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共享经济的四条伦理准则总结

来源:萍乡学院学报 作者:罗小燕
发布于:2021-03-25 共12835字

  摘要:近年来,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也产生了诸多新的伦理问题。在共享经济条件下,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调整,需要正确的伦理准则加以引导。从经济伦理的起源来看,经济伦理既内生于并服务于经济活动,又有超出于经济活动的外生性。结合共享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当前的时代特点,可以将共享经济的伦理准则归结为四个方面: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要遵循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遵循平等互利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遵循集体主义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要遵循节约环保的伦理准则。

  关键词:共享经济; 伦理内生性; 伦理外生性; 伦理准则;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has brought about not on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ut also many new problems of eth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the relation of people themselves,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society, people and things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various interest relationship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adjustments, which require correct ethical codes to gu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igin of economic ethics, it is not only endogenous and serves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lso has exogeneity beyond economic activities. Combining the 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era, the ethical code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our aspect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people themselve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people, collectivism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people and societ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Keyword:sharing economy; endogeneity of ethics; exogeneity of ethics; ethical code;

共享经济

  引言

  过去十多年间,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实现闲置和低效利用资源有偿共享的共享经济模式快速发展。共享经济以更低廉的成本、更便捷的服务、更多样化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在促进创新创业、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灵活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共享经济条件下,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体系,以指导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但是,由于共享经济形成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于共享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体系,为共享经济伦理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忧。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Oliver David和Statler Matt认为共享经济引发了许多与宏观经济、企业和个人相关的伦理问题[1];崔聪、胡雁楠分析了共享经济参与者漠视公共利益、公共责任利益淡化、公共规范意识缺失等问题[2];张锁超分析了网约车监管引起的公平问题、风险资本的过度竞争问题以及网约车对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冲击[3];曹志涛分析了共享经济下的组织,认为共享经济模式下组织边界、组织关系、组织契约分别呈现出模糊化、多元化、松散化的特点[4];Gonzalez-Padron和Tracy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信用理论、制度理论探讨了共享经济营销渠道的合法性问题[5];高明、文成伟认为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解蔽"消费的同时也可能会形成对消费的"遮蔽"[6];李飞翔、谭舒对共享经济下的隐私伦理表达了深切的忧虑,认为共享经济极大提升了公民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提升[7];Edelman等认为,信息透明化便利了共享主体歧视行为的发生,不利于共享经济发展[8].针对共享经济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马忠新指出,制度文化因素既是催生共享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以相应的伦理道德和制度文化为支撑,共享经济才能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9].

  实践性是经济伦理学最显明的特征。现有研究虽然对共享经济的伦理意蕴和伦理影响有一定探讨,但结合共享经济实践来探讨共享经济的伦理实然、伦理应然,进而提出相应伦理准则、伦理规范以及伦理对策等的研究还付之阙如。在共享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共享经济持"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探讨共享经济活动的伦理准则,无疑是经济伦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伦理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把握经济伦理的本质,是探究经济活动和经济伦理二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根据学者提出的"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认识事物"[10]的研究思路,研究经济伦理的起源,有助于更好揭示经济伦理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经济活动与经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经济伦理的起源来看,经济伦理既内生于并服务于经济活动,又有超出于经济活动的外生性。

  (一)经济伦理的内生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作为人的意识,作为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部分,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此,人类全部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从根本上说是内生于人的经济活动实践的。经济伦理的内生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不同结合方式,进而对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不同要求,这些要求构成了经济伦理规范的基础。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在蛮荒的自然中显得渺小和脆弱,凭单打独斗难以应对自然提出的种种挑战,难以获取基本的生存资料。这时候,人们共同劳动,劳动产品由集体统一分配和共同消费,建立在合作和协同基础上的集体主义原则成了最重要的经济伦理原则。当生产力水平得以一定发展以后,生产活动中个人摆脱了对集体的绝对依赖之后,经济活动的开展又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的占有、使用、交换、分配、消费形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个人主义逐渐取代集体主义成了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当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人的主体性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生产中的利益关系则不仅表现为同一时代不同群体索求自然资源中的矛盾,而且发展成为代际的利益关系,虽然个人主义原则仍然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在发挥作用,但对下一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保护又对人们的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提出新的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

