显劣势, 农村生源护生在认知、人际、公正、超越4个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城镇生源护生, 仅在真诚品质得分显着高于城镇生源护生。林静等人[23]和张小菊[24]的研究结果表明, 城乡生涯差异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并不显着[23,24]。

  

原文出处:崔洪波,陶剑飞.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8(07):56-58.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