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体系现状探析(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4 共11278字
  5 评述与展望
  
  世界湿地保护经历了湿地过度开垦和破坏、湿地保护与控制利用、湿地全面保护与科学恢复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经历了鼓励湿地利用、湿地保护与限制使用和“湿地零净损失”三个阶段[43].中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方面仍存在法律空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障和支撑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湿地生态补偿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为建立全国性的湿地专项法律奠定理论基础,如何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5.1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湿地生态补偿涉及环境、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复杂内容,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开展交叉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研究,有利于湿地生态补偿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现阶段,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生态学领域,其中基于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相对较多,其次是基于生态学的研究,而基于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很少,湿地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运用统计与计量分析手段和“3S”技术进行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
  
  5.2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不同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使得中国湿地生态补偿呈现的问题复杂多样。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在湿地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区域开展,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这些区域往往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实行湿地生态补偿尤为迫切。研究表明,湿地生态补偿很难做到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其本质问题是退耕还湿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替代生计引导的匮乏,但补偿制度的完善、合理对农民是否愿意放弃耕地或养殖等起到决定作用[44].目前,退耕还湿条例和办法主要通过借鉴退耕还林的经验执行,并且缺乏退养还湿等人工湿地或非湿地利用方式退还湿地等的补偿机制。因此,中国应该制定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促进湿地周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必要探讨如何形成一套衡量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和作用的计算方法,以及构建湿地保护融资方法体系,为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
  
  中国现行湿地投融资体系
  
  5.3湿地生态补偿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
  
  2001年6月,联合国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这一主题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国际合作项目,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估,其评估结果为当前和今后的生态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引发人们积极关注和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45].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福祉和环境压力之间的权衡,以及衡量人类福祉的生态强度(EIWB),即环境压力和人类福祉之比[46],通过构建DPSIR框架耦合生态完整、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并设计中国江苏案例研究区域DPSIR指标。基于江苏省13个地市级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揭示了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显着因素[47].
  
