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个人公司理财论文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6 共31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的冲击探析
【第一章】互联网理财与银行的关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互联网理财的概念与发展
【第三章】网络理财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余额宝对建行北京分行个人业务的影响
【第五章】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理财的挑战结论与参考文献
  5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对策建议
  
  5.1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现行对策
  
  我国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无论其体现形式,大多是以电商平台和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基础,以信用评级机制为核心的线上融资。而面对互联网理财来势汹汹的挑战,各大商业银行现在的主要对策就是直击其根本,开立银行直营电商来遏制互联网理财对金融市场的蚕食。
  
  网络信贷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融资成本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可以说是金融领域里一片充满商机的“蓝海”.线上融资的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支持。由于电商平台是由大量的小微企业构成,基于大数据系统,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上具有天然优势,这就为这些新金融势力在未来开展小额信贷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上水到渠成。各大银行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充满商机与市场活力的新蓝海,于是各大银行不约而同的开始了自身电商平台的架构,并努力做出自己的 特点与创新,以期能够在新一轮的金融变革中抢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构建电商平台对于所有商业银行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早成立自身电商平台的分别是交行2005 年建立的交博汇以及建行 2006 年建立的善融商务。这两者都在传统电商的交易服务外,提供了以银行为依托的线上金融服务,以善融商务为例,它提供了支付结算、担保融资等等一条龙的服务,并且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利率优惠和还款方式,希望能够以自营电商平台为支点,撬动规模巨大的存量客户,盘活存量资金。而银行电商的发展也必将为将近饱和的网购领域带来新的无法忽视的竞争。
  
  银行建设自己的直营电商平台有一些先天的优势。首先,相较于纯互联网企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具有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多年了银行业一直是经济运行系统中各个市场主体广泛接受的战略级合作对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联盟。互联网金融势力的发展势头虽然异常迅猛,但在资金体量、企业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银行在线上线下的支付结算、信贷等领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银行体量巨大的储蓄卡和信用卡资源、大量的网点资源、以及数以亿计的客户资源都是其优势所在、而经过多年发展,体系成熟的IT构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银行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缺陷;再次,在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下,所有机构,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实体经济体系的资金结算清算的最终环节与归属都必须通过银行平台来完成,也就是说不论传统电商抢占了多少市场,但其自身企业还是要在银行开户、存款。银行不但具有自身的经营项目,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的功能,银行有取代电商的可能,而银行的作用却无法被电商所取代。最后,银行通过多年积累的信誉优势和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以及客户信任。这就使得银行系电商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誉优势能够垄断一些很难在传统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产品销售权利。如黄金、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很难在淘宝天猫等网站上实现销售,但是银行系电商销售这些产品更能得到用户的信任与认可。
  
  但也要看到,银行也需要面临很多无法避免的劣势。在电商领域中,银行虽然资金体量庞大但是基础却“一穷二白”,其中最大的劣势就是大数据的归集分析能力不足。大多数的传统电商平台已经在电商领域深耕巧做多年,积累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思想对客户信息流解构的做法,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银行过往在信息分析上主要是针对解构化的信息,而电商领域大量都是规模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银行对此整合与分析能力十分不足。另外,在过去几年中,银行处在支付结算的最终端,往往银行最需要的信息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了,尤其是在小额快捷支付产生后,银行就更加被推离了交易中心。
  
  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得数据者得天下。因此,银行要在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围追堵截下保持自己的优势主宰地位,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数据来源,而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毫无疑问是极佳的解决方案。
  
  5.2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建议
  
  商业银行想要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获得市场先机就必须站在企业战略高度上重视和正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快速实施发展计划向智能化、智慧化银行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
  
  首先,坚决实施互联网金融发展计划一是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金融发展计划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浪潮中,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已经是必然的去世了,要敢于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认识到传统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业态下的科技企业相比目前是相对落后的,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真正接受改革浪潮。二是充分发挥银行业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客户基础、社会信用等弥补自身在技术上的劣势以及没有风险容忍度的缺陷。三是制定并坚定执行银行业互联网改革的各阶段目标计划。首先在短期内联合网络金融企业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充分发掘市场的需求,拓展客户数据,有效整合各个部门资源。中期要继续完善银行线上线下的立体服务渠道,建设智慧型银行,增强银行业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长期目标则是能够针对客户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将银行打造成一种场景,一种行为。
  
  其次,注重客户数据积累、挖掘和保护本世纪将是一个信息为王的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得数据者的天下。作为银行要做的一是利用自身社会地位的特色,与公安部门、税务部门等国家机关的数据库共享,完善自己的大数据模块,提高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二是向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学习,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银行服务,了解客户的偏好,预测客户行为,为客户制造需求、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到比客户更了解自己,抢占先机。三是注意维护自己的企业信誉,加强员工自律,严格职业操守,注重各环节的风险把控,严守客户信息不泄露不丢失。
  
  客户资源是所有商业盈利的源泉,对于银行也也同样,客户才是根本。新一代移动同喜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悄然的改变了客户的消费偏好,而传统的以交易结算为中心的银行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需求。银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客户感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再次,建设“智慧型”网络银行一是加快智慧网点、智慧银行的建设速度,推动银行成为结合线下网点、自助机具、电子渠道、线上支付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服务模式,以改善客户体验为中心,实现多渠道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拓宽物理网点服务功能,从交易渠道向营销渠道转换,更多的把握客户的情感需求。同时加大对交互式网银的建立,大力发展移动支付和物联网支付业务。二是将现有的简单粗暴式的营销方式通过高科技手段与设备的应用,根据客户个性特点实施精准营销,增强客户粘性。三是根据户信息预测结果实施产品的预约定制而非现在的一刀切式的批量预制。四是打造全球一体化、7×24 小时的完善网络金融服务,包括架构可随时调整的服务系统。五深化信息利用,提升智能水平。通过大数据系统收集、归纳、分析后得出精确的结论,提升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加大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配套支撑。
  
  一是重视对未来金融技术的学习开发和应用,鼓励在关键业务环节中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尖端信息技术,二是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未来必然是一个信息技术加速改革,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保持对新市场和新技术的反映速度。三是注重信息安全尤其是客户的信息防护工作。不但要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做好客户的培训工作,提升电子银行安全防御能力,不放松对风控体系的创新。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银行业一个重大优势就是拥有数量庞大的有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相对的技术型人才相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劣势,要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两手一起抓。
  
  智慧银行的构建不单单要求前台能高效的活动客户信息,中后台的作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需要从业务到技术的全面支持。一线员工需要敏锐的洞察客户需求甚至通过新型技术创造客户需求。二线要做到有效支持一线,控制风险,优化管理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