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中美两国民生水平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4 共2505字
论文摘要

  引言

  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NationalAccounts)的建立,为国民经济数量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还是数量上的增长,研究增长质量还不够充分。谈到经济增长质量,我们自然想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问题。对经济增长目的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增长方式,也就产生相应的增长效果。如果仅仅把GDP 增长作为目的,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最终经济增长本身不可持续。因此,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持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

  文献综述近期的国内外文献中,对于民生水平的研究大体于民生水平的评价标准。世界各国都重视民生水平的评价,也产生了许多评价方法。恩格尔系数法是目前衡量民生水平最主要的方法,即居民用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但是,民生水平还包括很多方面,仅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标准不客观。本文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下,对收入和消费的时间序数据予以分析,将主要探讨与消费指标相关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社会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家庭形成、家庭、学习及教育事业,有收益的活动及无收益的活动,收入、消费、积蓄的分配,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健康、保障事业及营养、住宅及居住环境,公共秩序及安全,时间的使用,业余时间及文化活动和社会阶层及流动情况(周长城,2001)。

  美国是最早从事民生水平研究的国家,并影响着主要发达国家的民生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美国人口统计指数构成中有“消费信心指数”和“消费期望指数”。

  Jorgenson 和 Landefeld(2006,2009)在对美国现有核算账户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把不变价支出与不变价收入的比率称之为民生水平(Level of Living)。

  张春汉(1998)在《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和测度初探》一文中给出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包括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效果和生活感受四个方面的测度。国家统计局在反映人民生活状况时,从就业、收入与支出、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五个方面进行统计。1992年,国家统计局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该标准由国务院组织征求了 12 个有关部委的意见。该标准的指标类型有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李培林、朱庆芳等,2003)。

  纵观有关民生水平的研究,民生水平的定义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民生水平。第二,从反映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幸福感等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民生水平。持此种观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该观点研究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很难量化,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研究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民生水平,包括居民通过工作收入、投资收入、消费技巧等自身努力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或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Jorgenson 民生水平模型Weitzman(2003)对净收入 / 净产出和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福利之间的严格关系进行了界定。Jorgenson 和Landefeld 在此基础上演变为民生水平(Level of Living),即不变价支出与不变价收入的比率,一个产生于当期和未来消费的福利数量指数,其与劳动和资本服务的供应形式相对应。该民生水平的增加意味着,在给定的劳动和财产收入下,经济增长可以为眼前和未来消费提供更多的消费条件。

  经济增长为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创造机会。这些机会体现在资本和劳动服务供应的扩张和民生水平的变动:Z(C,S)=Bj*W(L,N) (1)其中,不变价国内净支出Z 包括扣除折旧后的消费支出C和储蓄S。这些支出是由不变价的收入W创造的,W 包括扣除折旧后的劳动收入L和财产收入N 。

  Jorgenson(2006)给出模型的时候,并没有证明,严重影响了模型的应用。在此进行证明。

  消费者选择其消费方式通过最大化现在和将来消费的效用的现值。θ反映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论文摘要

  其中:V表示福利,NI是净收入,C是净消费,U是消费者效用,r*是真实储蓄率。

  由此推导模型:根据式(2)对V 微分,且联合式(3)得到:

论文摘要

  在数据计算NE 和NI 的变化率时,采用超越对数形式计算对应指数时,就是Jorgenson 的生活水平模型。中美两国民生水平分析(一)总体数据。

  根据 Jorgenson 和 Landefeld(2006)美国经济核算新架构项目的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按照上节模型,分别计算出美国和中国 1980-2006 年民生水平变化速度的数据,如表1 所示。然后进行分析。

  (二)对比分析

  本文结合前节的计算结果,对中美两国1980-2006 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图1 所示。

论文摘要

  由图1 可见,分别由中美两国经济增长引致的民生水平的变化相对剧烈,说明这与政策的制定和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本文对中美两国经济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对比(见表2)。

  由图2可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民生水平提高的速度一直是正的变化。而美国只有在1990-1999 年间是正的提高且高于中国。在进入21 世纪后,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所以民生水平的提高速度相比于 20 世纪在减缓,而美国同期是以-0.4%在大幅衰减。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发展的,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政策建议

  政府要创造条件并且正确引导,让更多的居民有更多机会拥有投资收入。只有做到这一点,既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又能增加居民的持续收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会提高消费在 GDP 中的占比。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主要靠劳动报酬的提高,因此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来完善分配体制,发挥工会调节劳资关系职能,建立工资随物价指数变动的正常调节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在国内的总体消费尽快提高的同时,居民消费更是需要优先提高,逐步降低政府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就是促进居民将储蓄向消费发展、剩余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同样也要缩减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居民在拥有更高的收入保障的基础上拉动消费等各项支出。与此同时,通过调整投资的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且对经济增长质量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业或产业的重点发展。

  参考文献:
  1 . 周长城 . 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 张春汉. 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和测度初探. 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4).
  3 . 李培林,朱庆芳等 . 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