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6005字

  1 基本情况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境内,地处大通县北部的北川河源头,涉及青林乡、青山乡、宝库乡、桦林乡、向化乡 5 个乡镇。东与本县向化乡接壤,西和海晏县为邻,南与本县桦林、宝库、青林、青山等乡相接,北与祁连县、门源县、本县宝库乡相连。地理坐标在东经 100°52' ~101°47',北纬37°03' ~37°28'

  之间,东西长约 95km,南北宽约 69km,总面积107870. 0hm2.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西有娘娘山,北有达坂山,东有达坂山支脉兰雀山、马鞍山等,中部为盆地,西北窄,东南宽。

  山区和丘陵地占总面积的 94%,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1942m.

  保护区年平均气温 - 1. 8 ~ 3. 9℃,1 月平均气温- 15 ~ - 10℃ ,7 月平均气温 8. 8 ~ 15. 3℃ ,气温年较差 23. 6 ~ 25. 5℃。≥0℃ 的积温 1001. 0 ~2283. 40℃ ,≥ 5℃ 的 积 温 838. 8 ~ 2033. 5℃ ,≥10℃的积温 160. 0 ~1363. 0℃。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为 609. 1mm; 塔 尔 河 谷 降 水 量 最 低,为451. 2mm; 达坂山南麓山口一带降水量最高,为801. 8mm. 年 平 均 日 照 时 数 为 2441. 1 ~2685. 4h,太阳总辐射值 538 ~ 622KJ / cm2·a.

  2 保护区现状分析

  2. 1 保护现状

  自从 2005 年批准成立大通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有关部门对保护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了基本的工作和生活设施,配备了专门人员对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保护区的日常管理逐步迈入正轨,各种规章制度日臻完善,社区经济有所发展,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2. 1. 1 保护成效突出明显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区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力进行保护管理工作。通过国家重点公益林、天保工程建设项目,每年争取管护经费 600 多万元,使保护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物种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突出表现在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如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羊、蓝马鸡、马鹿等已在保护区频繁出现,且种群数量都在30 ~ 60 头之间。2009 年西北濒危野生动物研究所在进行麝资源调查时,在保护区调查的两个点内都发现了马麝踪迹。野生动物的广泛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增多,说明了保护区的资源得到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2. 1. 2 宣传教育逐步深入为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及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保护区管理局常年进行巡山管护工作,有效打击了盗猎野生动物和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结合巡山、查获盗猎和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案例,在社区进行以案释法教育,并开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内容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有效地制止了违法行为。

  2. 1. 3 积极探索社区共建利用保护区周边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中藏药种植、林下产业开发等活动,使保护区及其周边群众对保护区的依赖度逐渐减弱,逐渐形成了政府、社区、保护区管理单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监管,实现了增收富民、生态良好的格局。

  2. 1. 4 科研教学初见成效保护区作为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及青海省林科所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森林水文、生态修复、景观生态、林木良种繁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同时,保护区也是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青海大学等单位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些科研院所常年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 1. 5 保护范围调整合理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时,划定的保护区面积占大通县总面积的 63% 以上,其中北部和东北部人口密度大,社区对生物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人为干扰严重,自然资源状况一般,生物多样性价值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少,栖息地难以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繁殖要求;并且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综合考虑了大通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大通县整体发展规划及保护区周边环境,对2008 年原划定的保护范围和面积进行了再规划、再审定,把原有自然保护区的 19. 83 × 104hm2面积进行了调整,将人口密度大、社区对生物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人为干扰严重、自然资源状况一般、生物多样性价值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少、栖息地难以满足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殖要求的区域调出保护区。

  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和面积,保护目标进一步明确,保护管理成效将大大提高,大通县长远发展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2. 2 保护评价

