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渔业论文

厚壳贻贝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探讨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作者:王朝新
发布于:2021-09-24 共4253字

  摘    要: 针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在福鼎市大元当育苗场经过4年时间的苗种繁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包括繁育地点选择、育苗前准备、饵料培养、亲贝选择及培育、催产、苗种培育、苗种包装与运输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贻贝属(Mytilus),俗称“淡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沿岸以及澎湖。野生厚壳贻贝垂直分布于低潮线以下至20 m附近,以5~10 m水深处为多。其在福建省主要分布于福鼎市台山列岛、七星列岛、嵛山列岛和霞浦县四霜列岛等岛屿。近年来,随着野生厚壳贻贝的资源量骤减,成贝价格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经济价值高,目前市场价格约12元/kg。苗种来源是现阶段制约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而研究厚壳贻贝苗种繁育技术是提升该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经之路。我国在浙江舟山等地开展厚壳贻贝的人工育苗试验已有20多年的时间,但一直以来无法解决浮游幼虫后期(壳顶幼虫)的异常沉底死亡以及匍匐幼虫变态为稚贝的成活率极低等问题,导致其规模化人工育苗困难。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对厚壳贻贝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要求、适宜饵料种类与投喂方法等开展了研究。鉴于当时野生资源十分富足,市场对厚壳贻贝的需求相对较少,并且我国贝类苗种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故在2000年前只是进行试验性的人工育苗,并未实现规模化苗种生产。至21世纪初,随着厚壳贻贝人工养殖苗种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苗种已无法满足供应。同时,伴随我国贝类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加大了对厚壳贻贝的研究力度,重点攻关厚壳贻贝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对其早期发育的幼体日常管理技术也不断明晰。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嵊泗、普陀、玉环、平阳等地均实施了厚壳贻贝的规模化育苗,但成功率并不高,2011年仅平阳南麂岛培育出平均规格为1.5 mm的苗种2.62亿颗。幼虫变态期成活率低下、室内附着基选择以及下海保苗等关键技术仍未完全掌握,致使厚壳贻贝增养殖和资源修复所需苗种依然严重缺乏。

  厚壳贻贝苗种对盐度的适宜范围为20‰~30‰,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3~27℃;对p H值适应范围为7.5~9.0,最适范围为7.8~8.5。一批苗种的培育从受精卵到稚贝出售历时80~100 d,苗种培育需经受精卵、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稚贝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生活习性,还存在“沉苗危险期”。因此,科学的生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厚壳贻贝自然生长在水质优良、潮流通畅、风浪较大的外海性或离岸岛屿,其幼虫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并且厚壳贻贝属于用足丝附着的附着性贝类,因而其人工育苗难度比一般的滩涂贝类难度要大得多。2015—2019年(每年11月至翌年5月),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开发的相关技术,开展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工作。厚壳贻贝养殖产地主要在舟山嵊泗岛,苗种价格受当地成品制约最大。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是对原有人工育苗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并使其人工育苗技术从试验阶段走向产业化成为现实,解决了厚壳贻贝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D形浮游幼苗的附着成活率低而不稳的技术难题,使厚壳贻贝全人工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扩散。从亲贝的饵料藻选择开始,改传统的小硅藻或小球藻为金藻和角毛藻。尽管培养难度增大,但金藻的营养更适合厚壳贻贝性腺发育成熟且同步性很好,从而实现了反季节育苗的目标,使得厚壳贻贝苗种培育从春季育苗扩大到冬、春两季育苗,不仅延长了育苗季节、提高了育苗产量,还使厚壳贻贝的苗种短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反季节育苗让厚壳贻贝的养殖时间由原来的3年养成期缩短至现在的2年养成,降低了养殖户在海上遭遇台风的风险,实现了增产增收。经过4年的努力,技术工艺、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现将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1.png

