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的“火”字隐喻现象及其主观性探究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作者:邵彤
发布于:2020-02-22 共4974字

  摘    要: 语言具有主观性,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意图等。具有体验性的隐喻表达同样具有主观性特征。文章将汉语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作为分析对象,以“火”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检索相关语料,分析汉语中隐喻表达的主观性特性,旨在加深对汉语隐喻本质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 “火”隐喻; 汉语; 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构建话语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自我”的特性[1]。Finegan综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相关研究与理论,认为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可以大致从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展开[2]。Langacker也将主观性研究纳入“认知语法”体系中,并将其定义为: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化[3]。国内对于主观性的研究热情也逐渐高涨,沈家煊最早在2001年介绍了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认为自然语言中充斥着主观性。有关“主观性”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与重视,许多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可以表达言语说话人的观点、情感、态度和立场[4]。

  本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中对“火”字隐喻的检索为语料,着重分析汉语隐喻表达的主观性特征,挖掘隐喻表达的本质,并加深对其的认识。

  一、隐喻的主观性

  主观性可以被看作是隐喻的基本与必备特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具有规约性、系统性、非对称性和抽象性四个特点[5]。但隐喻还具有主观性这个特征,正是因为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那么它必然具有说话人的主观性[6]。

  Lakoff认为,隐喻虽然存在于人的概念性映射中,但其意义一定与人的思维有密切的关联[7]。隐喻中目标域与始源域之间必定具有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8]。这两种相似性都脱离不开人类思维中的类比、判断和推理,因而也都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感知性。朱炜也同样认为隐喻离不开认知主体,反映了主体的视角、情感和认识[9]。魏在江从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阐释与研究了语言主观性,并认为隐喻可以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层面体现主观性[6]。曹火群也认为隐喻具有主观性,无论是出于交际的需要,还是追求言语的创新,语言使用者对词汇语法系统所做出的非一致选择总是渗透着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和态度[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的表达式不仅承载着概念意义,而且还能表现出话语构建者的主观态度和意义。

  二、汉语的“火”字隐喻现象

  “火”是人类在世界中较为熟知和常用的事物,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也会造成经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自然环境毁坏。正是因为“火”的这种矛盾特征,与“火”有关的隐喻表达意义也各有不同。本文以“火”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由于时间问题仅选取了前1600条中与“火”有关的隐喻表达共192条,继而根据主题对其进行了分类:(1)情感;(2)性格、能力;(3)事物;(4)关系。本文将根据这四个类型,对CCL语料库中选取的隐喻表达的主观性进行分析。
 

汉语的“火”字隐喻现象及其主观性探究
 

  (一)“火”隐喻情感

  情感隐喻是概念隐喻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对人类情感进行概念化的功能[12]。情感可以被隐喻为事物本身,同时也可以将事物的特性投射到情感中。在情感隐喻中,“火”的使用多用于表达“爱情”“愤怒”“激动”等情感,例如:

  (1)……便堕入情网,一时间爱火焚烧,老夫聊发少年狂。(爱情)

  (2)面对孙中山的怒火,宋教仁仍然坚持己见,两者僵持不下。(愤怒)

  (3)他的心头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激动)

  例(1)中的“爱火”表达爱情这一积极感情到了一定的浓烈程度,像火一般热烈;例(2)中的“怒火”与例(1)中的“爱火”类似,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表示愤怒这一消极情绪到达了某个高度,愤怒的情感像“火”一样灼烧人们的神经,加快其血液循环,使体内某种情绪爆发出来;“火一样的激情”表示情感像火一样热烈,如热情高涨、兴高采烈等。这三类“火”的隐喻表达虽然表现的情感和态度不同,但“火”隐喻使用规律类似,都是表示某种情感的热度增高,程度加强。除了以上情感,“火”还可以隐喻其他情感,如焦急、激情、惊吓等,如“火急火燎”、“热火朝天”等情感。

  (二)“火”隐喻性格、能力等

  “火”除了能表达人的情感之外,还能表现人的性格、能力等因素,体现其程度、强度、速度等特征,例如:

  (4)他的脾气太火爆了。(性格)

  (5)她火速提笔,一口气写了好几页,回答了考卷中问的所有问题。(能力)

  例(4)中的“火爆”通常可以用来表示“场面大”、“程度强”,但从人的性格角度考虑,“火爆”多数指的是“脾气大”、“脾气暴躁”等性格特征;而例(5)“火速”则多表现人在执行某件事情时“速度较快”的能力。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火”在表达人的性格或能力时,多表示“较强”、“较快”等含义。

  (三)“火”隐喻事物

  在本体隐喻中,人们可以用具体的实体来隐喻抽象模糊的活动、事件或状态。因此,“火”还可以用来隐喻事物,包括事件、过程或情况等。

  (6)……成绩问题有时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事物)

  (7)如果这件事搞砸了,或者我做得太过火,全上海人都会知道。(程度)

  (8)……群众信访数量并未有所减少,仍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形势。(情况)

  例(6)中的“导火索”表达了“某些造成不好事件的诱因”,表达了一种相对消极的含义,具有贬义色彩;例(7)中的“过火”将“火”隐喻为了某种程度的过界,也是贬义的、消极的;例(8)中的“如火如荼”则较为积极,具有褒义色彩,多用来表现热烈、旺盛或激烈的气氛或气势。

  (四)“火”隐喻关系

  “火”的隐喻也可以表达某种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多使用“水火不容”来隐喻对立的、矛盾的、不相容的关系。而“火”作为人类进步的工具,其用途也使得人们萌生了保存和延续火的想法,这是因为火的产生和燃烧并不是转瞬即逝的,在有助燃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会保持一定的时间。因此,“火”的隐喻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延续、继承”等含义。例如:

