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资源论文

常州地区水资源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5 共3706字
论文摘要

  0、 引 言

  近年来,常州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和生产用水量逐年递增,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由于该地区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污染防治,使地表水、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了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诸多问题。文章试图对常州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1、 概 况

  常州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中段,北依长江,东南濒邻太湖,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 5~10 m,圩区地面高程一般为 3~5 m。属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100.6 mm。地下含水层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优越。地表水资源丰富,京杭大运河自西北向东南经市区穿越而过,由多条河流沟通长江以滆湖、太湖等主要湖泊,构成纵横交错的地表水网。

  2、 水文地质条件

  常州地区地表为第四纪沉积覆盖,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大,一般为 100~200 m,由南向北渐厚,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论文摘要

  2.1 地表水资源

  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水资源丰富,区域性河流有 10 余条,小河、沟、塘、浜更是难以计数,河网密度约 5 km/km2。长江是区内最大的河流,是该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滆湖是该区内最大的湖泊,为Ⅱ级水体,武进区新城区自来水厂取用该水源。

  2.2 地下水资源

  常州地区地下水可以划分为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裂隙水 3 种类型。按照应用习惯分为潜水含水层(潜水)、第一承压含水层(Ⅰ含)、第二承压含水层(Ⅱ含)、第三承压含水层(Ⅲ含)、第四承压含水层(Ⅳ含)、青龙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灰岩含水层)和五通砂岩裂隙含水层(砂岩含水层):①潜水含水层(潜水)。岩性为现代长江冲积的砂、粘土、粉砂,水位埋深一般 5~10 m,涌水量 10~100 m3/d,水质类型 HCO3·Na,水质较差;第一承压含水层(Ⅰ含)。由粉砂、细砂、含粘土砂组成,含水层埋深在 40 m 以浅,该区东北部缺失,水位埋深一般 4~8 m,涌水量 8~12 m3/h,水质类型HCO3·Ca-HCO3·Na,水质为一般 ~良; 第二承压含水层(Ⅱ含)。由粉砂、细砂、含砾粗砂组成,含水层埋深 80~150 m,该区东 北、西南部缺失,水位埋深 10~90 m,涌水量 20~100 m3/h,水质类型为HCO3·Ca,水质为较好 ~优; 第三承压含水层(Ⅲ含)。由中砂、含砾粗砂组成,含水层埋深120~200 m,分布范围较Ⅱ含小,水位埋深一般5~30 m,涌水量 10~50 m3/h,水质类型一般为HCO3·Ca-HCO3·Na,水质优良; 基岩含水层。包括三叠系青龙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和五通组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等,区内埋藏较深,含水较丰富但不均匀,水质大都良好。

  3、 水资源环境地质现状

  3.1 地下水水位变化

  由于开采不平衡,各地水位差别很大,根据2010 年度常州地区监测资料分析:常州市东南一线地下水位埋深均已超过 65 m以上。自 2001 年江苏省水利厅的封井计划实施以来,常州已完成封井任务。根据常州市水利局近年的监测成果显示,常州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保持稳中抬升的趋势。

  3.2 地下水水质变化

  浅层地下水:由于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污染较重,据 2010 年水质监测结果:水质级别为良好、较差、极差的点次分别占 34.0%、52.8%、13.2%。水质良好级别的比例比 2009 年下降了15.0%。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部分浅层井还受到挥发酚污染。82.6% 的浅层井细菌指标超 Ⅲ 类水标准,多为 Ⅳ~Ⅴ类。

  总大肠菌群污染面较广。其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气废渣、各种垃圾等。

  深层地下水:由于含水层埋藏较深,地表污染物尚难以直接入渗,除个别井点因人为因素污染外,基本上尚未遭到污染,但大规模的开采,已使Ⅱ含水的水质发生了变化,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矿化度增高、硬度增大,游离CO2含量减少,化学类型发生变化,Ca2+、Cl-含量增加,pH 值也有所提高。其原因是:Ⅱ含水位大幅度下降,其顶底板粘性土中的结合水释水渗流,进入含水层后与Ⅱ含水发生混合所致。水质化验分析表明含水层水头下降越大,粘性土释水越多,水质恶化越明显。尽管Ⅱ含水目前尚符合饮用水标准,但水质恶化趋势较为严重,长期下去将影响Ⅱ含水的利用。

