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研究

来源: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李安飞
发布于:2020-04-08 共4572字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四篇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较以往更为深入。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显性代表, 尝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体现始终是学术讨论的重点内容。为了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 理清儒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 以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为研究依据, 选取了战国、西汉初期、魏晋时期、明代、清代四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 明确了儒家文化始终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之中, 并体现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儒家文化,玄学,阳明心说,道德伦常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仁”, 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自春秋时期学说创立以来, 一直是中国历代君主所推崇的, 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 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作者在作品中都加入了更为深邃的儒家文化元素, 这些通常都源于文学作家立志于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使未来的仕途道路更为顺畅。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社会、国家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内容, 并提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 倡导人要通过对社会和国家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理想, 并能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和中庸尚和的贵和性。儒家思想文化的提出有效地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 更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日,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一些优秀的理论知识仍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 值得继续传承。儒学、道家作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学说, 儒学向上至庙堂发展成为儒教, 而道家学说则向民间发展为道教。儒家学说由孔丘所创立, 其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当时对传统文化的斗争十分激烈, 而儒学正是这样一种冲破时代废墟, 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的凸显时代精神的学说。在思想交锋中, 百家争鸣, 虽然一直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一社会现实, 但是儒家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 在秦代和汉初, 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 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虽然儒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但还是绵延至今, 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 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 (传统文化) 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刻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二、古代文学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儒家思想中所涉及到的“用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修齐治平”, 也就是说人需要对社会有担当, 并用一种积极且向上的观念去对待整个人生。孔子是始终保持着积极入世态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对古代文学作品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 而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儒家文化的发展, 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因此儒家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也依据儒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体裁、创作方式及主题方面。

  (一) 文学体裁

  从体裁方面来讲, 东汉时期的文学体裁常见于“赋”, 崇尚于对礼乐文化功业的歌颂, 有抒情小赋与大赋。汉代时期的“赋”由崇尚理的述志赋向抒情小赋转化, 这与儒学文化的昌盛和衰亡有直接的关系, 儒家教条的短时衰弱, 促进了文学本位的回归。对当时的“赋”体影响深刻。唐朝盛行的传奇小说, 也体现出儒学重视应用性的特征。而短小精悍的诗歌, 更容易获得君王的青睐, 也体现出唐朝儒学逐渐走向庙堂之高的特点;从文学创作方式来讲, 古代文学中常倾向于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 通过平凡生活或者文学象征来抒发感悟。例如诗仙李白的作品, 多以直抒胸臆的自我感悟为主要创作形式, 这也是儒家思想与文学作者思想、心理的融合。

  (二) 文学主题

  儒家文化始终倡导“仁”为主的核心思想, 很多作品在文学的主题和内容上体现出“民本合一”和对君主的爱戴, 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受儒家文化影响, 在文学的创作主题上呈现出两面性的特点, 消极与积极思想不能相互独立。如陆游的《长歌行》《书愤》,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足以说明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或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在文学作品的特征之中。

  (三) 文学作品

  由于儒家思想更加注重人伦和秩序, 尤其是在仁义礼智信以及三纲五常等秩序方面来讲更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很多古诗文都能有效地体现出儒家精神,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赠汪伦》等都能体现出儒家思想。一些关于人生理想追求以及自我完善等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得到了更为深层次的体现, 甚至是有效地表达出对封建统治下黑暗势力的憎恨。

  (四) 文学作品的创作

  儒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方面更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儒家思想的“用世精神”而言, 其思想方式有效地促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转型和改变, 在这过程中促使作者心态的强调以及相关的表现都能逐渐朝着浪漫主义发展。这一发展趋势更是持续了很久,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在作品中逐渐地揭露当前社会的现实, 从本质而言, 也具备一定写实的抒情诗。但在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中, 却没有提及相关的用世追求的事迹。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文化的具体分析

  在充分理解儒家文化及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古代文学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后, 以儒学阶段性变化为研究主轴, 分别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战国时期及西汉初期、魏晋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 战国及西汉初期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孔子时代后期, 儒家学说逐渐脱离庙堂身份, 而更多地体现出学术上的论辩。到孔子去世后, 儒学内部产生了学派割据, 有儒学八派之说。《韩非子.显学》中描述,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 有乐正式之儒。”其中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派最具代表性, 其尊孔子为宗师, 在弘扬“仁、义、礼”的思想基础上, 提出王道政治和社会伦常, 以学促进人格完善。当时儒学经典呈学术性散文特征, 强调文风的思辨性。例如荀子的《劝学》就明确体现了这一特色。战国时期及后来的西汉初期的文学作品风格也都体现出了极强的思辨性, 例如西汉时期贾谊的《过秦论》, 该文全面分析了秦王朝的过失, 并以历史为训, 倡导汉王朝的制度建立和政治巩固。并传达了“仁义”的中心思想, 这与儒家文化的内涵相统一。除《过秦论》外, 晁错的《论贵粟疏》也是这一文学风格的典型代表。

