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孔融的书牍文研究——以《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静
发布于:2022-11-14 共14754字

  内容摘要:孔融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对于他的研究始于曹丕,而后的历代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且学者们对孔融的研究多集中于诗歌和辞赋创作上,单独对孔融书牍文的研究并不多。《建安七子集》有多个版本,本课题主要以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汇总了孔融的书牍文,共 18 篇。通过对孔融书牍文的研究,全面系统的去勘查与感受孔融的性格与写作风格。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孔融的书牍文研究——以《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希望通过对孔融的书牍文做一个全面的研究并以此丰富学界对孔融的整体认识。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写作此题目的意义和选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孔融书牍文的美学特征,主要分为“‘公务书牍’——与曹操的通信”和“‘私人书牍’——与友人的通信”两大类;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孔融 18 篇书牍文中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即语言整饬之美、戏谑诡谐之美和情真意切之美;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对孔融书牍文研究的基础上,勘探出孔融的性格特点;最后一部分结语旨在对全文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孔融 书牍文 《建安七子集》 俞绍初

A study of Kong Rong's writings——Take the Seventh subset of Jian'an as the center of investigation

  Abstract:Kong Rong ranks first among the seven sons of Jian'an. His research began withCao Pi, and scholars of later dynasties also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tudies on it. Moreover,the scholars' research on Kong Rong focused o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ci Fu. There areseveral versions of "Jian'an Seven subset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Yu Shaochu's "Jian'anSeven subsets", and sums up Kong Rong's books, altogether 18. Through the study of KongRong's books and papers,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loration and feeling of hischaracter and writing style.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chose "the study of Kong Rong'scalligraphy and writings" in order to "Jian'an Seven Zi"As a topic of graduation thesis, I hope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Kong Rong's books and papers and enrich the wholeunderstanding of Kong Rong in academic circles.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divided into preface , the significanceof writing this topic is briefly introduced ,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opic is selected ;The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types of the paper,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officialcorrespondence " and Cao Cao ' s communication and " private calligraphy " and communicationwith friends.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the 18books of Confucius , that is ,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rectification , the beauty of thebanter and the beauty of the truth .In the fourth part ,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Confucius -Rong ' s calligraphy and writing , the fourth part 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 of Kong Rong ' scharacter .The last part of the concluding remarks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full text summary.

  Key Words:Kong Rong;Slip;<Seven subsets of Jian'an>;Yu Shaochu

  一、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书牍文的概念在古代是指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公文与亲朋好友间的私人信件,也称为书。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讲: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

  本课题主要以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汇总了孔融的书牍文,共 18 篇。通过对孔融书牍文的美学特征、形式特征、个性呈现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去勘查与感受孔融的性格与写作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得到长足的发展,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讲求技巧。正如刘勰在论述其文体的特征时提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释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书牍文这种文体贵在“尽言”,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抒发出来,把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在从容不迫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要显示出自己的风范文采。

  建安七子在建安文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他们的研究在其生活的年代便已起步,对该方面的探究始于曹丕,接着,后世便对其展开了诸多详细的分析,其中对孔融的研究多集中于诗歌和辞赋创作上,对其书牍文的研究不多,并且大多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的是陈琳、王粲等人。因此本选题希望通过对孔融的书牍文做一个全面的研究并以此丰富学界对孔融的整体认识;与此同时,希望能为如今我们现代的公文写作提供了些许具体的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笔者将论文定题为孔融的书牍文研究——以《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1.对孔融的相关研究

  在建安七子中,一个主要的成员便是孔融,对于他的研究始于曹丕,而后的历代史书与诗词中也对其展开了一定的评论,而它们很多都是点评式的,其中的观点也较为零散,并未达到全面和统一之境,可虽然如此,它们却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条件。

  (1)中国古代

  关于孔融本人及其相关文论、诗词方面的分析着述颇多,多见于历代的史书等之中,这些评价褒贬不一,很多都是围绕着某方面的问题来展开的,时有独到的观点出现。然而,由于思想与时代的限制,当中难免会出现较为片面之词。在对孔融本人进行评价之时,晋司马彪与南宋范晔,分别在《九州春秋》与《后汉书》等着述中阐述了其生平,并描述了他的品行。其中,在《孔融传》中,范晔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记录,当中极具代表性的评价褒贬并存。