  2. 维护人们共同经济利益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意识"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1]".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原始社会,个人依赖于集体而生存和发展,并不存在超出于集体利益之外的个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人们的经济利益目标相对来说比较一致。在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出现之后,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日益常态化、复杂化,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维护人们的共同经济利益,就必然要求确立特定的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这意味着,在人与伦理的关系中,主体是人而不是伦理,不是伦理决定人,而是人决定伦理;不是先有伦理规范,再要求人们去遵循伦理规范,而是先有了人们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决定了要建立起什么样的伦理规范体系。正如施泰因福特(Ulrich Steinvorth)所说:"一种行为或机构是好的或合法的,可允许或被认可的,是因为人们认定它们是好的或合法的,因为人们允许或认可它们。"[12]可见,在任何经济形态下,无论是经济伦理的总原则还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伦理原则,无不体现了对人们共同利益的维护。

  (二)经济伦理的外生性

  经济伦理作为人的意识、观念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经济实践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但是,由于人的意识的滞后性、片面性,人的伦理观念形成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经济活动实践的持续发展性,从短期来看,人们的经济生活实践并不会自然导致与之相适应的并能为之服务的经济伦理,经济生活和经济伦理在很多时候并非平行发展、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由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的不可分割性,经济伦理和人们在其他生活领域中的伦理也绝无清晰的界限。经济伦理的外生性,是指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或者说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实际遵循的伦理规范,并不全然来自于经济活动的要求,还会受到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经济自由"伦理准则为例。经济自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伦理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备受推崇。但是,从各国的经济实践来看,绝对的经济自由过去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可能会真正出现。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频频出手干预经济政策进而介入人们经济生活的过程。人们的政治伦理决定了人们对于自由的理解,进而决定了"自由"一词在人类全部活动中的理解。霍布豪斯在论述英国自由主义发展时写道:"早在1802年,英国就开始制订一系列法律,从这一系列法律中产生一部年复一年注视工人生活以及工人同雇主关系的工业法典,并订出更多细则。这个运动的初期阶段被许多自由主义者以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看待。目的当然是保护弱的一方,但是方法却是干涉契约自由。……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坚决的自由主义者也不仅终于接受,而且还积极促进扩大政府对工业领域的控制以及在教育方面,甚至抚养儿童方面、工人住宅方面、老残病弱照顾方面、提供正常就业手段等方面实行集体责任。"[13]可见,由于经济、政治、道德的相互依赖性,经济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都与政治法律问题密切相关,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伦理必然会打上政治伦理的烙印。在我国,政治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田秀云(1998)就曾对二者的交叉性和交互作用进行了论证。一方面,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运转、完善过程中,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市场失灵、政府及其决策者的行为有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意蕴,政治伦理常常深嵌于经济之中;另一方面,"包括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爱国主义的政治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道德精神、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稳定的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内容"[14]在内的政治伦理对于保障经济有序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共享经济的伦理准则

  从经济伦理的内生性来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何种伦理准则,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共享经济脱胎于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起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等诸多关系的变化,必将在市场经济伦理规范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共享经济的经济伦理。从经济伦理的外生性来看,共享经济活动中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还受到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社会生活伦理等其他领域伦理观念、伦理准则、伦理规范的深刻影响。结合共享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当前的时代特点,本文将共享经济的伦理准则归结为四个方面: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要遵循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遵循平等互利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遵循集体主义的伦理准则;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要遵循节约环保的伦理准则。

  (一)自由全面发展准则

  自由全面发展准则是共享经济条件下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伦理准则。其要旨在于:人们在创造财富、追求"物欲"满足的同时,要摆脱物的奴役,更多地关注自身精神需要,实现精神解放,还原人作为人的崇高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拜金主义发展成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伦理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这种伦理观念为人们努力工作、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激励,进而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拜金主义引发对财富的追逐,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自我认同信念进一步强化占有权观念[15],对物质财富的过分关注,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享经济条件下,物对人的奴役将极大弱化,拜金主义对人的毒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共享经济下的信息化生产力使得现有财富的使用价值得以快速放大和充分利用,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适度脱钩使得资源的非排他性重复利用成为现实,人们不需要占有资源,也能以较小的经济代价利用他人拥有的资源来满足需要。受此影响,人们的财富观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对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用权取得了对所有权的优先地位,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关注是否拥有某些商品,通过占有财富多寡来对人进行评价的心理基础将被逐步抽离。

  其次,在共享经济条件下,滴滴、优步、爱彼迎、途家等生活服务类共享平台,闲鱼、转转、只二等二手物品再流通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效率,极大地节约了处置二手物品、洗衣、做饭、出行、信息获取等活动的时间成本,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琐事羁绊,为人们追求娱乐休闲、学习充电、事业发展、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时间和精力保障。