  1 、繁育地点选择

  厚壳贻贝苗种繁育项目实施地点位于福鼎市店下镇元当村,三面环山,靠海一面是福鼎最大的坛紫菜养殖基地(万亩坛紫菜养殖基地),与嵛山岛隔海相望。水陆交通便捷,水电供应设施完备,咸淡水充足。海水水温为12~31℃,p H值为8.1~8.3,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和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要求。通过建设沙井取水,可使冬季水温高出自然海水4℃、夏季水温低于自然海水4℃。此繁育地是本项目建设的理想选址。

  2、 育苗前准备

  2.1 、生产设施建设

  苗种生产在福鼎市西海岸养殖专业合作社元当苗种基地进行。建设20口室内水泥池作亲贝培育池、苗种生产池,规格为长6.0 m、宽5.0 m、深1.5 m;建设7口室内水泥池作藻类池,规格为长6.0 m、宽5.0 m、深1.5 m;室内水泥池车间搭建温棚保温;室外地膜池2口,面积100 m2、深1 m。另搭建占地200 m2的藻类二级培育温棚1座,配备50 L藻类培育桶300个;一级恒温藻类保种室1间,配备5 000 m L三角烧瓶60个;配套建设50 k W发电机组2台、11 k W罗茨鼓风机2台、7.5 k W罗茨鼓风机1台、11 k W离心泵2台。

  2.2、 准备工作

  亲贝催产前1个月做好藻类培养,提前5~7 d下藻类池进行藻类培养工作,包括沙滤池、蓄水池、亲贝培育池和苗种培育池消毒,安装增氧和增温系统,做好亲贝挑选和培育等[1,2]。亲贝催产前10~15 d(约11月底)进入苗场进行强化培育。

  3 、饵料培养

  3.1、 饵料种类及来源

  厚壳贻贝是贝类育苗附底时间最长的贝类之一。在环境因子保证下,饵料种类对育苗成功率尤为关键。厚壳贻贝苗种培育所需饵料为金藻、小硅藻、角毛藻、巴夫藻、扁藻,其中以金藻为主。藻种来源于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的保种实验室。藻种的选择要以生长良好、活力强、色泽鲜艳为标准,要求无沉淀及明显附壁现象,以镜检无杂藻、无原生动物污染的藻种为最佳。

  3.2、 饵料培养方法

  藻类培养方法主要有3种,即玻璃器皿培养、塑料白桶培养、水泥池培养。玻璃器皿培养法:培养用水经煮沸消毒,接种后封上瓶盖置于恒温培养室中,无充气,只需提供光照、定时摇瓶即可。该方法主要用于保种及藻种小规模扩繁。塑料白桶培养法:培养用水使用含氯消毒片进行处理,接种后用塑料薄膜封口,每桶内放置1个充气石,由搭建的温棚进行保温。水泥池培养法:漂白粉装于100目筛绢袋中进行冲洗,将冲洗出的漂白粉溶液均匀泼洒至池中,对培养用水进行处理,隔天利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残氯。3种方式配合使用,既可以保证藻种纯净,又可以避免水泥池培养不稳定时的藻类供应不足。

  4 、亲贝选择及培育

  4.1、 亲贝选择

  亲贝选用本地海区的野生厚壳贻贝,挑选性腺饱满、成熟度佳、个大、外壳无破损且壳长12~15 cm的健康个体作为亲贝。

  4.2、 亲贝培育

  将亲贝剪去足丝,除去壳表寄生物并冲刷干净,再分装于塑料筐内。为方便消毒、催产等操作,每筐分装亲贝7~10 kg。将亲贝入池进行强化培育:将其吊养于亲贝培育池中,水位80 cm左右,充气强度适当调小,以金藻、小硅藻、角毛藻3种藻类进行营养强化[3],水温控制在15~16℃之间,7 d左右即可进行催产。