  2. 2. 1 自然资源情况( 1) 野生植物资源①植物种类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其过渡属性,孕育了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知维管束植物612 种,隶属于77 科282 属。蕨类植物在保护区并不丰富,仅有 11种,隶属于 8 科 8 属。种子植物 601 种,隶属于69 科 274 属,科 属 种 的 数 量 分 别 占 全 省 的65. 09% 、50% 和 29. 68% ,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 29. 11%、8. 83% 和 2. 45%; 其中,裸子植物 12 种,隶属于 3 科 6 属,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全省的 100%、100%和 46. 43%,占全国裸子植物科属种数的 29. 27%、17. 65% 和 6. 74; 被子植物589 种,隶属于 66 科 268 属,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全省的 64. 08%、49. 63%和 29. 45%,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 29. 20%、8. 73%和 2. 42%.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濒危植物保护区地形地貌独特,生物区系复杂,孕育了许多珍稀、特有物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在该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 3 种,均为Ⅱ级,分别为山莨菪、冰沼草和冬虫夏草。其中,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冬虫夏草在我国极为稀有,仅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有 32 种。其中濒危植物 1 种,为大通报春( Primula farreriana) ; 易危植物 11 种,分别为祁连圆柏( sabina przewalskii) 、八角莲( Dysosma versipellis) 、香荚蒾( Viburnum farre-ri)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羌活(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 、水母雪兔子 ( Saussurea medu-sa ) 、柳 叶 菜 风 毛 菊 ( Saussurea epilobioidesMaxim. ) 、毛杓兰( Cypripedium franchetii) 、山西杓1bunneum) 、荨麻叶报春( Primula urticifolia) ; 几近易危植物 18 种,近危植物 2 种,这些植物都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

  ---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依据《青海省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内有 12种野生植物为重点保护对象,分别为肋果沙棘( Hippophae neuyocarpa) 、中国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西藏沙棘( Hippophae thietan) 、狭叶红景天( R. kirilowii) 、粗茎红景天( R. wallichiana) 、四裂红景天( R. quadrifida) 、青海黄耆( Astragalustanguticus) 、金翼黄耆( Astragalus chrysopterus) 、马河山黄耆( Astragalus mahoschanicus) 、草木犀状黄耆(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角盘兰( H. monorchis) 、二叶兜被兰( N. Cucullata) .保护区还有高山药用植物资源青兰和雪莲。

  ③植被资源据调查资料,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方法,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分为 5个植被型组、6 个植被型、9 个植被亚型和19 个群系。

  2. 2. 2 野生动物资源①动物种类根据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青海东部高原山地( 区) ,属于青藏高寒区的东部。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保护区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祁连山地针叶森林、草甸动物群。

  经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 25 目51 科 178 种。其中,兽类 4 目 14 科 37 种; 鸟类16 目 30 科 125 种; 爬行类 2 目 3 科 4 种; 两栖类2 目 2 科 2 种; 鱼类 1 目 2 科 10 种。

  ②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特有野生动物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6 种,分别为雪豹( Pantthera unicia) 、马麝( Noschus mos-chiferus) 、白唇鹿( Cerrus albirostris)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 、白肩鵰 ( Aquila heliaca ) 、金鵰( Aquila chrysaetos) ; 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22 种,包括狼( Canis lupus) 、石貂( Martes foina) 、荒漠猫( Felis bieti bieti) 、兔狲( Felis manul manul) 、猞猁( Lynx lynx isabellinus) 、马鹿( Cervus elaphus) 、岩羊( Pseudois nayaur) 等。其中白唇鹿为高海拔区的标志性动物,保护区也是白唇鹿分布的最低海拔区。

  2. 2. 3 景观资源保护区周边地区景观资源独特,囊括了察汗河、鹞子沟、宝库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和老爷山、广惠寺、黑泉水库、达板山隧道等人文景观。

  山水与森林,温泉与石林等组合极具特色,适合开展观光、休闲、生态、科考、探险等旅游活动,为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3 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在管理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了区内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但是在保护管理、科研宣教、林火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 1 保护区内放牧活动依然存在,需要限制放牧范围

  保护区现有青林乡、向化乡、桦林乡、青山乡、宝库乡半农半牧行政村,虽然保护区已与村集体签订了共管协议,近几年牲畜数量保持较高水平,由于这些人员主要依靠牧业收入维持生计,不可避免要在保护区内放牧,出现了草场牲畜超载现象,这势必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另外与保护区接壤的大通种牛场也有大量放牧活动,种牛也会进入保护区内造成一定影响。

