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秀”时代电视娱乐节目的控制与把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5 共3758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电视节目呈现娱乐化特点,无论是亲子类、相亲类抑或喜剧类节目都呈现狂欢化、娱乐化的特点。各大电视台竞相争抢周末黄金时段收视率的现状,使得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趋势日趋明显,“泛娱乐化”不仅迎合了当今观众要求娱乐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窥视欲。“泛娱乐化”是一种状态、一种观念,而“秀”是塑造娱乐效果、呈现狂欢状态的手段。

  “秀”在字典中有三种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应用到电视节目中,“秀”作为动词有“展示、炫耀”之义,突出视觉性和展示的特点。当今时代俨然已经成为“秀”时代,“秀”是消费主义与视觉文化合谋下,电视媒介满足人们视觉消费欲望、迎合受众窥视欲及视觉快感的结果。

  1、 “秀”时代的视觉消费与快感表征

  “秀”时代,电视媒介呈现出视觉盛宴,源于消费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共谋。我们可以看到,相亲类节目(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 中 T 型舞台上装扮精致的女嘉宾们争奇斗艳的场面,女嘉宾们毫不吝啬地表现自己,或跳舞或走台步等,喜剧类选秀节目(如《笑傲江湖》《我为喜剧狂》) 中舞台上相声演员、小品演员各出奇招,通过各种夸张的造型、语言、肢体来表现。电视媒介通过“秀”的手段满足了受众“看”的欲望。“视觉消费”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也就形成了所谓“以形象为基础的现实”。海德格尔曾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

  居伊·德波也曾提出“景象社会”,认为消费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景象社会,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因此,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图像时代”还是德波的“景象社会”,都表明消费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化呈现。在视觉化的今天,电视媒介扮演布道者的角色,将一切“可见的”变成视像,因此,电视媒介“秀”的背后表征视觉消费的趋势。视觉消费至少有如下两个含义: 首先,在消费社会中,看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消费,这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购买行为,消费行为已不限于单纯地对物品的占有,景观社会中,看与被看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其次,视觉消费不仅是视觉关注,以电视节目为例,电视节目以电视作为媒介,生产出意义和欲望。观众就是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视觉消费使得观众不断追逐具有吸引力的形象,以获得视觉快感、满足欲望。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追求感官快乐是不道德的、低级的、罪恶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快感欲求一度受到压抑,然而大众文化的勃兴和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追求感性愉悦的欲望爆发出来,电视成为满足人们视觉快感需求的公共场所。电视不仅能提供视觉快感,受众对电视文化亦有快感的本能需求。受众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快感,一是认同并介入电视所提供的体验和情感,在亲子类节目(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 中,父母在看节目中会自主的产生“代入感”,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带入情景中体验。因此,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受众会根据个人的社会与心理特点控制自己与电视所表现的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对与自身状况相似的人物或故事更感兴趣,获得“介入式快感”;二是抵制/冒犯的快感,受众通过抵制性的方式生产出自身的意义,并在此意义过程中获得快感,这种快感往往围绕着身体,例如,在体育类真人秀节目中,参与者通过闯关,身体飞跃、翻身跨越障碍物,甚至砰然落入水中的狼狈态,观众都会拍手、大笑,会感觉到刺激。因此,“与宠爱放纵身体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感一样,攻击伤害身体也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快感,一种无意识的攻击破坏欲望被发泄被满足的快感。”