  在诸多对其予以评价的文人中,张溥和苏轼颇多赞美之言。关于他的作品,历代的书评文论中均存在着大量的评论,比如魏、晋、梁等不同朝代均有,其中突出的代表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这些评论从整体或者单篇上,对其文提出了高度赞誉。而针对作品中的缺陷之处,曹丕也对其予以明确,相对全面的评述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晰可见,这是明朝的张溥所编着的,而且这些评论针对的是孔融本人及其作品。在其诗歌方面,刘熙载《艺概·诗概》,对孔融的某些单篇诗作给予褒扬,陆时雍所撰写的《诗镜总论》等文论中,也有一些对其诗予以批判的言词。

  (2)近现代到 20 世纪末

  与先前的研究相比,这一时期的分析和评价有了一定的扩展,专门的研究着述有所增加。在 20 世纪初,针对孔融的行文风格,刘师培通过《中国中古文学史》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并对其开创性给予高度关注。同时,鲁迅也在其编着的相关作品中,对孔融独特的品性与嘲讽性的文风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上所提及的这些都是该方面研究的杰出代表。

  在上个世纪的 30 年代,通过编着的《孔北海集评注》,孙至诚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也是首部系统性的着述;在《建安文学编年史》之中,刘知渐对其年谱与一些作品进行了评价,这在该方面的研究体系中具有积极意义。

  (3)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

  这一时期关于孔融的分析有所发展,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评价,具体包括:中华书局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分别于 1989 年、1999 年发行的《建安七子集》及其校注,前者的编着者是俞绍初,而后者的则是吴云,另外,巴蜀书社与吉林文史出版社,也分别于 19990 和 1991 年发行了他们的诗笺注和校注译析,前者的编着者是张采民和郁贤浩,后者的则是韩格平。另外,还有一些对孔融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孔融与“建安七子”问题、孔融应不应属于“七子”之列、怎样评价他的死等,评论者对这些问题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视角新颖而开阔,是该方面研究的有益补充。

  2.对书牍文的相关研究

  从形成之时起,书牍文便存在着两大发展结构:第一,公务性的书牍,也就是政界书信,其主要应用于政治交往的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此种书信注重言辞文采,并加入一些典故名言,因为它通常是在各个集团之间流通的,故而需要向外公开,这就是书写者强调文采的主要原因,其想要将自己最佳的文笔展现在大众面前。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于该种书信的关注度较高,相关的分析着述颇多。第二,私人书牍,也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书信,它的功用主要是传递信息,对于辞藻文采等并不具有较高的要求,书写此种书信之人大多是普通民众,他们的学识不高,识字也不多,所以也不要求有较佳的文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书信在政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及闲话家常后,以上的两大发展脉络之间逐步融合,从而构建出新型的综合型发展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样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有结构的消失,它们是并存的。而本论文的选题将集中于两者结合的第三条路线来研究孔融的书牍文。

  3.对孔融书牍文的相关研究

  笔者对几位学者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大致如下:

  (1)刘素琴的《孔融文研究》

  “孔融文现存 45 篇,从其主题类型来看,主要涉及劝仕荐贤、友情、政事、劝勉和品评五个方面。”“ 孔融文处于汉魏之交,此时正是骈文逐步走向兴盛的时期,他的文章已具备了骈文的某些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骈化倾向,具体表现在用典、句式和辞采三个方面。”“孔融文的主题类型分为劝仕荐贤、友情、政事、劝勉和品评五类,它们的主题思想是矢志兴汉;文体中主要论述了其文的书、表、教和上书,这四种文体代表了其在文体上的创作特色,对每种文体的发展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骈化倾向中的用典、句式和词采三个方面,都体现了骈文的特点,又因其处于骈文走向兴盛的时期,故对骈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孔融位于“建安七子”之首,对建安文风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2)唐春艳的《孔融研究四论》

  关于孔融的作品,相关的研究着述较多,其中,其作品风格论认为,人即为这一风格之所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形式兼具意气风发的一贯性特点,这也是其主要的基调,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多样性发展的否定。该种作品中表现出真挚、炙热和诙谐的情感色彩,这和其基调的要求是相适应的,这也是其精神个性的集中反映。在和友人写信的过程中,孔融在言辞中总是表现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鼓舞他们勇敢地去创立功勋,积极奋进。例如,在韦端,其字为休甫,即将再次出任凉州刺史之时,他的心里或许还隐藏着一些委屈的情绪,孔融在获知其就要赴任的消息之后,便提笔写下了《与韦休甫书》,其开头部分写道:“使君足下:怀远垂勋,西戎即叙”,这样的言辞是对友人即将远赴的一种高度肯定,让其振作。

