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93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共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困境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第三章】我国共建工业开发区建设中的环境管理问题
【第四章】宿迁苏宿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经验
【第五章】苏宿工业园对我国共建园区建设的启示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新型开发区环保管理机制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合作共建园区是区域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工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开发区,是江苏省实现南北对接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在合作共建中各个地区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中,积极的开展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从而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共建,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建设,落后地区帮助发达地区发展与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赢。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工业园区中的生产过程必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园区内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甚至影响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合作共建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与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管理。

  通过高效的环境管理可以使得工业化尽量不影响自然环境,保障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共建园区中的环境管理研究具有以下意义:一是共建园区环境管理研究是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政策要求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环境管理与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性开发。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污染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通过环境管理和保护使污染的外部效应内化,通过环境法规的制定与监管实现污染的治理,促进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是工业生产"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是货币和物质产品等私人产品,同样需要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以 GDP 为考量标准,而且要考虑环境因素。在共建园区的建设中充分的考虑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三是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是提高工业园区建园标准,创建一流工业园区的内在要求。

  共建园区建设是开发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标杆作用,但是,在评价共建园区发展状况的标准中不能仅仅考虑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而是还要考虑共建园区的建设是否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坏,要将环境因素也作为考核共建园区效益的重要标准。因此,共建园区环境管理状况是对共建园区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共建园区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宿迁苏宿工业园区建设于 2007 年,是苏州与宿迁合作共建的工业园区,是江苏省南北合作与共建的重大项目。宿迁苏宿工业园区是江苏省南北合作共建工业园区的重要部分,具有典型意义。在共建工业园区建设中,涉及到工业产业的转移与产业的集聚,园区内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甚至影响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共建园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与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管理。通过高效的环境管理使得工业化尽量不影响自然环境,保障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研究中的具体内容和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合作共建园区的产生背景与相关理论。共建工业园区是开发区建设的新模式,是区域经济转移与合作的新形式,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的理论基础有:产业转移理论、合作共建理论和生态工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强调地区之间的合作,彼此之间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弥补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合作生产,获得双赢。生态工业文化,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环节作为评价生产活动的重要指标,从而促进整个工业园区成为生态园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研究环境管理对于合作共建工业园区的重要作用。在共建园区的建设当中,环境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城市绿色 GDP 的必然要求,在共建园区的建设中环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建园区环境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共建园区环境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最后,共建园区环境管理状况是对共建园区评价的重要标准。

  第三部分:研究我国共建工业园区中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首先,共建工业园区的环保理念不够系统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企业环保管理,忽视环保文化建设;二是强调污染物治理,忽视污染物的循环利用;三是强调环保部门的监管,忽视园区与居民自治环保组织的建立。

  其次,共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创新主动性不足。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学习其他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创新性不足;二是缺乏自主管理的创新动力;三是缺乏自主的管理与建设定位。

  第三,共建工业园区环保政策对接不畅。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环境管理工作是评价园区管理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指标。但是,合作共建工业园区与普通的工业园区不同,其产生与建设带有合作的性质与特点。环境管理政策衔接不畅、不同地区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定位不明确。最后,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重视污染事后治理,忽视事先控制。

  第四部分:研究宿迁苏宿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苏宿工业园区自建成以来就高度重视园区内的环境管理,制定了环保建园的基本方针。在苏宿工业园区的规划中充分考虑环境管理要求,在污水处理和空气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具体建设施工时期,尽量的使用环保工程材料,尽量扩大园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环保质量。苏宿工业园区的具体环境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苏宿工业园区充分学习苏州开发区的环境管理经验;二是苏宿工业园区采取先进的环境管理基础设置;三是采取了先进科学的环保规划。

  第五部分:研究苏宿园区对于我国共建工业园区在环境管理中的启示意义。

  一是加强生态建园理论指导,建设一流环保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形成国际化的,先进的环保建园理念,在工业园的建设中起到全方位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二是加强共建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形成品牌效应。共建工业园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不应该等同于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而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共建园区环境管理方面更应该发挥环境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和创新力量,形成宿迁自己的生态产业园区,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强共建双方之间的环保政策合作,实现双赢。在具体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双方在环保政策方面的合作,实现双赢。四是加强污染物治理的事先控制,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在共建园区的环境管理中要加强生产原材料的环保控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与环保材料进行生产活动,在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提高共建园区的生态水准。

  二、共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共建工业园区。

  共建工业园区是开发区建设的新模式,是区域经济转移与合作的新形式,顾名思义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中,积极的开展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从而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共建,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建设,落后地区帮助发达地区发展,从而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赢。

  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区的管理,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可以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程序,提高共建园区的管理效率,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形成品牌效应;二是实现地区间的产业转移,由于地理、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出现了许多问题,急需将现有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共建园建设可以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与企业向合作地区转移,实现产业与生产的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三是提高影响力,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由于经验丰富与管理效率高,在工商业企业领域积累了较高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共建园区的合作当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成熟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四是全方位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共建园区享受所在地区与共建地区的双重政策优惠,在国土、税务、财政、人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享受优惠,并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采纳共建地区的政策,对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起到促进作用,消除了投资企业的后顾之忧,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