  3. 2 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保护效果

  保护区成立后,由于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区内没有用于防火监控的了望塔,专业扑火设备缺乏,管护和巡护路网不畅通。

  保护区内针叶林较多,潜在火灾隐患较大,尽管制定了火灾联防制度,配备了业余扑火队伍,但是由于没有专业防火队伍,专用设备不足,一旦发生火险难以及时扑灭。因此建设防火监控塔、专业防火队伍、维修巡护道路势在必行。

  3. 3 科研监测刚刚起步,需要建立完善的科研和监测体系

  保护区科技人才缺乏,科研设备不足,科研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监测平台,导致保护区无法开展水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也不能制定针对动物的有效救护预案。因此,目前亟需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推动水资源、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监测。

  3. 4 宣传教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公众保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保护区每年在巡山管护、打击盗猎野生动物和破坏生态资源行为的基础上,在社区进行以案释法教育,并开展以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提高了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但是随着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制定综合的宣教计划,进一步加强宣教工作。不仅要丰富和细化宣教内容,还要运用多元化的宣教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仅要提高社区群众保护意识,还要让社区群众懂得如何保护; 不仅要对区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还要建设宣教陈列馆,对外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 5 管理局、站、点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目前,保护区管理局设在大通县林业局办公楼内,办公用房 120m2; 下设宝库、东峡 2 个管理站,其办公室是占用宝库林场和东峡林场的办公室。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现有办公设施距离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办公条件相差甚远,不能满足今后的办公要求,亟待改善; 尤其是新增的青林、巴音、南滩 3 个管理站和新设的 18 个管护点更是需要尽快建设,以保障管护人员及时进驻,投入工作。

  4 保护与发展对策与措施
  
  4. 1 合理确定载畜量,制定放牧计划,严禁超载过牧
  
  保护区内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增草增畜、减草减畜制度。保护区要根据牧户承包草场的产草量为牧户核定载畜量,并制定轮牧、休牧计划,指导牧民合理利用草场。牧户应按保护区核定的载畜量在其承包的草原上放牧,严禁超载过牧,如有超载过牧,要求限期改正。

  保护区要加强对放牧区的巡护,并要重点对牧民进行有关保护区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放牧行为,并积极投入到保护工作中。

  4. 2 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保护区要依据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规范、标准和保护区总体规划,积极向当地政府申请,争取调整保护区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并尽快配备人员,组建起强有力的管理和保护队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在积极申请国家投资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区建设方面的资金,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办公、交通、通讯、森林防火、林火扑救、生态恢复、野外巡护、执法检查、生态监测、有害生物控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硬件条件; 要加快进行保护管理体系、生态监测体系、巡护体系、执法体系等的建设,形成全面的保护管理制度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切实可行、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保护区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运行。

  4. 3 大力引进和培训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保护区目前人员编制为 30 名,不能满足保护管理的要求,并且科研技术人员缺口较大。根据《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报批稿) 》的要求,保护区应配置人员 76 名,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增加编制 46 人。目前,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科研监测能力、宣传教育能力、社区管理能力等还不能适应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增加编制的过程中,要引进高素质懂专业的人才。同时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根据岗位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4. 4 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缺乏是导致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不强、保护管理工作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着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成效和正常运作。由于办公、实验、巡护等基础设施缺乏,导致资源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简单粗放层面,一系列的保护、科研、宣传教育培训难以开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保护管理能力。

  4. 5 加强社区共管,减低干扰和破坏
  
  保护区的管理离不开社区,社区的参与和认同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区要积极协调,尽可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不能排斥社区,可以组织社区群众参观学习,可以为社区提供技术帮助,可以召开会议进行资源保护和管理问题的探讨,鼓励社区参与到保护管理工作中来,在保护的同时,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力求共同发展,降低社区群众生活生产对保护区的影响。

  4. 6 建设科研监测服务体系,发挥科学价值
  
  保护区是科研的一线阵地,是很多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科研项目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保护区一定要尽快建立起科研监测服务体系,要积极和相关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建立直接联系,形成完善的科研监测服务平台,扩大研究范围和深度,逐步发挥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