  (3)徐娜的《建安七子书信研究》

  和陈琳的《答张纮书》相比,孔融所撰写的《又遗张纮书》与之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二者均是文人之间互相拥护与谦逊之言。后者对张纮的书法技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下笔如有神助;前者是针对陈琳的《武军赋》,张纮对其进行赞扬后,陈琳回复的谦恭之言。另外,孔融还写了一些慰问与劝诫友人出仕的书信。例如,在初平元年,也就是190 年,孔融出任了北海相,立志做出一番成绩,所以他积极创办学校,推崇儒学,任人唯贤。在这一时期中,他劝导邳原出仕,并写下了《喻邳原书》,而后在其归乡途中,于三山处便又收到了孔融的慰问信。在建安七子之中,孔融所保存的书信数量是最多的,而且它们大多是私人信件,并不注重词句的修饰,可在仔细查阅之后便会发现,当中出现了大量的骈偶句。由于向孙策投降之事,王朗呆在江东数年而羞于见人,所以他在奏表中写明了自责之意。在建安七子中,孔融不仅是存信数量最多的人,也是和亲友通信最为频繁的人,他的书信可划分成 2 种:第一,与诸如王朗、宗族弟和邳原等亲友之间的通信往来;第二,给曹操写的信。以上两种信件的数量差不多,可措辞和态度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很明显这是他故意使然。总的来说,这些书信的风格包括 2 种:第一种书信很多都是随意提笔,语言朴实简洁,篇幅的长短不一;第二种书信有的结构严密,多运用典故和名言,激情洋溢,有的态度并不友善,嬉笑怒骂之情跃然纸上。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在始于曹丕的长达 1700 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前人的分析视角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从散乱、表面变得全面和深入,而且视野也变得愈发开阔,获得了一些研究成就,从而为本选题的完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选题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书牍文发展的第三条路线来对孔融的书牍文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孔融书牍文的美学特征、形式特征、思想内涵这三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去勘查与感受孔融的性格与写作风格。

建安七子集

  二、孔融书牍文的美学特征

  以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孔融的书牍文总计 18 篇。从写作对象上看,孔融的书牍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务书牍,即与曹操的通信;一类是私人书牍,即与友人的通信,如王朗、宗从弟、邳原等人。

  (一)“公务书牍”----与曹操的通信

  孔融与曹操的书信主要包括 7 篇,包括《又书》、《与曹公书荐边让》、《报曹公书》以及《难曹公禁酒书》等,这 7 篇公务书牍可分为以下两类:

  1.劝仕荐贤之文

  《与曹公书荐边让》、《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这两篇书牍文属于劝仕荐贤之文。

  在行至许都之后,孔融数次被朝廷认定为贤能之人。在建安九年,也就是 204 年,孙氏兄弟于江东加害盛孝章,他是孔融之友,为了助其脱险,孔融便写信给曹操,其当时出任司空和车骑将军,此书信便是《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后来受到后世的高度赞誉,信中具体写道:“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孔融在在信的开始部分,孔融感慨光阴飞逝,原来的知己良朋而今都已远去,接着进入正题,讲述其好友贤士盛孝章所受之难,时刻处于险境之中,而作为朝廷重臣的曹操,应当为其留住贤能之人,以便让其可以报效朝廷,恳请其施以援助。通过齐桓公救邢的典故,孔融将其喻为曹操救盛孝章,接着又详细阐述了昭王厚待郭魄等事例,认为曹操的援助将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是有助于江山社稷的壮举。在见到书信后,曹操便立即下令将盛孝章升为都尉,可任书还没送达,其便已经被孙权谋害了。

  在孔融的书信中,《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属于长篇,它也是其书信中的杰出代表,其具体可划分成 3 段,兼具求助和推荐性色彩。而他的另外一封书信则就是纯粹的举荐之言,即《与曹公书荐边让》,其中提到:“边让为九州之被则不足,为单衣檐榆则有余”,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了边让,认为其总揽大局则才力不足,负责某项具体工作则绰绰有余。

  2.担忧议政之文

  前文所提及的 2 封举荐信,均是在孔融和曹操之间的冲突尚不明朗之时所写的,而后两人的政治矛盾不断加深,此时孔融所写的书信就充满着强烈的愤怒,他甚至会随意嘲笑和讽刺曹操,但这些调侃本人认为也是孔融担忧议政的表现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嘲曹公讨乌桓书》、《报曹公书》、《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禁酒书》、《又书》这五篇书牍文,它们是孔融针对现实具体政事问题而发表看法的,是孔融针对曹操的乖怜之言,戏谑之语。