  共建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地区间的利益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合作共建模式:第一、入股合作方式。入股合作模式是共建园经济合作与利益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即在共建开发园区的建设之初,就明确不同地区投资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共建园区成为一个经济主体,不同的地区根据投资成为共建园区的股东,在共建园的建设与管理中,根据入股的多少承担责任与利益分配。这种初期投资与一般的企业投资不同,其投资内容可以是资金,同样也可以是土地和技术。在共建园组建之初明确不同主体的股权地位,从而促进各个主体间的合作与共建,从而实现双赢;第二、政策合作方式。政策合作方式指的是在共建园区的建设中,共建园区的各项政策与法规都要采取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法规,而不受到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从而实现全面的对接,使得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愿意将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并且享受到同样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在这种政策合作的模式中,共建园区需要发达地区提供充分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在建设中要充分采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避免新建开发区的错误实践 ;第三、合作外包模式。共建园区的合作外包模式是指共建园区的建设中合作双方指进行资本管理,而将具体的经营转交给另外一个经济主体,并且承担法律责任。在合作外包的模式中,投资主体要对管理方的财务、人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监管,保证投资资本的保值升值;第四;指导合作方式。指导合作方式指的是在共建园的建设中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主体,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政策与技术指导,形成一种地区间帮扶的关系,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

  2、区域合作。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同的地区和区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会对双方的发展产生共赢的局面。因此,不同地区与区域的经济合作有着必要性和双赢性。地区区域合作指的是不同的行政区域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为了使其个体利益最大化或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经济合作。

  这种地区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合作。政策合作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合作要以政治与政策合作为前提,即不同行政区域的政治主体要达成一致,形成合作意向。这种合作意向是要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可能是建立在更高层次政治权威基础之上的。因此,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要以区域间的政治与政策合作为前提基础。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在政治和政策方面要形成统一,合作共建,合作共赢;二是专业合作。专业合作指的是不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形成不同的专业。因此,合作共建双方都要拿出各自的专业优势,在共同的愿景下合作。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在政策与技术经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在于国土与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因此,区域合作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专业,从而实现共赢;三是资源流动。资源具有稀缺性,其流动要在充分的利益驱动下才可能进行,因此,区域合作就实现了这种利益驱动。即区域合作同时具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使得企业在投资中即享受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惠的政策之外,同样享受到了税收与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来,从而缓解地区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合作共赢。

  3、环境管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生产要素等物质因素;还包括人类群居生活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等内容。"①本文所指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空气、水和土壤等基本生产要素。在共建的开发园区中,涉及到工业产业的转移与产业的集聚。园区内的自然环境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甚至影响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共建园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与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管理。"环境管理指的是人类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干预,使得工业化尽量不影响自然环境,保障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②环境的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强调通过立法对环境进行控制,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执行,一旦有工业企业在生产中污染环境,要根据法律要求进行惩罚。法律手段的关键点在于执行,保障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二是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强调通过政府的检查与控制保障环境;三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强调企业在生产中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关键点在于如何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环保投资,减少污染和弥补污染带来的损失。

  因此,经济手段强调企业要根据污染的程度缴纳污染费用,并且专款专用用于治理污染。同时,要求企业建设符合标准的污染治理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双赢。

  (二)共建园区相关理论。

  1、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其认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即企业会将资本投资到利润最大的区域和产业中去。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发达地区受到劳动力成本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利润。这样投资企业就要在其他地区寻找新的投资机遇,从而实现产业由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这种产业转移一方面能够缓解经济发达城市的拥挤问题,同样能够帮助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在产业转移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并且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等因素较为落后,又再次提高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投资企业会在多个地区进行选择,从而实施产业转移。通过论述可知产业转移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江苏省的发展体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应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呈现二元化的特点,苏南属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属于领先地位,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在全国属于发达优质模式,其发展一度被我国其他地区所学习和模仿,而苏北是江苏省的落后地区,其中,宿迁市作为江苏省建市最晚的省辖市,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发展缓慢。由于苏北苏南经济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在江苏省的整体规划中,产业转移就成为打破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二元结构的主要对策。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合作共建的理念,为了有效利用苏北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鼓励苏南发达地区的产业向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为了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实行苏南城市与苏北城市对口帮扶,共建合作产业园区。

  苏北经济欠发达城市学习和采用苏南发达城市的法律、政策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企业投资还享受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土和税收优惠,帮助产业转移,实现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合作共建理论。

  合作共建理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强调地区之间的合作,彼此之间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弥补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合作生产,获得双赢。

  区域合作理论是也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从而实现地区间法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对接,去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是,存在着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高;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现代化程度较低。因此,苏南产业向苏北地区的转移是协调省内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合作共建就成为了协调发展的一条途径。