  再次,研发设备(如米格实验室)、生产设备(如阿里巴巴淘工厂、沈阳机床I5)、办公场所(如Wework,腾讯众创空间)、物流能力(如运满满、货车帮)等各类生产性资源共享平台以及猪八戒网、得到、在行等知识付费共享平台的兴起,可以有效地解决普通大众创新创业中可能遭遇的各种硬件、软件瓶颈约束,为人们发挥特长、发展兴趣、创新创业扫除了各种障碍,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平等互利准则

  平等互利准则是共享经济活动中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准则。平等互利准则是指人们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互利合作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1. 共享经济下的平等准则

  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国家,无不推崇平等价值观,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平等从未实现过,经济不平等才是虽令人遗憾却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对于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尤其是经济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皮凯蒂认为,"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核心定律,而不同群体在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是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则将经济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归之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16].在共享经济条件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共享平台重新定义了消费品和资本的边界,重新定义了生产组织形式,重新定义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线,重新定义了雇佣关系,为经济活动参与和经济分配上的平等创造了条件。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解构了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使用权的排他性以及资本的专有性,使得分散、闲置的消费品成为可以用来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资本。在全球经济经历了长期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无论贫富,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消费品(如汽车、房产、工具设备、图书资料、玩具、衣物,等等),且很多消费品经常处于闲置的状态。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使用权的排他性,消费品所有者一般不会将自身的闲置资源与他人无偿共享,也由于过高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无法找到愿意支付一定费用使用这些资源的潜在顾客,闲置资源"资本化"面临重重困难。在共享经济条件下,共享平台通过整合供需信息形成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并实现供需就近即时匹配,使得这些闲置了的消费品得以进入市场,成为能够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资本".这样,人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存量资源参与到生产中来。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中人们参与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被部分熨平。

  其次,在共享经济人人都携带自己的存量资产参与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关系将大大削弱。劳动者摆脱了对资本的依赖,传统的以公司为中心的生产组织形式将逐渐式微,传统的基于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被逐步取代。虽然共享经济没有动摇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但却削弱了私有制下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经济剥削的基础。共享经济下个体生产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消费者支付费用购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需要,没有了传统模式下公司作为生产组织者对劳动者的经济盘剥,马克思所说的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也将部分削弱。虽然共享经济企业根据其平台为交易正常开展所做的贡献收取了一定的服务费,但在实践中服务费用通常是由共享经济供需双方共同来分担的。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共享经济下的劳动者可以获得较之于公司制雇佣关系下劳动者更高的经济回报。这说明,共享经济对于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也有一定的平抑功能。

  2. 共享经济下的互利准则

  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共享".而共享的社会心理前提在于人们遵循互利准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享经济伦理的互利准则,既是共享经济形成的伦理根源,也是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孟德维尔、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利己当作人的不变本性,将利己主义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道德学说。与此相对,休谟、康德、叔本华等诸多哲学家认为,利己主义无论从动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难言高尚,并且蕴藏着不道德的风险,只有走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置于自我个人利益之上的利他主义才是有道德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将利己和利他对立起来,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理论架构,引发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人性与德性两难[17].本文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所谓的"人性与德性两难",与人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狭隘理解不无关系。初期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利益关系,而忽视了人与人关系的多元性。韩东屏先生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从狭隘的经济利益扩展为包括物质资源、情感资源、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的利",进而将市场经济下的朋友关系扩展为"以物质资源之利为基础的朋友关系""以情感资源之利为基础的朋友关系""以智力资源之利为基础的朋友关系"[18],对我们重构共享经济下的人际关系准则,走出利己利他悖论,颇有启迪意义。

  首先,如前文所述,全球经济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及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使用价值的充分挖掘,引起资源稀缺性程度下降和人们所有权观念淡化,在人际交往中"物质资源之利"的基础地位将随之下降,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人际交往中的利己基础。

  其次,在长期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财富竞赛中,前工业化社会中那种"以情感资源之利为基础的朋友关系"难觅踪迹,人们在享受丰裕物质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匮乏和心理上的孤独。这种状况倒逼人们反思物质资源之利与情感资源之利的关系,引导人们冲破利己主义束缚,赋予情感资源和利他主义以更高地位,开始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融合,从而奠定了经济伦理互利准则的观念基础。