  (9)……以致于法律程序与实体法二者处于水火不容的境地。

  (10)因为我妈是个独苗、独闺女,因为独闺女就没法给史家延续香火……

  以“香火”隐喻传承关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点燃香火以祭祀祖先,目的在于祈求延绵子嗣,祈愿求福。由此,“香火”多被用来表达后继有人、后代延续、人丁兴旺、振兴家族等含义。“香火”的延续隐喻意味着人类的繁衍生息,“香火”的延续也就是人类的延续。

  三、汉语“火”字隐喻的主观性

  (一)从说话人的情感来看

  魏在江认为,隐喻最先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情感,是一种移情现象。“情感”既有广义的一面也有狭义的一面,从广义理解,“情感”既可以表达感情,也可以有态度、立场、情绪、意图等含义[6]。Finegan认为“语言亦有心”[2],也就是说,说话人通常可以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主观性可以由词汇、句子或语篇体现,是任何完整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必要成分。辛斌认为,任何人在对客观世界和经验进行感知和识解的时候,都基于自身的经验、兴趣、头脑中的图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预期等方面[15]。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何种语种、说话人或语境,语言的运用总会多多少少反映出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性。

  主观性中说话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了一种“移情”现象,例如:

  11“我们现在已经掉到西方文明的火坑之中了,已经从高点下滑到深渊了。”

  12“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主观性都是由词汇传递的。例11中的说话人认为西方文明是个“火坑”,并指出西方文明会从高点下滑到深渊。说话人将西方文明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渗透到字里行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在例1 2中,说话人使用“风风火火”这一隐喻在表达送货人的送货速度非常快这一含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说话人对送货服务的认可和赞扬等主观性情感。

  (二)从说话人的视角来看

  沈家煊指出,说话人的视角指的是说话人在使用语言时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或叙事的出发点,通常以隐晦的方式体现在说话人的话语中[4]。

  Langacker提到,人们看到、认识及识解的世界并不是“预先定好的”,而是由人们的认识器官建构的,这种建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现实约束和制约的[3]。也就是说,人们作为认知主体把具有抽象概念的世界转化为相对具体的实体,这种实体在外部世界的体现是由现实因素决定的。钱钟书也认为:“一物之体,可面面观,立喻者各取所需,每举一不及余。”[18]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人们基于客观事实来识解和感知客观世界,不同的一面是因为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自身的主观认识,这也是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在理解上的异同。同样,人们对于隐喻表达的使用也能体现出说话人的不同视角,例如:

  13她察觉到,她的继母严重闪烁着令人不安的小火花……(恶意的想法)

  14经过这次事件,我的心中已不再有火花。(激情、热情)

  15这次辩论非常精彩,充满了某些闪烁的智慧火花。(创新思维)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体现了说话人对于“火花”这一隐喻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就如历史上许多语言学家对于某些论题抒发自身主观的、不同的观点和感悟一样,每个说话人对于“火花”一词的识解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1 3中的“小火花”指的是继母的恶意的想法,表现出了在说话人的理解中,“小火花”表现的是相对消极的意义;例1 4与例1 5中的“火花”在说话人看来则表现的是相对积极的含义,例1 4中的“火花”指激情、热情等情感或态度,例1 5中的“火花”则指创新思维等科学智慧的灵感。由此可以看出,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或情感会影响说话人在使用语言时表现出的不同视角。

  (三)从说话人的认识来看

  语言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隐喻具有一种亲和功能,话语建构者通过隐喻向话语接受者发出一条隐含的邀请,接受者则付出额外努力以接受这一邀请,这一“发送—接受”过程最终形成对某种群体的认可。换句话说,说话人使用隐喻像听话人传递信息,也是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听话人共享,听话人在接受说话人的信息时,也需要将其与自己的认识相结合加以理解,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对某种认识的认可和共识。例如:

  16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请问怎么样才能从气势上压制住他们?

  17中国武功最怕走火入魔,应注重内功修为,其最高境界在于“无招”,启发于传统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

  以上三个例句中,“新官上任三把火”、“薪尽火传”和“走火入魔”这三个隐喻表达表现了说话人对“火”字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多种理解,这些隐喻的形成都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认知层面上,同时也受到了语境的制约。

  四、结论

  隐喻具有一定的体验性,是人类认识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隐喻通过语言实现,而语言具有主观性,因而隐喻不仅具有体验性,也具有主观性(Lyons,1995)。近年来,语言和隐喻的主观性研究都受到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全面和系统。本文就“火”隐喻的主观性进行了简要、粗略的分析和阐释,从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对CCL语料库中检索的“火”隐喻表达的主观性做出了初步的论述。由于时间关系,本文仅对CCL语料库中的前1600条结果进行了筛选,并没有进行穷尽式的研究,因而仍不够全面和系统。除了“火”隐喻的表达,其他类型的隐喻同样具有主观性。隐喻的主观性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层面,还可以从隐喻的特征联想度、隐喻的原型范畴、隐喻的认知多维性等多个方面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Lyons,J.Semantics[M].Vol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7:739.
  [2][14]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C]//.InStein&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5.
  [3][17]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
  [4][1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Saeed,J.I.Semantics[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s,1997:305.
  [6][10][13]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7]Lakoff,G.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J].外国语,2005,(2).
  [8]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朱炜.隐喻的元功能和话语分析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
  [11]曹火群.隐喻性表达式的主观性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
  [1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0).
  [1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
  [18]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原文出处:邵彤.汉语中“火”隐喻的主观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1):44-4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