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唐五代民间歌曲的时代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33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唐五代词体创作中民间歌曲的作用探析
  【引言】古代民间歌曲对词体的促进意义引言
  【第一章】民间歌曲概述
  【2.1】现存唐五代民间歌曲基本情况
  【2.2】唐五代民间歌曲的时代特点
  【2.3】唐五代民间歌曲与唐教坊、梨园关系
  【第三章】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体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调形成的影响结语与参考文献
  
   
  2.2 唐五代民间歌曲的时代特点
  
  刘永济先生提到:词体的形成大约有四个源头:“第一,是六朝以来尤其是南朝的小乐府;第二,是唐人的律诗、绝句;第三,是民间的新曲;第四,在音乐方面,除原有的乐调外,有许多来自边疆民族的词调”①.民间的新曲成为词调的重要源头,尤其在这一时期,民间歌曲对日后词调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前朝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音乐的运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歌曲呈现出一片繁华之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个时期的民间歌曲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与胡乐结合,促进新的音乐系统形成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体系--燕乐。人们将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是胡乐)融入中原音乐并加以改造。这样一来,歌曲摆脱了单一的体式,增加了异域风情。

  燕乐在中原地区很早便出现了。但隋唐时期的燕乐与之前朝代的燕乐不完全属于一个系统,名虽同而义不同。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融合的产物。它与当时的民间歌曲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俗乐的代表。由燕乐系统而来的二十八调成为制曲的主要音乐形式。

  唐代南卓的《羯鼓录》可以说是西域音乐在中原传播的专门着作,其中载曲一百三十一首,多为外来曲名,如《乞婆娑》《疏勒女》《苏罗》《打球乐》等等。记载的不少曲子成为后来中原地区流行的曲调。这说明随着交流的增多,西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越来越广。在唐代的教坊曲中甚至也出现一些胡乐,如《婆罗门》《苏幕遮》《胡渭州》《胡捣练》《酒泉子》《伊州》《甘州》等等。但这些流传至中原的西域音乐多是与中原音乐融合的作品,就是隋唐燕乐。“在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用于演奏各民族音乐和个外国音乐的乐器,已不限于各该民族和国家所用的乐器;原来汉族所已用惯的乐器,往往用于演奏其它民族的曲调。”

  ②这充分说明各音乐系统之间的融合程度已经相当深了。燕乐在唐宋时期尤其是隋唐时期影响范围很大,从百姓的民间歌谣到宫廷的宴飨娱乐都出现它的影子。

  敦煌出土的文献中保存了不少这样的曲子,如这首《定西番》:

  事从星车入塞。冲沙碛。冒风寒。度千山。 三载方达王命。岂辞辛苦艰。为布我皇纶綍。定西番。

  ①还有这首《酒泉子》:

  每见惶惶。队队雄军惊御辇。蓦街穿巷犯皇宫。只拟夺九重。 长枪短剑如麻乱。

  争奈失计无投窜。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

  ②这首《酒泉子》极有可能写的是某一农民起义的历史,如“犯皇宫”“夺九重”都是对现有统治的违抗。

  再如敦煌卷中五首《凉州歌》。作品充满着边地的异域风情,并不时穿插汉文化在其中,列举其中两首:

  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

  三秋陌上早霜飞。羽猎平田浅草齐。锦背苍鹰初出按,五花骢马喂来肥。

  ③这种多元素融合的音乐形式令听众耳目一新,乐工顺应时代潮流竞相创作。燕乐一时风光无限。

  其二:形式上的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民间歌曲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每一首曲调都有自身固定的声情以及用韵格式,于轻重缓急间表现作者跌宕起伏的感情。固定的形式使人们在创作民间歌曲的时候不再盲目,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以《中国历代民歌鉴赏辞典》中的民歌为例。在唐五代以前,每一曲民歌多是自成体系,如《硕鼠》《七月》《陌上桑》《长歌行》《白头吟》《十五从军征》等等。这样的民歌多是一题一篇,不重复使用。从南北朝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倾向便是一题多用,更准确地说是一曲多用,如《子夜歌》《子夜四时歌》《那呵滩》《折杨柳歌辞》等。虽出现这样的倾向,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

