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浅绛彩瓷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3 共4230字
论文标题

  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本文提出“浅绛彩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这一命题,并谈点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浅绛彩瓷的艺术审美,更加深入地挖掘浅绛彩瓷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书、画、印、瓷融为一个美的生命体的浅绛彩瓷,它的审美体验,与传统的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但是,作为一种在中国陶瓷史和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种,它的审美过程,绝非是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的简单叠加,而是拥有一套独立于其他艺术品类之外的、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

  让我们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脉络和体系,开始浅绛彩瓷艺术的审美之旅。

  一、天地有大美——朴素之美

  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地合一”的道家,将天然的本色美和自然的本性美视为大美。《庄子·天道》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命题。

  《庄子·知北游》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之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性的真诚、淳朴之美,成为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美——人性美和道德美。浅绛彩瓷突出的审美特征正是这种“朴素之美”。

  同光之际,景德镇传统工艺的瓷器生产已似落日余晖,加之期间昌江两岸水患频频,在相当多的时间里,可供画师们填彩作画的白瓷,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尽如人意。那些被同期官窑粉彩、五彩等彩瓷画师弃用的“等外品”白瓷,却成了文人画师们挥毫点墨、抒发情怀的美妙瓷笺。强烈的艺术创作欲望,让文人画师们在略显粗糙的白釉上灵感迸发,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品种——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表面普遍存在的橘皮釉特征,从陶瓷审美角度,无疑应是白瓷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在那个特定时期,竟被文人画师们集体忽略并欣然接受。更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是,普通窑工眼中的残次白瓷,竟然也被大量用作浅绛彩创作,甚至被大批大师级人物频频使用。

  今天,我们在存世的浅绛彩瓷精品中不难看到,无论是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一代大师的倾心之作,还是当时文人官员间的酬赠之品,瓷器胎釉上常常有诸多瑕疵,这些瑕疵用传统陶瓷审美标准衡量,简直是致命的,但在浅绛彩瓷审美中却有另一番境界。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后,瓷器表面的橘皮釉,不仅生发出了质朴、粗犷的审美表现,而且其特殊的光影折射效果,给作品整体带来了鲜活灵动的质感,使之愈加充满生命的张力。而那些各种各样的“窑病”,出现在浅绛瓷画的画面里,不仅没有有碍观瞻,反而凸显了器物整体朴素的本色之美,也增添了作品的独特韵致。

  我们常常看到,在窑灰点点或是窑裂、窑疤(斑)显现的瓷器上,许许多多的浅绛大师留下了各自的经典之作。首先,繁星缀空般布满窑灰的浅绛精品比比皆是,如浅绛收藏界众所周知的王少维的几件浅绛山水人物瓷板、且安室的通景《寒梅图》琮式瓶(图1)、贾月舫的《晴日溪山图》帽筒(图2)等等;此外,在存有窑裂的帽筒上,程门也有《千里高飞图》(图3)浅绛作品存世,金品卿的《梅花绶带鸟》帽筒(图4)同样有明显窑裂。大师们对窑疤(斑)的处理更是别出心裁,他们借鉴玉雕工艺中的俏色技法,将白瓷上的斑斑疤痕,点化成了作品中或惟妙惟肖、或率真写意的坡石树洞和花叶草丛。这方面程门的几件力作堪称典范,程南山的《山中高士图》琮式瓶(图5)、任焕章的《羲之爱鹅图》(图6)瓷板,也是此类成功之作。

  浅绛彩瓷朴素之美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器物造型的质朴、简约和不尚修饰。这一特征在各类浅绛彩瓷花器的造型选择上表现尤为充分。河北沧州博物馆浅绛彩瓷展馆中,王岐山的《归去来兮图》浅绛棒槌大瓶把这种浑朴、古拙的朴素之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器型就是浅绛彩壁瓶(图7),它的简约、大气的朴素之美,与其他彩种的瓷质壁瓶器型相比,特征尤其突出。

  在每一件浅绛彩瓷画艺术作品身上,无不闪烁着淳朴的本色之美和俭朴的人性之美。说到底,还得由衷地感谢同光年间那些一心在瓷上寄托文人情怀的大师们,他们做出了有别于陶瓷史上历代瓷画艺人的审美选择,他们拒绝奢华、摒弃完美,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朴素之美的推崇,作为一条普遍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原则,开创了一个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浅绛时代”。

  二、境界有至美——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随着儒学思想主流意识的形成,而成为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记·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从儒家哲学延伸到儒家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和之美”是处于壮美和柔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它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以及各种形式美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的特性。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思想中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至高境界。

