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脉络、技术特点及制约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2 共3715字
论文摘要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1].它历史悠久,在骨伤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

  1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整复固定技术、骨伤科的器具与材料、功能锻炼技术及用药技术.晋代以前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的萌芽时期.晋唐时期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形成时期,此时期它表现出从单一到多样的经验累积过程.如晋代葛洪创造的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法和颞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唐代蔺道人提出的"动静结合"固定原则,并撰写了第一部骨伤科专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但该书只记载了零散的骨伤技术经验,而对其技术原理,并未进行阐述,只停留在表面经验性的记载.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此时期各流派的骨伤科技术经验记载非常丰富.出现了《普济方》、《医宗金鉴》、《中国接骨图说》等书籍,记载了各部位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特别是清代吴谦归纳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八法,创立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比较全面地对历代中医骨伤技术进行了总结.然而,其发展至此,却仍然没有升华出自己的理论,没有出现一部关于其技术原理阐述的着作,对技术原理阐述仍然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经验状态,没有形成一套在理论指导下的诊疗体系,始终处于经验累积状态,并没有实质性的飞跃.

  综上所述,中医骨伤科技术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其诊疗技术不断丰富,然而它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没有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始终处于经验性发展态势,没有走上科学的发展轨迹.不比较,看不到差别;不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剖析,就找不到事物发生、演变的根源.因此,要想掌握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规律,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从自身特点和深层次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

  2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

  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丰富,却受自身的发展特点制约,走上了特殊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2.1中医骨伤科技术的纯经验性特点

  中医骨伤科技术在诊断上强调经验,以手摸心会为主,望、闻法为辅;在治疗上以临床实用为主.例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凡认损处,只须揣摸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其中"认损处"是局部检查,"摸骨"是诊断骨折脱位的基本方法.在诊断的同时,还要进行测量和观察,即将伤肢和健肢进行对比,注意局部有无畸形,用手触摸骨折部位的情况,看清移位方向等.该书又载:

  "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要骨头归旧,要撙捺皮相就入骨."其中"相度骨缝"、"捻捺"、"忖度便见大概",即手摸心会的诊断方法,这些都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纯经验性特点的重要体现.该书中把这些检查和诊断方法列在施行手法整复之前,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施行手法复位前必须明确诊断,要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如强调要"忖度",即通过检查要思考清楚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等.虽然历代都没有弄清"相度"、"忖度"、"揣模"的具体内容及原理,但该书记载的这些经验至今还在指导临床实践.《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里虽然反复强调手法符合体相、部位等,但是没有对体相、部位的具体问题给出任何描述.论述强调了整复前用手法检查和诊断的重要性,而手法的好坏关键是有无经验,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断整复才能准确.《江氏伤科方书·受伤治法》有:"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医生以手轻轻摸肿处,若有声音,其骨已破."强调对骨折的诊断是以"摸法"为主,并结合受伤原因、外力情况、局部肿痛畸形,即骨的"碎、断、歪、整、软、硬"以及闻骨的响声.这种检查骨折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经验性特点.

  2.2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实用性特点

  中医骨伤科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用,所以并不重视非直接应用的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理论逻辑系统的建造.重视临床医学的发明,忽视基础医学的发现,是其实用性特点的真实写照.如《证治准绳》载:"夫伤损必须求其源,看其病之轻重,审其损之深浅……然医者意也,不知意者,非良医也."这里讲到了必求其源,必要审视伤损的深浅.可是损伤之源是什么,损伤深浅以什么为根据和标志,却没有论述,只能靠经验摸索.《沈元善先生伤科》有:"接骨上骱,必要名师临证传授手法,不能笔记意传."这是强调名师实际操作训练的重要性,而不可只读书本,因为文字并未对技术的关键内容描写清楚.

  《伤科补要》载:"医者,心明手巧,知其病情,善用手法,治之多效.若草率不较,误人非浅.虽笔之于书、乃活法多端,难以尽述,须得口传心授,临证多而活法变、庶无误耳."可知,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关键是心明、手巧、经验、体悟,而不讲结构研究和逻辑论证.这些思想使得它的诊断强调"相度"和"忖度",整复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不追求逻辑原理的论证.正是这样的实用性特点,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准确系统的理论指导,这也是中国古代重实用思想的必然结果.

  3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内容[2].中医骨伤科技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发展的,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传统文化因素引导并规定了骨伤科技术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3.1中国传统文化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直观体验思维模式的主体被看作是思维器官的"心",即 "心之官则思",是指通过悟性去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3].直觉、顿悟等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思维对事物的突然领悟和整体把握,是中国及东方民族所特有的超理性的体验式思维模式,也是古代直观体验思维模式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贯穿着直观体验思维模式.《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孟子》曰:"尽心知性知天".佛教禅宗提出的直觉及顿悟法,更是将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中医骨伤科技术以多年直观体验为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以调和阴阳,顺应自然为基本的治疗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典型的悟性思维模式,而且越体验越深刻,越应用越广泛.这种思维模式在追溯病因时,是要靠悟性来把握的.在诊断上强调经验功夫,以手摸心会为主.例如,在诊断骨折时,从业医生用厚纸卷上折断的木棍,练习将其熟练准确地对接.其目的是强调反复体悟,训练医生临证时的手感.所以施行手法者,能否准确使用,往往要靠反复的经验训练.多知其然而不明所以然,对技术规范缺乏理性把握.医术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悟性的深浅,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绝大多数是"悟"出来的.因此,学习骨伤科技术,如果只停留在书本知识阶段,不下功夫深入体验,缺少"悟性"修炼,则很难掌握其真谛.正是这种直观体验思维模式限制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从业医生仅重视了悟、手感的研究,而忽视了基础医学的探索,使中医骨伤科技术走上了纯经验性道路.

  3.2中国传统文化只重求实不重求知的思想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

  实用性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的特点.那么,在思想文化层面是如何形成这样的实用性传统呢?古代中国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其他民族相比,是相当优越的.在古代,依靠农业生产是最可靠的谋生手段.春种秋收的有规律的生产和生活,无须航海贸易和战争掠夺的冒险,也无须渔猎游牧的奔波.古代的农业,几乎全是靠天吃饭,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几乎束手无策.古代中国人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被这种实在的自然环境所左右.此外,中国古代的农业,是分散的家庭小生产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种经济无需复杂的市场调节,没有复杂的经济结构关系.在这样一个经济单位中,人们无须考虑家庭以外的事物,人们所关心的只是想方设法去增加切实的农业收获.这种经济状况使中国哲学获得了特有的实践上的极端务实取向.这表现为对于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事情,古代的中国人是没有兴趣考虑的.

  所以那些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就很少有人关心,甚至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这样的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天生缺乏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以一切唯实用作标准.中医骨伤科技术之所以缺少解剖学的支撑,就是因为解剖学在当时尚未看出明确的实用价值.研究解剖学不如在临床上直接训练整复固定的经验功夫来得快.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笼罩之下,骨伤科也不可能有机会寻求自己特有的理论基础.况且从事解剖学研究尚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宽容,这在中国古代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只重求实不重求知的思想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导致了从业医生仅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发现,使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纵观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历程,大多骨伤科技术属于实践需要催逼之下自发的经验所得.在表层经验水平上,虽然这类经验性成就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但这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迁移,并不是更高层次的跃进.而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构架,同时以其封闭、保守的负面作用阻碍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如何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真正应用在中医骨伤科技术之上?可能只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定势和消极影响,中医骨伤科技术才能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 常存库.中医学的文化哲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57.

  [3] 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