  至唐五代时期,这种民歌形式随着中外音乐的融合,不断的推陈出现,最终固定下来。民歌可以选用固定的曲调来表达,当然这样的曲调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如《倾杯乐》《酒泉子》《定风波》《望江南》《竹枝子》《长相思》《捣练子》等等。

  形式的固定使民间歌曲将注意力从原始的曲调构建上转移到内容的修饰上。这一时期的民间歌曲在语言和歌曲的用韵上变得更加讲究,虽不及文人的字雕句酌,但与以往的民歌相比确实进步很大。如这两首《南歌子》:斜倚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上面指痕新。罗带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实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①这是民间歌曲对唱的联章体形式。第一首以丈夫的口吻来写,他质问自己的妻子是不是与他人有染。六个问句将丈夫盛怒下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第二首则是以妻子的口吻来回答,轻柔温婉,情深意切,将自己的心思和决心慢慢托出。最后“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这两句更是志比金坚。

  这两首民歌借用《南歌子》的曲调模式来展开,用固定的形式进行描写。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是细腻,韵律的使用上更加严谨。二者拼接起来情节完整,俨然成为一部短剧,充满着生活气息。

  唐五代民间歌曲形式上的第二个特点便是齐言杂言的变化。

  前代的民间歌曲在形式上多为诗歌形式或齐言歌谣。这一时期的民间歌曲则齐杂言并存,且杂言句式发展迅速。因唐代文学的主要产物是诗,齐言形式与诗体形式接近,所以在唐代民歌中齐言形式较多,杂言相对较少。随着隋唐燕乐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兴的曲调节拍,“唐代民间歌曲,经过刘、白一类大诗人的赏音重视,解散近体诗的整齐形式以应参差变化的新兴曲调,于是对‘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越来越讲究了”②.

  齐言的民歌如《杨柳枝》《竹枝词》《泛龙舟》《浪淘沙》《破阵乐》《抛球乐》《斗百草》《何满子》等调,如刘禹锡的《杨柳枝》(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③敦煌词中的《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罗绮。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④再如这首《泛龙舟词》:春风细雨沾衣湿,何时恍忽忆扬州。南至柳城新造口,北对兰陵孤驿楼。回望东西二湖水,复见长江万里流。白鹤双飞出溪壑,无数江鸥水上游。

  ①杂言的民歌在唐宋时期出现并迅速发展。这样的曲调很多,如《酒泉子》《捣练子》《柳青娘》《宫怨春》《菩萨蛮》《山花子》《望江南》等等,甚至有些曲调始为齐言后来逐渐变为杂言,如《拜新月》《南歌子》原为五言四句、《采莲子》《苏幕遮》原为七言四句,这些曲调后来都发展为杂言形式。

  如敦煌曲中的这首《望江南》:龙沙塞,远路隔烽波。每恨诸蕃生流滞,只缘当路寇雠多。抱屈争那何。 新恩照,圣泽遍天涯。大朝选差中外使,今因绝塞渐经过。路次合通和。

  ②还有《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

  ③再如《南歌子》:悔嫁风流婿,风流无准凭。攀花折柳得人憎。夜夜归来沉醉,千声唤不应。 回觑帘前月,鸳鸯帐里灯。分明照见负心人。问道些须心事,摇头道不曾。

  ④唐五代民间歌曲在形式的第三个特点便是多有衬字。

  所谓衬字,便是指在曲调规定的字数之外添加的字,衬字不受曲调音律的限制。衬字的使用可以使歌曲更加的灵活自由,语言读来更加生动。这一时期的民间歌曲多运用衬字来行文,由此一来也使得同一曲调的作品字数却不同。如这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百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⑤这首歌曲便添加了诸如“上”、“直待”、“且待”等衬字,这样一来,这首作品由定式的四十四字变为四十九字。

  再如这首《浣溪沙》:却挂绿蓝用笔章。不藉你马上弄银枪。罢却龙泉身擐甲,学文章。 捻取砚筒浓捻笔,叠纸将来书两行。将向殿前报消息,也是为君王。

  ⑥这首歌曲中添加“你”、“也是”等衬字,将原调定式的四十八字变为五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