  《后汉书·孔融传》:“曹操攻屠邺城,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

  ‘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典,‘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段话既告诉我们操攻邺城,曹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引起孔融不满而撰写此文;同时也告诉我们,《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的写作,大约在曹操攻下邺城以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

  以此文为孔融与曹操关系恶化的起点,此后陆续写的《嘲曹公讨乌桓书》、《难曹公禁酒书》等文,都是孔融在政治上对曹操不满而写的借题发挥的作品。《嘲曹公讨乌桓书》此文大约作于曹操征乌桓的同时,或稍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文以冷嘲笔法,认为操征乌桓,乃是小题大做。

  《后汉书·孔融传》载融反对曹操禁酒事在《嘲曹公讨乌桓书》以后:“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该书的主要内容为:对酒在稳定政局中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以此来抗议曹操所颁发的禁酒令。原本他对此种命令便持有否定态度,而今他以此为基点,其实是对曹操挟持太子的行为表示不满。该篇书牍文既是孔融傲慢之性的体现,亦是其诙谐文风的体现,侧面表现出孔融还是心忧国家的。

  《又书》是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曹操写了回信,融见操之回信,又给操写了封反对操心中观点的信。孔融在《又书》中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曹操禁酒的用意是“但惜谷耳”,并非要用灭亡的诸王作鉴戒。两文的语言极具调侃,孙至诚评曰:“两文隶事极富丽,立说极诙诡”,可谓恰当。这四篇发辞偏宕之文,既是孔融傲慢之性的体现,亦是其诙谐文风的体现。

  《报曹公书》此文为孔融给曹操的回信。孔融晚年对曹操专权多有批评,但由于孔融名重于下,曹操还不敢亲自出面报复。他先让其属下郗虑以欲加之罪,免去孔融少府的官职,然后又写信给孔融,希望孔融与郗虑不要为此事使关系恶化。孔融接到曹操的信(实际上乃路粹代笔) 写了此书,阐明不会计较郗虑,表示愿与郗虑和好如初。

  (二)“私人书牍”----与友人的通信

  孔融的私人书牍共 11 篇,全是与朋友和亲人的书信,表达与他们间的私人感情。主要包括《喻邳原书》、《与邳原书》、《与王朗书》、《与宗从弟书》、《与诸卿书》、《失题书》、《遗张纮书》、《又遗张纮书》、《与韦休甫书》、《答虞仲翔书》、《与许博士书》。对此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劝勉晚辈之文和关切友人之文这两类。

  1.劝勉晚辈之文

  孔融的此类书信一共包括 2 篇。《与宗从弟书》中有 2 则,讲述割舍亲情方面的主要言辞有:“同源派流,人易世疏,越在异域,情爱分隔”,它并不是劝诫类的书信。另外一则是高度赞扬大弟虽老却仍然未停止求学的精神,作息规律,劝诫家族内部成员均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勇敢而坚定地踏上求学之路,具体写到:“知晚节豫学,既美大弟困而能寤,又合先君加我之义”。《与诸卿书》中也有 2 则,其中的一则的主要内容是孔融劝导人们不要盲从,他通过郑玄的例子来予以说明,他的目的在于论述就算是诸如郑玄这样的名士,也存在着主观臆断的情况,所以,不可完全恪守《五经》4 部书中的原则,而要坚持学术创新,具体写道:“郑康成多臆说,人见其名学,谓有所出也。证案大较,要在《五经》四部书”。另外一则是普通的书信,不具有劝诫的意味,具体是这样写的:“先口多惠胡桃,深知笃意”。

  2.关切友人之文

  除却以上提到的 2 篇,孔融的其余 9 则书牍文可归类于关切友人之文。

  从《又遗张纮书》与《遗张纮书》中可见,孔融和张纮之间的感情甚笃。其是广陵人,字子纲,在孙策真切的诚意之下,他成为孙氏兄弟麾下的一员大将,为东吴效忠。

  按照《三国志· 张纮传》上的记载:“建安四年,策遣纺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可知在当时,张纮奉命前往许昌臣服于汉献帝,而此时他被曹操留任侍御史,他和孔融的交情可能自此便拉开序幕。后来,他不舍旧主恩德而重返东吴,两人仍然保持着书信联系。建安 13 年,孙权攻打江夏,张纮受命驻留于江东,孔融便在此时写下了《遗张纮书》。他在其中并未叙述任何要事,仅是说明在获知孙权出征之事后,其简单地认为太平盛世即将到来,二人的见面之期犹可待;社会安定后,贤士们都可学习灌婴和周勃等,以习文为生了。诸如此种闲叙家常的书信较多,比如他在《与韦休甫书》中,全部叙写的是和老友谈心和聊家常话,此即为孔融自己所提到的“遗书通心”。在《又遗张纮书》之中,所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互相夸赞与谦逊的言论,对张纮的书法技艺给予高度称赞,如有神助。