  5、 催产

  将营养强化后的亲贝冲洗干净,带筐放进浓度为30 g/t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为避免亲贝开口被高锰酸钾溶液灼伤,应在消毒前与消毒过程中不断翻动筐中的亲贝,以确保其有效闭壳。浸浴消毒进行5~10 min后,将亲贝置于室外阴凉、通风处阴干,6~10 h后入池催产。将阴干后的亲贝移至苗种培育池,水温维持在17℃左右、水位在130 cm左右。将苗种池充气量调大,每池吊挂5~8筐亲贝,通常2~4 h可产卵。开始产卵后应及时挑除多余的雄性个体,将雌雄比例控制在10∶1左右、产卵量控制在8~10个/m L之间,完成后将亲贝移出。

  6 、苗种培育

  厚壳贻贝苗种对盐度的适宜范围为20‰~30‰,在育苗过程中盐度25‰~27‰育苗成活率最高;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3~27℃,最适为17~20℃。一批苗种的培育从受精卵到附底要30~35 d,到稚贝出售要80~100 d。苗种培育需经受精卵、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稚贝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生活习性,且还存在“沉苗危险期”。因此,科学的生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6.1、 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经多次细胞分裂、分化后,经由桑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最后发育为D型幼虫,一般从受精卵至D型幼虫需48 h左右。

  6.2、 D型幼虫培育

  D型幼虫期早期体长通常为90~110μm,为苗种的开口阶段。发育至该阶段即须开始投喂饵料:早期阶段饵料为金藻,以水泵抽提藻水经150目筛绢袋过滤后进行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发育至D型幼虫后次日进行收苗工作,通过底部排水,将苗种收集至300目筛绢网中,经10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放进入新池,此后视情况可3~5 d倒池1次。

  6.3、 壳顶幼虫期

  D型幼虫期经7 d左右发育为早期壳顶幼虫,体长为160~180μm。壳顶幼虫期的饵料投喂以金藻为主,配合小硅藻、角毛藻、巴夫藻、扁藻进行投喂。该阶段会出现沉苗现象,为避免沉苗堆积缺氧,每日要进行翻苗工作,利用翻苗器推动底部水流,使沉底苗种重新浮游至水层。倒池、换水工作同D型幼虫期。

  6.4、 眼点幼虫期

  壳顶幼虫经10~15 d的发育,开始出现眼点,体长为230~250μm。眼点幼虫发育至280~300μm开始长出足,之后开始匍匐附着生活。在眼点幼虫伸足之后,开始分布附苗器,使苗种自然附着其上。苗种附着后进行正常换水即可,无须冲刷池底及倒池。饵料投喂以金藻为主,配合小硅藻、角毛藻、巴夫藻、扁藻进行投喂[4]。

  6.5、 稚贝

  前期眼点幼虫经16~18 d的发育,开始变态为稚贝,体长为380~450μm。此阶段逐步变态为稚贝,壳顶绞合部位开始不对称变态,壳面拉长近似成贝,之后幼体分泌足丝进行附着。该时期进行正常的换水、投饵等工作,经40 d左右的培养,壳长达到1 500~2 000μm即可出苗销售。

  7 、苗种包装与运输

  将稚贝从附着器上冲洗下来,通过80目筛绢网收集并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分装于60目筛绢袋中,每袋装0.5~1.0 kg。另取一个保温箱,底部放置冰块,将袋装苗种置于保温箱中进行运输,冰块与苗种之间用透气板分隔开,常采用穿小孔的泡沫板,以免冻伤苗种。通常可保证10~15 h安全运输。

  参考文献

  [1]孙景伟, 代红梅,孙吉东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J]河北渔业, 2018(6):27-29.

  [2]李慷均,顾成柏壳贻贝的北方人工繁育技术[J]水户养殖, 2015,36(8):35-37.

  [3]毛江静,童巧琼,曹潇,等.厚壳贻贝人工促熟与自然成熟亲贝的肥满度与营养成分比较[J]生物学杂志, 2017,34(5):53-56.

  [4]柯爱英,黄振华,蔡景波,等厚壳贻贝人工苗种海上暂养试验[]科学养鱼, 2015(4):46.


作者单位: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原文出处:王朝新.厚壳贻贝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7):208-2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