  浅绛彩瓷又一显著的美学特征,就是这种植根于国人文化和审美基因里的“中和之美”。这种美一是表现在作品器型上的气度肃穆,讲求中正、平衡、节制和协调,不因局部过分夸张而显出突兀之感,让欣赏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达到平和、宁静的审美享受。我们在浅绛彩瓷各个品类的器型上,都会直观地领略到这种协调、平和与宁静,领略到浅绛彩瓷与其他陶瓷品种在器型选择标准上的微妙区别。二是表现在作品的釉色、质地、造型与诗、书、画、印诸多审美元素间的相辅相成、协调舒畅和浑然一体。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强调一切对应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和谐,在浅绛彩瓷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高度的和谐,各种审美元素间的对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又无不及,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达到了美的“至境”。三是表现在瓷画作品色彩风格上的含蓄、典雅和静穆。在浅绛彩瓷画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线条的协调连断、画面的适度留白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既不过分浓烈而显得俗艳夺目,又不一味追求清淡而缺乏层次和深度的“中和之境”,呈现了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平淡冲和、温润秀雅的艺术之美。顾海林作品(图8)的浓淡相宜、任焕章作品(图6、图11)的虚实相间,都是这种“中和之美”的典范,而程友石(图9)的蕴藉雅正、徐景照(图10)的朴茂厚重,同样个性鲜明地诠释了中和之美的深邃和广博。四是表现在瓷画作品题材选择上,强调儒家教化观念,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儒学精髓,追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境界,尊崇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选择瓷画题材永恒的主题。山水意境和人物形象,强调儒家的浩然正气和人格之美,摒弃过度颓废、阴暗和扭曲的题材和格调。一幅幅充满儒家中和之美且个性鲜明的人物、山水和花鸟作品,在一大批浅绛彩瓷画大师的笔下诞生,并将里程碑式地呈现在中国艺术史长廊之中。

  三、人文有绝美——风雅之美

  随着浅绛审美之旅的深入,让我们来领略一番浅绛彩瓷空前绝后的人文美——风雅之美。

  用中国古老传统的观点来看,浅绛彩瓷既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美融合,又是诗、书、画、印、瓷多种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艺术生命体。端庄、高雅的书卷之气成为这个艺术生命体重要的审美特征。

  在一件件浅绛彩瓷画作品身上,我们读出了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读出了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古老文字,读出了《诗经》里的风雅诗句,读出了宋元文人书画的美妙意境……我们领略浅绛彩瓷的风雅,人也风雅了一回。任何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欣赏者,都无法不被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所陶醉。

  浅绛彩瓷从它诞生开始,就作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酬赠这一风雅之举的精选之物,也可以说是文人风雅的产物。这种风雅之物,集中国古代文化精粹于一身,迎合了清末最后一批封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同光之际,相互酬赠浅绛彩瓷成为一时风尚,不仅文人和官员之间礼尚往来、相互赠送此物,就连以此为业的瓷画作者本人,也常常和各地的文人绅士甚至军政要员“风雅”一番。光绪十三年端午之日,任焕章与时任湖南镇竿总兵周瑞龙(号道南)的风雅之举,诞生了一件经典的浅绛彩山水瓷画名作《平湖秋色图》(图11)。这类风雅之作在存世的浅绛彩瓷画作品中不胜枚举,不仅成为浅绛审美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更为晚清历史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还在于它本身的书卷之气最容易得到风流儒雅之士的倾心,常常为诗会、雅集等各种风雅活动所青睐。试想,隆冬之际,三五文友书房相聚,窗外大雪纷飞,案头一件浅绛山水瓷画插屏,花几上摆放着插一枝盛开的蜡梅的浅绛人物琮式瓶,茶桌上一把浅绛花鸟瓷壶茶香四溢……在这种环境里,在这些器物间,“风雅”二字的含义便不用赘言了。

  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成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风雅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商周礼器衍变而来的浅绛陈设器,还是宋元书画味道十足的浅绛文房用器,或是传承着中国古老花文化和茶文化的浅绛花器和茶具,都无不见证过一段段随时光逝去的风雅往事。时光荏苒,伴随着同光之际那种文化生态的全面崩溃,文化意义上浅绛彩瓷艺术已成绝唱,流传至今的器物本身已然成了一种凝固的风雅了。谈到浅绛风雅之美,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浅绛酒具,在存世的浅绛彩瓷酒具中,酒壶的数量和种类不是很多,也缺少亮眼的精品力作。但体型娇小的酒温(三件套的温酒器)(图12)却表现出小器型、大气象,高贵风雅,文气袭人。在这类可人的浅绛器物之上可以真切地感触到,历史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传承到同光之际,竟会依然保持着如此风雅的儒家礼仪。
  
  【图1~12略】

  说到儒家礼仪,更是浅绛彩瓷风雅之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的礼乐教化不仅仅作为浅绛彩瓷风雅的题材,更能显现出浅绛彩瓷艺术创作的精神。这种风雅精神表现为浅绛彩瓷创作的高尚和严肃,表现为作者和作品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引导和教化欣赏者和后来人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节操。这也是浅绛彩瓷独特的人文之美的重要表现所在。

  浅绛彩瓷的朴素之美、中和之美和风雅之美,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和人文之美,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浅绛之美。它的独特之美在被长期湮没之后的今天,在呼唤国学全面复兴的大背景下,被关注、被研究、被挖掘、被欣赏,应该说是浅绛彩瓷之幸,更是中国文化之幸。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