  孔融还有一些劝贤良出仕和路途慰问的书信,归根结底还是关切友人之文。在初平元年,也就是 190 年,孔融出任了北海相,立志做出一番成绩,所以他积极创办学校,推崇儒学,任人唯贤。此时,他劝导邳原出仕,并写下了《喻邳原书》,而后在其归乡途中,于三山处便又收到了孔融的慰问信,也就是《与邳原书》。在这一书信的开始部分,他通过贾季和随会二人的例子,觉得邳原就像他们一样流落异地,诉说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在得知他已经踏上了归途,已经到达三山之地,孔融于是便派人前往慰问;在该信的结尾部分,他还对世事的艰难和政局的混乱加以感慨,叙述了各地盘踞争霸之势。

  在《与王朗书》中,孔融对身处途中的王朗给予了问候。该书信中提到,由于当今社会政局混乱,各地纷纷盘踞一方,汉室几乎被瓦解,友人之间也数年未曾谋面。他在信中对王朗的留守予以慰问,另外还提及能够切实体会到王朗此刻的心境,对世道的艰难和其遭遇表示痛心。最后,在该信的结尾部分,他清晰地表达出期待见面详谈之意,让王朗多加珍重。

  虞仲祥,会稽余姚人。少好学,任孙策功曹。又任富春长。曹操辟不就。孙权时曾任骑都肘,曾多次谏争,并因酒醉,触犯孙权,迁徙交州。喜注经书,尤精于《周易》。

  当他注完之后,呈给孔融,孔融阅后,格外赞赏,并写了这封《答虞仲翔书》。

  韦休甫曾任凉州刺史,后迁太仆,其子康代刺史。韦休甫与孔融友善,曾派两个儿子韦康和韦诞拜访孔融,故孔融写此信给韦休甫,称赞他做地方官的业绩,并夸奖其二子,必成伟器。《与韦休甫书》写于韦休甫任凉州刺史之时,具体年月未详。至于《与许博士书》则是孔融与汉乐师许博士的一封简短的书信,只有一句话,在此不过多展开论述。

  上述划分的劝仕荐贤之文、担忧议政之文、劝勉晚辈之文、关切友人之文四小类,并非截然区分,其中除内容有交叉外,在主题思想上亦有共同之处,四类皆是围绕忠君扞汉的政治理想而展开的,可以说,孔融文章的思想核心就是匡复汉朝。在荐贤中无论是劝仕,还是荐贤,都是希望贤才入朝为官,为汉朝效力。如《喻邳原书》在“王室多难”之时,劝邳原能够发扬道义,救民于水火,反复叮咛中,是孔融的拳拳忠汉之心。

  如《与王朗书》是作于建安三年,曹操征朗为官时,孔融遣书慰问;《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在表达孔融对朋友担忧的同时,更希望曹操于匡复汉室时能任此贤人,亦是孔融忠汉思想的体现。对于一些政事类文章,他主张教化仁政、以礼治国,皆是为复兴汉朝进行的有益探索;至于针对现实与曹操抗衡之作,是他目睹曹之野心暴露之余,不得已而采取的反抗,骨子里仍心系汉室。“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忠汉是孔融与“六子”的不同,他把自己整个一生都融入了兴汉的政治理想中,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孔融的人生追求中,兴汉是其中的主旋律,他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创作的,也就是说,此为其创作的主题思想。对此,范晔在《孔融传》中提到:“故使移鼎之迹,事隔於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这是对其效忠汉室思想的高度认可。他的忠贞的确令人叹服,可站在历史演进的层面上而言,其之忠似乎并不适应社会时局的发展潮流,也就是“不识时务”,汉室即将走向灭亡,历史进程是不会为此而多做停留的,可他此时却仍然坚持忠于汉室,直至为此殒身,其间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

  三、孔融书牍文的美学特征

  刘桢说过这样的话:“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他体含异质,所以作文他也擅长用气赋词,并和作品的内容有机融合。因此,孔融之文,深含凌然之气。细品孔融的书牍文,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语言整饬之美