  再次,共享经济需求驱动并决定生产的特点,奠定了互利的现实基础。亚当·斯密在为自由市场中人的自利辩护时谈到,自由市场上人们主观上追求自利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能够实现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合意结果,隐讳地暗示了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着某种互利色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客观上确实产生了利他的后果,但其在出发点上终究是利己的。而利他即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心插柳"的偶然所得。在共享经济的实践中,一个人要凭借自己的闲置资源参与生产并实现自利,其前提条件是要自身资源恰好能够满足他人的现实需要,即要以利他为前提。换言之,市场经济下,利己是目的和出发点,利他是可能有的一个结果;共享经济下,利他是利己的基础,人们通过利他的行为,达到了利己的目的。可见,共享经济虽没有将人的利己性彻底抽离,但在利己目标的达成上预设了利他的前提。共享经济以利他为出发点,通过向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利己的结果,最终实现个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利,这就是共享经济互利伦理准则的现实基础。对此,有学者在论述共享经济的伦理意蕴时提出了"互利是共享经济的伦理前提"[19]的观点。

  (三)集体主义准则

  集体主义伦理准则是共享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真实的集体"出发,论证了集体中个人利益的真实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等观点,揭示了集体主义的真实内涵[20].共享经济的集体主义伦理准则是指人们在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注自身活动对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外部性影响,努力实现义利统一。

  1. 共享经济形成的重要观念基础

  在经济学领域内,人们一般认为私有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明晰的产权界限是市场经济制度有序运行的基础。私有产权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相结合,就形成了以"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为特征的产权排他性。产权的排他性,体现在消费领域,就是以使用权排斥和"地位竞赛"或言炫耀性消费为表征的独占性消费,进而产生资源闲置、浪费、环境破坏、社会断裂等消极后果,损害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产生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

  在数字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排他性使用,保护了相关科技企业的利益和创新动力,但增加了合作成本,妨碍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还因其排他性妨碍了另一些社会公共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些矛盾,数字技术领域率先发起了信息和知识共享运动,一些企业和技术人员通过开源运动,将软件和数字产品由私有产权变成共有产权,免费向社会开放使用,以降低合作成本并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美国硅谷形成了一种超越排他产权约束、以共享为内核的硅谷文化。这种文化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增进了合作,不但没有损害企业的利益和创新动力,反而推动了技术创新。而这种文化推崇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信条,实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观念。共享经济的典型企业爱彼迎和优步率先在硅谷崛起,与硅谷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因如此,社会学家王宁在分析共享经济的源头时指出,经济活动服务于利润目标,社会运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目标,共享经济"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一种嵌入在社会中的,带有某种公共价值追求的行为"[21].从共享经济的全球发展轨迹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发轫于西方社会,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在传入中国后却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对此,学者认为我国儒家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2].

  2. 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集体主义是共享经济形成发展的重要伦理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壮大一定会反过来强化集体主义的基础。相反,在共享经济实践中,无论是共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消费者,还是联结供应者和消费者的共享经济平台,在经济活动中都屡屡做出只顾个人(公司)自身利益而无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行为,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负外部性。

  以住房短租领域的共享经济为例,爱彼迎、途家、小猪短租等住房短租平台兴起后,在许多城市就发生了房东驱逐长租房客,再以短租形式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务,以共享经济之名行非法租赁之实,以达到增加收入和逃避监管的目的。在共享住宿平台企业方面,有的共享住宿平台企业漠视房东和房客安全,或者没有对房东和房客进行恰当地背景调查和信用评估,或者未对房屋质量、安全、服务等尽到足够的监管责任,导致房东和房客正当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屡发生。在消费者方面,有的房客未能尽到对共享房屋所在社区和邻居恰当照顾责任,抢占小区停车位,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扰乱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与社区居民发生冲突,引起社区对共享住宿的不满和抵制。

  在共享单车领域,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激烈竞争。共享单车过度投放、无序投放、随意挤占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多城市泛滥成灾,给城市公共间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些城市,共享单车甚至一度遭到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围剿".在共享单车发展初期,共享单车由于使用成本低、共享性强、使用率高,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成为一种准公共物品。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许多消费者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常常发生随意破坏、乱停乱放、据为己有、私自上锁等行为。这不仅妨碍了其他公众对这种准公共物品的使用,还大幅增加了共享单车企业的运维成本。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共享单车企业业务经营举步维艰,纷纷破产。共享单车企业破产后,用户押金无法退还,共享单车"坟场"频频出现,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面对共享经济发展中的种种乱象,有学者疾呼要"警惕共享经济沦为共'抢'经济"[23].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治理这种种乱象,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到共享经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基因中去找答案。无论市场经济采用何种模式,个人的真正自由只有在集体中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说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24]共享经济要行稳致远,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集体主义伦理准则的指导。

  (四)节约环保准则

  节约环保准则是共享经济条件下人们处理人与物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要减少不必要的购买行为和占有行为,在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1. 崇俭抑奢与关爱环境的文化传统

