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远发展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5 共6239字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均是该区域重要的城镇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内功能互补性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系统综合体,是多中心的国家级城市群,将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结合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因此,深入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环洞庭湖区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该区同时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但是,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以持续的突出问题。一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由 1985 年的 32.73%降低至 2012 年的30.80%[1].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耗投入的矛盾突出。2012 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水平为 5744.28 公斤 / 公顷,相比全国粮食单产水平仅高出10.1%,而同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为 50 公斤 / 亩,相比全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高出 60%,远高于发达国家规定的 15公斤 / 亩警戒线[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区域品牌多,成名牌的少,国家级、国际级品牌更少,农产品品牌普遍生命周期短,生命力不强,品牌杂、乱、小、散,品牌无规模、有品牌无市场、有品牌无优势、有品牌无质量现象突出,与国内其它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品牌数量、品牌经营成效、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滞后。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高物耗、重污染行业为支柱产业,区域(湖南部分)内石油、造纸、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区域(湖南部分)原油加工量、汽油和柴油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 100%、97%和 100%,纸浆、机制纸张及纸板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39%和 52%,纱(混合数)、布(混合数)、棉布和无纺布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 70%、60%、81%和95%①,但这些产业资源需求量大,对资源供给造成巨大压力,产业污染形势严峻,加剧了对环境的胁迫。三是洞庭湖区民生问题突出。洞庭湖周边地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洞庭湖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发展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比较薄弱,湖区至今仍有一些带有基本温饱性质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了洞庭湖的生态保护,东洞庭湖“绝户网”的出现就是例证[3].四是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洞庭湖蓄容降低,已由洪涝灾害频发演化为趋势性缺水。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洞庭湖水污染问题突出。2009 年,洞庭湖所设 10 个监测断面均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2012 年,洞庭湖所设的 11 个省控监测断面中,Ⅲ类水质断面 4 个,占 36.4%,Ⅳ类水质断面 7 个,占63.6% ,Ⅳ类水质断面增加[4].尽管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强化洞庭湖污染治理,但洞庭湖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上述问题表明,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绿色发展滞后、民生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构成的多重压力叠加,制约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如果不精准定位,优选发展路径,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发展过程中失去话语权,甚至被淘汰出局。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影响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天下粮仓”地位将得到强化。当前,由于东部地区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落在了中西部地区[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被逐渐建设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区,其天下粮仓地位将得到夯实,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断扩大的城镇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提供充分的原料。二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蓄水池地位日益突出。洞庭湖连接长江、汇聚四水,湖区湿地类型和森林植被丰富,既是中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自然生态基因库;洞庭湖为区域提供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服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货币价值达239.85×108元 / 年[6].因此维系洞庭湖生态平衡,确保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是对维系稳定的、可持续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大系统的重要贡献。三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型洼地”效应逐步凸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涵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荆州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交集区域,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这两大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纽带,在已有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基础上,实现两大城市群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要素最大程度的交汇,充分吸纳两大“两型”试验区的科技、资本、政策等要素,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

  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粮仓”、生态蓄水池和“两型”洼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敏锐把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双重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推进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尽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极具开发价值的地区,相对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具有的比较优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不了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机组成部分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一体化,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一)结构多元化:推进产业多元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树立开放意识,结合本区域生态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实现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走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二)产业“两型”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强化“两型”意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构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恶性消耗、环境污染脱钩[7],推动区域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提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转型质量。在第一产业中,要大幅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占比,打造和巩固区域农产品绿色、生态的“金字招牌”;在第二产业中,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秉持绿色生产理念,打造绿色工业品牌;在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循环经济社会化:建设“两型”社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推进社会“大循环”,加快实现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环洞庭湖区传统经济社会结构向提高生产承载力、降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加快循环经济产业耦合链接,搭建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大网络;另一方面,落实结构调整、集聚发展、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绿色创建等措施,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