  从他的书牍文中可以看出,其中表现出突出的骈俪化色彩,孔融对对偶等修饰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论盛孝章书》),这样的言辞在其文中不胜枚举。在采用对偶句的过程中,他强调的是动态变化性,以免导致词句枯燥乏味的情况。例如在《难曹公禁酒书》之中,他也大量使用了这一句式,具体是上 4 和下 5、上 7 和下 5 的组合,前者如“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等,而后者中的典型代表包括“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等这样的语句。同时,当中还包括“郦生以高阳酒徒,着功于汉”这样的句子,也就是上七、下四组成的对偶,奇偶互现,参差错落,笔力遒劲。

  大量采用排比句式,这便赋予其文不俗的气势。例如,在《难曹公禁酒书》(其二)之中,他为了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便采用了诸多的排比句式,具体包括:“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此种句子的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文之势。这样的句式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以对偶句相得益彰,层层深入之感如潮涌。

  (二)戏谑诡谐之美

  刘勰认为,文学的变化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紧密相关。时代成为文学创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他们无法摆脱时代对他们的约束。在时代影响之下,孔融的言行既能作品中发现十分洒脱的一面,部分作品已经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局限,大胆直言,尽管在理不胜词方面有所不足,却充分表达了个人特色的戏谑诡谐之美。他的各类代表作品有《嘲曹公讨乌桓书》、《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禁酒书》和《又书》等。

  《嘲曹公讨乌桓书》等这些作品本身多数都有着十分严肃的现实意义。诸如《难曹公禁酒书》两篇都陈述了曹操禁酒的命令,在当时引起十分重大的反响。彼时汉朝晚期,水旱蝗灾对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粮价居高不下,而百姓们的衣食没有着落,曹操借此机会提出禁酒,更是减少粮食的浪费,也称之为“惜古”,并没有过于苛刻之处。

  到了公元 207 年,曹操北上讨伐乌桓时,不管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亦或是历史意义去看,都可谓失算的行为。在当时政治分裂的情况下,孔融对具有严肃意义的题材,却是以讥讽的笔调轻松吐露,将庄重寓于诙谐之中,达到了讽刺十足的效果。

  孔融对于语言的嘲讽,有着多样的变化。有时他将偶然定为必然,以表象充作实质,以“歪理”来实现个人讥讽的目标。在《难曹公禁酒书》(其一)对于戒酒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功德之事却这样陈述,“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肩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着功于汉;屈原不哺糟啜醴,取困于楚。”他所陈述的内容,有的就生拉硬扯,建立关系,有的就是很小的论据却将其夸大,也或者将偶然情况作为历史事实。而所有这些,孔融都以十分庄重的口吻叙说出来,使人看后不免好笑。有的时候孔融只要看到时机就不免夸大其词,语调轻松幽默。就如同当时曹操的禁酒,主要是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戒酒能够让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而孔融却借此机会大肆批评,用四个反例来责问,言语犀利,幽默诙谐,使人看到猝不及防,哭笑不得。有时,孔融又会借机杜撰一些事实,灵活应用,同样起到了讥讽的作用。比如在《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中,孔融杜撰了“武王伐封,以妲己赐周公”的事情,曹操没有领会,就向其询问,孔融坦然回答,从现在情况来看,就是想当然的做法,让人顿悟。还有更为难得的是,孔融将两个没有关联的事物共同提起,既表现了大胆的思想,也带有诙谐的意味。

  (三)情真意切之美

  孔融生性洒脱的一面,让人看到了他对自然真性情的一面,这从他的文书中能够极为真实的看到。孔融对待朋友十分真诚。他的性格比较豁达且很少有忌讳,喜欢结交友人,尤其喜欢那些希望进步的朋友。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孔融和蔡邕十分交好的事情。在蔡邕死后,有位虎贲和蔡邕相貌极为相近,孔融每次喝酒,都要和这位勇士同坐,还称虽然没有了过去的人,但有近似的,可见他对待朋友十分真诚,而后他听说此人使人友善,就待人坦诚。话语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一定会告诉对方。也会当面揭露自己的短处,表明长处。向人举荐人才时,通常十分积极。如果知道没有告诉对方,就看做是自己的不足。由此,孔融身边有了一群和自己志向相投的朋友。孔融也在书信中和朋友十分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满腔真情,这也给作品增加了很多真实情感的美好。

  和朋友远隔千里,山高路远,无法相见。孔融就会将自己的四年寄托在书信之中。

  比如在《与王朗书》开篇就说到,道路阻隔,情谊虽然表面断绝,实际的牵挂和四年却与日俱增,充分阐述了自己对朋友的殷切思念情感。又比如在《与韦休甫书》中,孔融十分直白地表示自己和韦端不能“岸帻广坐,举杯相於”而“以为邑邑”,十分感人。