  2、 电视媒介公共空间权力的呈现

  电视媒介作为公共空间阐释了其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

  福柯提出“全景敞视监狱”,他认为,作为监狱的公共空间没有给人提供任何帮助,对人产生各种压抑和规训,在这个公共空间中,被看者没有表达自己权力的可能,这体现出了来着公共空间的权力。虽然电视媒介为了争取高收视率而极力讨好受众,挖空心思制造能够吸引受众目光的电视作品,但这并不代表电视媒介臣服于受众的权力。媒体形成一个理想的公共舆论空间,任何一个私人都有可能在这种空间中展示自身,甚至可以尽情展示在私人领域中的状态。一方面,私人领域抢占公共空间以争取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将私人领域纳入自身范畴,为其提供舞台,来塑造观众、设置自己的议程、表达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媒介作为公共空间的权力。实际上,电视媒介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它将私人领域作为自己的资源,借以控制受众的观看。近年来火爆荧屏的真人秀节目便是最好的例证。《爸爸去那儿》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该节目第一次将明星父母与子女的日常生活状态曝光于镜头前,电视作为公共空间攫取了私人领域资源。另外在《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们与孩子单独相处的生活状态得到比较真实的记录,包括做饭、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点滴,公共空间对私人领域的利用实现了其满足受众观看的欲望,并通过控制观看来控制权力。另外,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相亲节目对身体的展示值得关注,身体曾经历被禁闭和压制的状态,随着身体逐渐解禁,身体成为视觉消费的重要资源,在相亲类节目中,身体奇观的呈现也表征私人领域对公共空间的占用,相亲节目中均为普通人的男女嘉宾有了走向媒介公共空间展示自己的机会,T 型舞台的设计,使得男女嘉宾犹如走秀般尽情展示,女嘉宾时常在舞台上摇曳生姿,抑或男嘉宾秀肌肉、表演武术等,另外,女嘉宾大多有着精致的妆容、极具曲线的身材,化身为欲望的对象,这些都是私人身体在公共空间的生动呈现。因此,媒介公共空间并不是完全臣服于受众的喜好,而是通过对私人领域的利用体现出自身的权力,私人领域对媒介公共空间的“占领”既是“秀”时代视觉消费的结果,也体现媒介公共空间自身权力的运作。

  3、 责任的实现: 电视媒介文化的和谐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得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变得简单且转瞬即逝,在视觉图像泛滥的今天,“看”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主动发现和欣赏艺术,不再觉得欣赏艺术是一种奢侈,而是变成被动地接受和浏览,除了眼球的刺激和感官的快感,似乎什么都没留下,只剩视觉疲劳和精神空虚。“在媒介时代,我们从视觉形象中接受的刺激越是丰富、越是强烈,我们对这些视觉形象的感知越是麻木和无动于衷。”

  电视媒介肩负责任,就需要创造电视娱乐的理想形态、建构合理的文化发展空间。(1) 创造电视娱乐的理想形态。娱乐是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承担着对大众抚慰与减压的作用,但过度娱乐化便会出现弊病,因此,电视媒介需要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创造理想的娱乐状态。首先,娱乐要有“文化”品味。单纯制造感官快感的娱乐会让人们麻木,没有丝毫审美享受可言,我们可以将通俗的内容变得并不庸俗,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快感”变“美感”。其次,娱乐要有“精神”品质。电视媒介应当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之余,得到精神层次的提升。

  户外旅游类明星真人秀节目《两天三夜》主要记录了几个男明星参与户外旅游的点点滴滴,节目中经常可见一些爱心提示,如提示观众在景区不可乱扔垃圾,制造的垃圾主动带走等等,也有前往爱心学校送爱心、通过游戏的方式爱心捐助等情节,节目将娱乐与正能量相结合,表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因此,媒体在娱乐大众时,要有格调,要有精神品质。(2) 建构合理的文化发展空间。首先,建立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实现分众传播。电视娱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和受众类型的多样化都给电视娱乐化带来一定的挑战,仅靠审查制度并不可取,应当完善节目分级系统。如今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投其所好,建立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实现分众传播是合理化的措施。其次,鼓励电视节目创新发展。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再到《爸爸去哪儿》掀起阵阵荧屏热潮,然而,这些电视节目都是从引进外国版权移植到我国荧屏上的产物,节目架构不变、形式不变,变的只是参与者,对节目稍加改造便搬上荧屏,我们缺乏自主创新的节目,况且,自主创新节目风险较大,电视台不敢承担风险,因此节目就不能做大。一种类型的节目火了之后便出现跟风、模仿,受众便会出现视觉疲劳,不利于类型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因此,鼓励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政策或资金的支持都有利于原创的发展,使电视节目类型多元化,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视觉消费的背后是电视媒介对于受众喜好的迎合,也意味着受众不断追逐视觉快感、满足视觉感官的享受。然而,这样的状态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介对受众的臣服,电视媒介作为媒介公共空间对私人领域的攫取实际上体现了其巨大的权力,电视媒介拥有控制展示的权力也应当肩负的责任,在“秀”时代,面对过度娱乐化的困境,我们需要创造电视娱乐的理想形态,建构合理的文化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宪. 视觉文化的转向[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杜晓红. 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2011.
  [3]陈月华. 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象[J]. 现代传播,2006(3) .
  [4]周宪. 视觉文化与现代性[J]. 文化研究(第1 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46.
  [5]荣长海. 文化研究(第一辑)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居伊·德波. 景观社会[M]. 王昭风,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赵勇.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