  在国际背景下,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是人类能力或福祉的源泉,其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而生态补偿机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湿地生态服务,调节保护贡献者和破坏环境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威胁人类福祉。湿地生态补偿与福祉问题的研究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之间的量化关系,及其改善湿地生态服务对福祉指标的贡献评价研究;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或消费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③退耕还湿政策以及各种外部干预机制对福祉的影响研究;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成本与收益研究,收益既包括弱势群体获得的直接补偿,也包括从改善的生态系统服务传递中获得的间接收益;⑤典型湿地生态补偿案例区的农户福祉剖析。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研究,通过对典型保护区域农户福祉的调研,构建出具有普适性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而丰富和完善湿地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Rubec C D A, Hanson A R. Wetland mitigation and compensa-tion: Canadian experience[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9, 1717(1): 3-14.
  [2]Austen E, Hanson A. Identifying wetland compensation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for Atlantic Canada using a Delphi approach[J]. Wetlands, 2008, 2828(3): 640-655.
  [3]Ben Dor T, Brozovic N. Determinant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compensatory wetland mitigation[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4040(3): 349-364.
  [4]鲍达明, 谢屹, 温亚利。 构建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J]. 湿地科学, 2007, 55(2): 128-132.
  [5]陈克林, 杨秀芝, 陈晶。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研究[J].湿地科学, 2014, 1212(4): 419-423.
  [6]杨丽韫, 甄林, 吴松涛。 我国生态补偿主客界定与标准核算方法分析[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0, 1919(1): 298-302.
  [7]杨芳。 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 (2): 172-175.
  [8]崔锦龙。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陈兆开。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 生态经济, 2009, 1616(5):155-158.
  [10]杜富华, 张雪萍, 王姗姗。 扎龙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学术交流, 2008, (11): 118-120.
  [11]安消云。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广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12]刘慧杰。 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3]熊鹰, 王克林。 洪涝胁迫下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区为案例[J]. 湿地科学, 2003, 11(2): 86-91.
  [14]戴广翠, 王福田, 夏郁芳, 等。 关于建立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J]. 林业经济, 2012, (5): 70-74.
  [15]杨凯。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6]倪才英, 曾珩, 汪为青。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33(6): 737-742.
  [17]钟瑜, 张胜, 毛显强, 等。 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案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12(4): 46-50.
  [18]崔丽娟。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23(4): 47-51.
  [19]毛德华, 胡光伟, 刘慧杰, 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标准[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25(2): 525-532.
  [20]Pechacek P, Li G, Li J S,et al. 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downsides generated by protected areas[J]. AMBIO, 2013, 4242:90-99.
  [21]王金水, 包景岭, 常文韬, 等。 衡水湖湿地生态补偿估算与机制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838(6): 117-119.
  [22]孔凡斌, 潘丹, 熊凯。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鄱阳湖学刊, 2014, (1): 69.
  [23]熊鹰, 王克林, 蓝万炼, 等。 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 地理学报, 2004, 599(5): 772-780.
  [24]Kaplowitz M D, Kerr J. Michigan Perceptions of wetlands andmitigation[J]. Wetlands, 2003, 233(2): 267-277.
  [25]赵斐斐, 陈东景, 徐敏, 等。 基于 CVM 的潮滩湿地生态补偿意愿研究--以连云港海滨新区为例[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3030(6): 872-876.
  [26]王昌海, 崔丽娟, 毛旭锋, 等。 湿地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补偿意愿比较[J]. 生态学报, 2012, 322(17): 5345-5354.
  [27]Petrolia D R, Moore R G, Kim T,et al. Preferences for Timingof Wetland Loss Prevention in Louisiana[J]. Wetlands, 2011, 31(2): 295-307.
  [28]Neuman A D, Belcher K W. The contribution of carbon-basedpayments to wetland conservation compensation on agriculturallandscapes[J]. Agricultural System, 2011, 104104(1): 75-81.
  [29]王金南, 万军, 张惠远, 等。 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 环境保护, 2006, (19): 24-28.
  [30]葛颜祥, 梁丽娟, 王蓓蓓, 等。 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0):82-84.
  [31]徐大伟, 刘春燕, 常亮。 流域生态补偿意愿的 WTP 与 WTA 差异性研究:基于辽河中游地区居民的 CVM 调查[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28(3): 405-407.
  [32]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等。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2(4): 39-40.
  [33]饶云聪。 生态补偿应用研究--以海南省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8.
  [34]袁朱。 我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益补偿思路[J]. 宏观经济管理,2009, (4): 50-51.
  [35]Cuperus R, Bakermans M M G J, Haes H A U D. Ecologicalcompensation in Dutch highway planning[J].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01, 2727(1): 75-89.
  [36]周莉, 苏宁, 温亚利。 试论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框架构建[J]. 林业经济, 2008, (6): 53-57.
  [37]曹璐。 广西湿地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2013.
  [38] Shabman L, Stephenson K, Scodari P. Wetland credit sales as astrategy for achieving No-Net-Loss: the limitations of regulatoryconditions[J]. Wetlands, 1998, 1818(3): 471-481.
  [39]曹小玉, 吕勇, 张晓蕾, 等。 湖南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初探[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2323(5): 168-172.
  [40]颜华。 关于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以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27(5): 383-385.
  [41]Jeffrey A B, Bogart W T, Hobbs B F,et al. Economics of ripari-an beneficial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improved water quality:A representative farm analysis in the Canadian Prairie region[J].Canadian Water Resources Journal, 2014, 3939(4): 449-461.
  [42]Merino J, Aust C, Caffey R. Cost-Efficacy in wetland restorationprojects in coastal Louisiana[J]. Wetlands, 2011, 3131(2): 367-375.
  [43]杨莉菲, 郝春旭, 温亚利, 等。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J]. 世界林业研究, 2010, 2323(3): 13-17.
  [44]张春丽, 佟连军, 刘继斌, 等。 湿地退耕还湿与替代生计选择的农民响应研究--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8, 2323(4): 570-572.
  [45]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等。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J]. 资源科学, 2013, 3535(7): 1482-1489.
  [46]Jorgenson A K, Dietz T. Economic growth does not reducethe ecological intensity of human well-being[J]. SustainabilityScience, 2015, 1010(1): 149-156.
  [47]Hou Y, Zhou S D, Burkhard B,et al. Socioeconomic influenceson biodiversit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quantit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DPSIR model in Jiangsu,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949: 1012-10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