  孔融回答朋友说,“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但看似随手写就,但实际饱含他对朋友的殷切怀念。孔融对待朋友,不管身处在怎样的境遇,他都会给予鼓励和鼓舞,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如果朋友陷入困难,孔融也会积极支持,奔走相告,寻找办法。孔融为了营救处于危难之中的朋友盛孝章而写给曹操的一封令人感动的书信,现在读起来仍十分感动。

  公元 204 年,孔融写作了《论盛孝章书》。当时曹操已经掌握了实权,闻名天下。

  孔融多次对其不足数落,两人的矛盾也愈发增加。但是此时孔融好友盛孝章却被孙权抓捕,十分危急,而只有曹操能够帮助营救。为此,孔融在十分矛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希望能够将好友救下,又不希望向曹操求助。而最终,他还是因为与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和营救之心战胜了所谓的犹豫不决,将《论盛孝章书》写给了曹操。这封信中,孔融激励对曹操表达了仰慕之情和称赞之意。孔融认为只有曹操才能真正带领恢复汉室。而此时汉室的正统即将灭绝,需要匡正,要想匡正就需要贤士的帮助。这句话不能看做是孔融对曹操的真心称赞,只能作为营救朋友的无奈之举。孔融赋予曹操匡扶汉室,称霸天下的地位,他不得不想办法去营救盛孝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得不到所谓的忠贤名声。于是,他给予曹操诸多违心的赞美,这当中也饱含对朋友的担忧。

  四、孔融书牍文的个性呈现

  (一)刚直不阿 傲慢不逊

  孔融生性刚直,史家有论,范晔评曰:“若夫文举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迹,事隔于人存;……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己。有员园委屈,可以每其生哉。”范晔称许孔融之“高志直情”,肯定其刚直不屈的个性,使曹操篡位不能得成,延缓了汉朝的危亡。此论虽不免夸大,但指出孔融的刚正之性的确是事实。

  孔融性格刚烈正直的同时,还有点傲慢不逊。孔融多次侮慢曹操,其以诙谐的笔调,嘲曹丕纳甄氏,嘲曹操征乌桓;以滑稽的语言,难曹公禁酒,三篇文章都是孔融的侮慢之词。特别是《难曹公禁酒书》,“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着,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孔融此书,笔锋犀利,情调诙谐,以唐突之语,歪曲历史,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与曹对抗。曹操也意识到这一点,才多次忍让,在忍无可忍之时,采取了借刀杀人。此外孔融触忤曹操的另一原因,是孔曹二人政治态度的对立,孔融的“兴汉”和曹操的“谋汉”矛盾的不可调和,“文举既不能诛之,又不敢远之,并立衰朝,戏谑笑傲。”孔融的嘲戏之笔,是心中怨恨的表达,其实他内心还有诸多闷气,却借着笑的一面,轻松表达出来。孔融对曹操的不满就在这“戏谑笑傲”中表现了出来。

  孔融的狂傲性格,除与其家庭出身有关外,也与当时士人的风尚相关,汉末士人多有此表现,如仲长统、马融、边让、祢横等,“(仲长统)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名,辄称疾不就。”“(马融)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后汉书·文苑列传》中的张升“任情不羁”,杜笃“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赵壹“恃才倨傲”,边让“侍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祢衡“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这些士人身上共同表现出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并非偶然,是这个动荡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温床。

  (二)真诚率性 举贤荐能

  孔融不仅有气势雄豪,理竣词切的一面,还有真诚率性的一面,孔融情深意挚的特征在几篇朋友的书信中有集中体现,如《与王朗书》:“世路隔塞,情问断绝,感怀增思……谈笑有朋,勉行自爱。”王朗是江浙地区的名士,本来是会稽太守,但因为孙策失败,只好在曲阿做官。到了建安三年时,曹操上表朝廷想让王朗回朝做官。而孔融和王朗旧时交好,故写此信与朗,表达了对故人的殷殷期盼之情。《与张纮书》劝慰会稽东部校尉张纮安心留守之职,亦是情真意切,“但用离析,无缘会面,为愁叹耳。道直途清,相见岂复难哉?”张纮好书法,曾给孔融写信。孔融回答说,麻烦您亲自写信,而且多是篆书,每当看到这些书信,就十分高兴,就如同再次看到你一般。《论盛孝章书》劝请曹操救其好友盛孝章,更令人感动。“其人困于孙氏,妻擎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关切之殷,情同骨肉。