  (二) 魏晋时期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学从战国、两汉逐步发展, 到建安时代, 儒家学派出现新的思想体系。其中以曹魏时期的“王学”、西晋时期的“邓学”发展速度最快。到达魏晋时期, 玄学一派迅速崛起, 取代了儒学早期的经学。可以说是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流派在历史上的一次合流。这显然在文学发展上形成了极大的触动。从文学创作主体方面, 位居庙堂的文学创作主体显着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以门第出身良好, 容貌仪止静好, 崇尚清淡的玄学名士。而从文学的表达形式来看, 崇尚化繁为简, 语言凝炼, 表达方式明快、整洁, 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骈体。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文学表达形式的代表。在其后的发展中, 儒学不仅与道家形成了思想上的合流, 更向宗教思想转化, 与佛教的融合成为魏晋后期的文学特色。先后出现了大量志怪小说, 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葛洪的《神仙传》。鬼神迷信开始在民间盛传。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及文学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深远。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 明代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学在历史的发展中, 经历了元代的数十年中断。元朝覆灭后, 明朝始建。庙堂均推崇程朱理学。这与历史上西汉时期儒学的思想地位相似。当然这一思想在元代后期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出来。元朝恢复科举后, 就下令以朱熹学派的经书为科举核心依据。实际上, 明朝的儒家文化复辟, 正是建立在元末崇尚朱学为基础之上的。由此经政治措施的整顿, 理学思想正式成为官方正统的代名词。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集中表现出遵礼教, 尚节义的思想倾向。我国四大文学名着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均是出自于这一时期。将道德伦常作为天纲, 重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道德关系。《水浒传》就兄弟、君臣之间的忠义极尽描写之所能, 这正是当时儒家道德伦理纲常深入文学作品的体现。而到达明代中后期, 儒学思想则集中体现了对自我的认知, 具有为心而论的思想特色。当时所产生的“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对儒学思想的一次创新性改良和推动。由此而诞生了大批的具有神话演义色彩的文学着作。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许仲琳、陆西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无一不体现了作者主观意识对文学意象的推动作用。到了明代末期, 文学作品则更多凸显了世俗化、人欲个性化的特征, 这与泰州学派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四) 清代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清初开始, 文学作者开始有意扬弃明代时期文学浮华、世俗的文学形式, 寻求儒学经典风雅诗学的复兴, 而这成为清代中前期文学的主要脉络。并逐渐演变为政治高压, 崇尚科举的社会思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派要属“乾嘉学派”。因该学派在乾隆、嘉庆年间最为盛行而得名。该学派认为儒家经典越古越真, 因此清朝开始盛行八股文, 既以严谨的儒学经典之风行文, 又以孔孟口气形成平仄对仗。而由此带来的是社会上盛行才学炫耀之风, 数经据典, 尽毕生之所能。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可谓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 因崇尚发自内心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体现, 形成了对“道貌岸然、虚伪丑陋的假道士”批判,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将道士描写为贪恋女色, 行为龌蹉之人, 将“讲学先生”树立为反面典型, 并将孝悌引意为人的自觉, 这其中无不体现了儒学中的修身养性的理念。将其所有的思想理念, 通过人、狐的形象进行外化和体现。这也体现出作者纪昀居庙堂之高的文学局限。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成型最晚的作品, 作者的文字描述中也体现了大量的儒家文化。如《红楼梦》第十六回, 元春省亲只能在贾府停留7小时, 而天地亲师的次序是万万不能错的。所以即便是女儿回门, 也依然要遵守天道伦常。书中第二十八回, 元春赏赐给贾府众人的端午节礼物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爱”是具有层次和等级之分的。所以也就有了经典的“贾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之说。即便是满怀爱慕情谊的林黛玉, 也不能舍弃道德伦常, 次序上也仅能列于第四位。

  总之, 随着我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不断深入,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其受主流文化的影响, 而呈现出文学体裁、创作方式、文学主题等多种变化。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凭借着深刻的理论思想以及主张, 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秩序, 更是为古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甚至是全新的写作风格。各时期的文学作品均已深深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并通过传承和革新逐渐呈现出新的文学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陈育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精神意蕴解读[J].青年文学家, 2015 (24) :32-33.
  [2]韩义静, 马金科.浅谈儒家中庸美学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杜甫的《登高》为例[J].美与时代旬刊, 2016 (6) :138-139.
  [3]徐燕凌.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17 (7) :104-105.
  [4]包晓建.儒家思想衰落对魏晋文学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 2016 (13) :50-51.

点击查看>>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8篇范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李安飞.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29-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