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严格吸痰管理对气管切开脑外伤患者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10 共2130字
论文摘要

  脑外伤是指因头部外伤所导致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多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急救状态多需行气管切开,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状况与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有直接关系。清除痰液是气管切开护理的重要环节,痰液黏稠度与所需吸痰时间和吸痰负压相关,而吸痰时间和吸痰负压又对脑外伤患者颅内压、氧合、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等方面有影响。由此笔者观察行严格吸痰管理包括控制痰液黏稠度、吸痰时间、吸痰负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外伤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1例为气管直接切开,27例为气管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合并胸部外伤3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43例,女21例;年龄46.9±7.6岁;APS评分21.6±3.7分。对照组:男42例,女22例;年龄46.4±7.9岁;APS评分20.9±3.9分。2组性别、年龄、病情、气管切开方式、APS评分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常规气道湿化及吸痰,对痰液黏稠度、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无严格控制。观察组给予严格吸痰管理,包括控制痰液黏稠度、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控制痰液黏稠度具体干预措施:①控制痰液黏稠度到Ⅱ度。痰液黏稠度分度标准分Ⅰ~Ⅲ度。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呈黄色并伴有血痂,吸痰时,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洗干净。②以气道湿化方法控制痰液黏稠度,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予0.45%NaCl溶液,一般以2~10mL/h速度滴入,根据痰液的情况调节滴数,辅以间断0.45%NaCl溶液气道内注入2~5mL/次,以控制痰液黏稠度到Ⅱ度为适中,必要时加用糜蛋白酶。吸痰时间控制:每次吸痰时间<12s,重复吸痰次数≤3次,吸痰时间为累加。吸痰负压控制在13.3~26.6kPa。听诊胸骨上窝痰鸣音消失为彻底吸净痰液指征。

  1.3观察指标护理2周后观察2组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氧合指数、气道黏膜损伤频次、肺部感染率、颅内压、格拉斯哥(GCS)评分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2组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比较吸痰时间观察组为14.3±1.1s,对照组为17.5±2.6s,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吸痰负压观察组为18.5±0.8kPa,对照组为21.3±3.2kPa,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2组气道黏膜损伤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气道黏膜损伤观察组发生12例(占18.75%),对照组发生28例(占43.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部感染观察组发生27例(占42.19%),对照组发生38例(占59.3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2组护理前及护理2周后氧合指数、颅内压、GCS评分比较结果详见表1。

  论文摘要

  3、讨论

  脑外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如果不及时清除,易导致误吸或坠积性肺炎,进而加重脑缺氧。临床上常常为这些患者行气管切开术,采用气管内负压吸引的方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内吸痰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能引起部分肺泡萎陷,肺容量减少,顺应性降低,在临床上,过高负压吸痰往往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缺氧、加重脑水肿;而过低的负压又不能彻底地清除分泌物,延长吸痰时间,贻误病情,导致并发症发生。有资料显示吸引负压值与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成正比,即吸痰负压越大越容易损伤气道黏膜。

  因此,吸引负压大,增加了低氧血症、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内关于吸痰负压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波动范围为6.7~53.3kPa。从物理力学泊肃叶定律可以推论:液体的黏滞系数越大,流阻就越大。

  吸引流阻大(黏稠度大)的痰液,所需负压值相对更高。所以不同黏稠度的痰液所需吸引负压不同,黏稠度大,所需吸引负压大;通过控制痰液黏稠度,即降低黏稠度可以降低吸引负压,以此降低低氧血症、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当痰液黏稠度过低,所需吸痰时间将增加,同样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损伤。本研究通过控制痰液黏稠度至Ⅱ度,控制吸引负压<26.6kPa、控制单次吸痰时间<12s。在达到有效吸净痰液目的条件下,吸引负压和吸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在痰液黏稠度、吸引负压、吸痰时间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既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吸净痰液,又能尽量减轻吸痰导致的颅内压升高、低氧血症和气道损伤的目的,从而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俊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7,2(3):23.
  [2]沈梅芬,张海英.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适宜吸痰负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694-697.
  [3]张帆,管玉梅,张庆.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12):2106-2107.
  [4]管玉梅,张庆,邹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吸痰负压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8):3-4.
  [5]姜超美,白淑玲,王辰.人工气道后痰液黏稠度的判别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7):434.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