  孔融特别善于发现并赞美朋友的长处。如《答虞仲翔书》:“囊闻延陵之理乐,今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但会稽之竹箭焉。”4对朋友的学术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朋友的治学与会稽的竹箭并为东南之美,真挚的溢美之情令人记忆犹深。又如《与韦休甫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真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这种诙谐夸张的赞美,体现孔融对朋友真挚厚爱之情。孔融对朋友的不足之处,则常常包容。在他对祢衡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认为他身上有着一股阳刚的骄傲之气,对待事物有些散漫。初到许都时,对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只和孔融和杨修交好。但他本身说话都十分不友好,经常说自己的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孔融因为对他的才华十分喜爱,所以才不予计较,并和他做了忘年交,上书极力推荐,对其十分关心。祢衡曾经击鼓来谴责曹操,而孔融即便责怪,还十分热衷地帮忙让他和曹操能够结交。祢衡几乎对所有人都很难接纳,也只有对孔融最为友善,这也和孔融性格十分豁达有很大关系。

  (三)机智善辩 好士善评

  孔融既善于谈辩,又好评论,他的评论是对士人的品评,大多表现在其举荐的作品之中,如《与曹公书荐边让》、《与韦休甫书》、《答虞仲翔书》、《又遗张纮书》、《喻邳原书》等,从这些作品中,即可以看出孔融品鉴人物的观点。

  孔融评论人物十分注重德行,早在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强调论人以德行为首。汉代实行“察举”和“征辟”的用人制度,选拔官吏亦以德行为重。孔融作品中无论是推荐还是评论人物,皆指出他们的品德,如邳原为“修性保贞,清虚守高,危邦不入,久潜乐土”。他推荐人物,十分注重德行,称赞他们皆具有清白高洁的品德,有的堪与先代的德行高士相比,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在评论人物时,他也不忽视品德,如评论汝颖优劣时,肯定汝南士胜于颖川士,列举的八条中有四条是关于德行的,能忧时哭世、杀身成仁、破家为国、投命直言四者,皆是道德高尚的体现;在评论周武王和汉高祖时,也以武王之宽裕之德不如高祖来肯定高祖。

  五、结语

  本文以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汇总了孔融的书牍文,共 18 篇。通过对孔融书牍文的研究,全面系统的去勘查与感受孔融的性格与写作风格。

  孔融的书牍文主要分为“公务书牍”(7 篇)和“私人书牍”(11 篇)两大类,公务书牍即与曹操的通信,私人书牍即与友人的通信,如王朗、宗从弟、邳原等人。公务书牍下分为劝仕荐贤之文(2 篇)、担忧议政之文(5 篇)两类,私人书牍下分为劝勉晚辈之文(2 篇)、关切友人之文(9 篇)两类。

  细品孔融的书牍文,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美学特征:语言整饬之美、戏谑诡谐之美和情真意切之美。从孔融的书牍文中可以看出,他对排比、对偶等修饰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难曹公禁酒书》(其二)之中,他为了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便采用了诸多的排比句式,具体包括:“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这样的句式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以对偶句相得益彰,层层深入之感如潮涌。孔融对于语言的嘲讽,有着多样的变化。有时他将偶然定为必然,以表象充作实质,以“歪理”来实现个人讥讽的目标。孔融生性洒脱的一面,让人看到了他对自然真性情的一面,这从他的书牍文中能够极为真实的看到。孔融对待朋友十分真诚。他的性格比较豁达且很少有忌讳,喜欢结交友人,尤其喜欢那些希望进步的朋友。

  在前三部分对孔融书牍文研究的基础上,不难勘探出孔融的性格特点。孔融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孔融性格刚烈正直的同时,还有点傲慢不逊。第二,孔融不仅有气势雄豪、理竣词切的一面,还有真诚率性的一面。第三,孔融既善于谈辩,又好评论。

  论文对孔融的书牍文(以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为考察中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有助于读者对孔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论述中观点难免不够周全,留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 年 6 月第 1 版。
  [2]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3]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981 年 04 期。
  [4]何人斯:《论孔融的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87 年 02 期。
  [5]张普:《孔融浅论》,《北方论丛》,1989 年 23 期。
  [6]顾农:《孔融论》,《齐鲁学刊》,1990 年 05 期。
  [7]林榕杰:《孔融生平与思想考论》,《东方论坛》,2015 年 06 期。
  [8]张振龙:《孔融作品中的用典及其文艺思想》,《学术交流》,2009 年 03 期。
  [9]何人斯:《论孔融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87 年 02 期。
  [10]李洪亮:《孔融文学创作的因袭与开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02 期。
  [11]徐娜:《建安七子书信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 年。
  [12]刘素琴:《孔融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