  将节约环保作为指导共享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伦理准则,与世界各国崇尚节约和关爱环境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向来有崇俭抑奢的传统,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子、孟子、旬子等无不提倡俭朴、节用和知足常乐,他们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等言论中蕴含的伦理思想早已渗入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塑造中国社会伦理观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融入进了指导国人处理人、物关系的经济伦理。再如,主张和论证"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学派也对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玄德""无为""慈爱万物"等理念,为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为人类的超越和自律指明了方向[25],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经济伦理遵循。

  2. 信息化生产力的道德要求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共享经济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生产力,是共享经济的生产力基础。与传统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相比较,信息化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具有全覆盖性、非排他性、小规模、大范围、分散化、网络化、异质性等特点[26].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共享经济平台及其APP(手机应用软件),打破地域、行业、企业和人际等有形和无形边界,实现人人互联和万物互联,将分散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与物联结起来,汇聚起巨大的需求池和供给池。原来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条件下只能排他性使用的各类资源,被转换成了数据、信息资源,得以非排他性地重复使用,使得资源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共享经济的这种作用相当于将原来独享的一件产品,变成了不同时段供不同人使用的数件甚至数十件产品。从社会整体来看,共享经济的作用无异于将社会总产品的数量放大了数倍甚至数十倍。在社会实际生产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共享经济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放大作用,人们在一瞬间由匮乏社会进入了丰裕社会,人与物的紧张关系得以极大缓和。人、物关系的这种变化,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经济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的变化。在传统市场经济下,人们要使用某一产品,就先要购买并占有它,所有权或占有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持续不断的购买行为以及企业不顾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而盲目扩大生产的行为,很自然地取得了伦理上的合法性。在共享经济下,人们不需要购买和占有某一产品,也能够使用它,使用权和使用关系取代所有权和占有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盲目扩大再生产以满足人们的购物需要就不再具备伦理上的合法性,以节制消费、减少生产、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其要义的节约环保准则就成了共享经济条件下协调人、物关系的伦理准则。

  参考文献

  [1]Oliver D,Statler M.Developing Stakeholder Ethics in the Sharing Economy.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 eting Proceedings.2018;2018(1):1.doi:10.5465/AMBPP.2018.18284abstract.

  [2]崔聪,胡雁楠。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公共伦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8~53.

  [3]张锁超。"分享经济"的伦理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4]曹志涛。共享经济组织变革路径分析--基于企业伦理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85~87.

  [5]Gonzalez-Padron,Tracy L.Ethics in the Sharing Economy:Creating a Legitimate Marketing Channel[J].Journal of Marketing Channels,2017,24(1-2):84~96.

  [6]高明,文成伟。"解蔽"与"遮蔽"的技术消费--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39~43.

  [7]李飞翔,谭舒。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四维伦理反思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21~27.

  [8]Edelman B.,M Luca,D.Svirsky.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Applied Economics,2017,9(2):1~22.

  [9]马忠新。共享经济的制度与文化约束研究--基于全国4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5):39~45.

  [10]邵学海。先秦艺术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12]转引自:甘绍平。道德规范起源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11(7):5~15.

  [13]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

  [14]田秀云。政治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道德与文明,1999(4):18~21.

  [15]Belk R.Why Not Share Rather than Own?[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7,611:126~140.

  [16]吴照玉。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皮凯蒂与马克思的分殊[J].社会科学辑刊,2015(5):20~26.

  [17]刘清平。人性与德性的两难:利己与利他的悖论解析[J].伦理学研究,2019(4):34~41.

  [18]韩东屏。"以利相交,利尽而疏"?--漫说市场经济社会的人际关系[J].道德与文明,2000(4):57~58.

  [19]李雨燕,曾妍,张琼月。论共享经济的伦理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2~67.

  [20]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哲学研究,2003(3):10~14,95.

  [21]王宁。分享经济是一种改良运动--一个"市场与社会"的分析框架[J].广东社会科学,2018(2):168~183.

  [22]卢东,刘懿德,Lai I K W,等。分享经济下的协同消费:占有还是使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8):125~140.

  [23]胡智惠。警惕共享经济沦为共"抢"经济[J].人民论坛,2019(19):90~91.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7.

  [25]谢阳举。论道家亲自然传统的环境哲学价值[J].晋阳学刊,2015(1):64~68.

  [26]张弛,张曙光。新经济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J].学术月刊,2018(1):78~84.

作者单位:萍乡学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罗小燕.论共享经济活动的伦理准则[J].萍乡学院学报,2020,37(05):12-18.
相关标签:伦理经济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