  3.3 地面沉降变化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多。20 世纪 70—90 年代,由于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产生区域性降落漏斗,从而引发地面沉降灾害。根据近年地面沉降监测成果显示,常州城区主采层Ⅱ含水位埋深较大,从戚墅堰水厂附近的核心出发至横林一带呈漏斗状。2001 年江苏省水利厅的封井计划实施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

  3.4 地表水水质变化

  常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均呈恶化趋势。

  京杭运河为区内主干河流,近年来水质受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均有检出,为中等~重污染。滆湖酚类污染较重,Hg 及“三氮”检出含量也较高,部分乡镇供水中有异味。长江水体中“三氮”含量较高,Fe3+、F-含量亦超标,5 种毒物在沿江主要排污口附近均有检出。由于沿途工厂排污量的增多,向下游水质有变差的趋势。常州段自来水水质指标大多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级水体标准,但水质指标不稳定,江阴段已为Ⅲ级水体。

  4、 水资源的保护对策

  4.1 污水净化排放

  实现雨污水分流。建设与污水排放规模相应的污水净化厂,使污水达标排放,使地表水的水质达到二类水的标准或更好。这样比较清洁的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也会使地下水的水质变好。

  4.2 垃圾安全处理

  建设垃圾安全填埋场, 使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能得到安全填埋处置。禁止垃圾与废物乱堆乱放,防止被雨水淋滤后补给地下水。有计划地推进垃圾发电厂的建设,最终实现垃圾全部焚烧。

  4.3 发展生态农业

  要限制农业污水灌溉,并控制化肥与农药的施用量,防止农业污染源的侵害。

  4.4 控制开采量

  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要在保护城市安全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合理地进行开采利用地下水。避免因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质污染等问题。

  4.5 水质监测工作

  加强水质动态监测工作,按不同水文环境和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布设水质动态监测点,为有针对性地对水质状况进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

  4.6 积极预防与科学治理相结合

  环保意识落后、治理能力不足是目前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防治水污染,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有效地控制和消除污染源,预防污染的加剧,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禁止采用渗井、渗坑排放生产及生活废水,禁止开挖污水明沟,将排污明渠改成暗管,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生活垃圾,对部分损坏的排污管网应及时维修,及时回收村屯内散失的人畜粪便,对牲畜圈、厕所等都应设置防渗层。

  5、 水资源的利用对策

  5.1 实行分质供水

  所谓分质供水是指根据用户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分别供给,双管同时使用,管路分开,分别计量和计价的一种供水方式。一般而言城市供水中仅1%~2% 供饮用,因此,将全部生活用水都按饮用水标准处理既不经济,也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

  首先,分质供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用途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可适当循环再利用以及利用中水,这样既能节水又能有效地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其次,分质供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居民的用水费用,并实现节约。第三,分质供水是国际先进潮流。尽管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实现分质供水,但在一些发达国家,水是分三个等级来供应的。一是工业用水,标准较低;二是生活用水,标准较高;三是饮用水,各种卫生指标严格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分质供水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第四,常州市具有实行分质供水的条件。一是常州市南部的青龙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北部的第三承压含水层埋藏较深、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实行分质供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常州市多年来实施的居民小区建设成果斐然,已基本形成居民相对集中居住,为实行分质供水创造了较好的管网建设的便利条件。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管网分质供水的情况下,以深层地下水为源水的桶装饮用水也是一种较好的分质供水方式。地方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在常州的南、北两个优质深层地下水赋存区内设厂取水生产;支持和鼓励现已在这两个区域内取水生产桶装饮用水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作为管网分质供水实施前的替代饮用水。

  5.2 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

  近年来,我国各种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发生频率增高的趋势。这些水污染事件给人们的日常饮水带来了生命危机。2007 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就发生在常州的家门口。常州居民的饮用水基本都来自长江,而在常州取水口的上游,长江两岸分布着大量的化工企业,如果长江上游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常州饮用水源地将面临严重危机。常州地区在湖塘以南的滆湖东岸和龙虎塘以北的百丈、安家 2 个区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质良好,应该在这两个区域建立应急备用水源地。在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的时候,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地,保证居民饮用水供应。

  5.3 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证。应该在供水、排水、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在水资源管理模式上应实施水务一体化,将水资源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有机结合起来,对水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调度。

  参考文献:
  [1]常州市水文局. 常州市深层地下水监测年报[R]. 常州:常州市水文局,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