  通过合作共建,实现了江苏省内,苏南与苏北地区共建产业园区的设想,使得经济发达地区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双方互相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双赢与共同发展。合作共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治色彩浓。合作共建强调要具有一个在合作双方之上的权力主体帮助促成合作意向,因此,江苏省的合作共建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创新体制,其目的是实现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平衡的大局"③,国外的合作共建理论主要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干预的色彩不浓,在劳动力分布不平衡的状态下,自由竞争促进劳动力能够自由的流动,共建主体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只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平衡和发展;二是利益分配合理。合作共建项目涉及到利益的分配问题,在实践中通过股份化改革明晰了责任与利益分配,促进双方的积极性;三是合作面广泛。合作共建项目的合作不仅限于经济项目,而是政策、法律、人事和资源的全方位合作,打破了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地区间合作共建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不同地区经济与产业的均衡发展。我国由于受到地理和资源等原因的影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是很大的,可以通过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将先进的经验技术与优惠的政策相结合,促进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促进产业与经济发展均衡;二是扩展企业的投资空间。通过区域合作使得不同地区间的优势得以合并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大了企业的投资空间;三是形成发达带动欠发达的帮扶关系。地区经济合作有着明显的帮扶色彩,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和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四是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缓解大型城市的城市问题。由于资源要实现其价值,必然使得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区流动,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大城市人满为患的问题,通过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能够帮助中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并获得发达城市的政策与技术指导,会使得到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市,缓解大型城市的城市问题。

  3、生态工业理论。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理论中强调如何通过生产过程减少劳动力和资源的使用数量,通过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劳动力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工业的要求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而更加倾向于如何通过生态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通过对于自然环境的剥削而提高生产效率。

  生态工业理论就对现代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环境的生态化。工业生产过程往往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坏和掠夺。但是,生态工业理论认为工业生产应该与自然环境是友好相处的关系。因此,在生态工业的指导下,现代的生态工业园区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产活动。在现代工业园区中应该重视生产环境的建设,在工业园区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建设工业园区公园,并且可以在工业园区中建设景观带和人造湖。使得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的融合,形成现代化的生态的工业生产环境;二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传统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和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整个生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生态工业主张重新设计工业生产的生产过程,提出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同时,企业要在生产的过程中为员工提供各种服务,使得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进行适当的休息,形成整洁的生产环境与环保的生产过程;三是生产材料的生态化。生态工业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环保材料,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从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生产材料具有"高污染",而生态工业理论强调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材料要体现生态化的特点,不在片面的强调低成本的目标,而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目标要转向以生态保护为目标,有毒、有污染、有伤害的材料坚决不用;四是生产产品的生态化。现代的生态工业理论中强调工业产品的生态与环保化。在现代的商品市场中,人民除了关心产品的价格与性能因素之外,同样关注产品的环保特性,环保的产品往往具有很好的销路。同时,政府也积极倡导企业生产生态的工业产品,在税收和政策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通过工业产品的生态化,实现材料-生产环境-产品整条生产链条的生态化;五是排放的污染物的循环利用。传统的环境管理理念重视污染的治理,而现代的环境管理理念强调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从循环经济角度来看,工业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在工业企业的引进方面应该加强企业生产的合作性,形成梯队式的生产方式,一家工业企业的副产品与垃圾可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进行循环生产,产生经济效益;六是形成工业园区的生态产业文化。生态工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态工业理论强调在工业生产中形成生态工业文化,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环节作为评价生产活动的重要指标,从而促进整个工业园区成为生态园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共建园环境管理的意义。

  共建园区是区域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工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开发区。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必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这种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资源影响。产业转移要以土地为基础要素,大多数的共建园区都选择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原来是农田,已经形成了适合农业的生态体系。但是,随着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产业转移,土地开发和厂房建设,必然会对原来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和土壤上面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二是空气等资源影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废气和废水,这些污染物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三有毒物质影响。工业生产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工材料,在使用过之后往往以废弃物的形式将其进行废弃或者掩埋,从而造成共建园区附近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甚至会出现辐射程度和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因此,在共建园区的建设当中,环境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城市绿色 GDP的必然要求,在共建园区的建设中环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建园区环境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政策要求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环境管理与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性开发。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污染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通过环境管理和保护使污染的外部效应内化,通过环境法规的制定与监管实现污染的治理,促进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共建园区环境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是货币和物质产品等私人产品,同样需要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以GDP 为考量标准,而且要考虑环境因素。对于共建园区的建设来讲也是一样,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在共建园区的建设中充分的考虑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共建园区环境管理状况是对共建园区评价的重要标准。

  共建园区建设是开发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标杆作用,但是,在评价共建园区发展状况的标准中不能仅仅考虑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而是还要考虑共建园区的建设是否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坏,要将环境因素也作为考核共建园区效益的重要标准。因此,共建园区环境管理状况是对共建园区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共建园区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