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新媒体下广播剧与科幻小说的结合研究

来源:科技传播 作者:商浚哲
发布于:2019-03-28 共3385字

  摘    要: 科幻艺术作为以幻想观照现实的艺术题材, 以其科学性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俘获了大量科幻粉。文章从现状分析、数据列举、比较研究等理论和方法 , 考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幻艺术与广播剧两者从表现内容、制作形式、传播途径3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合作优势, 旨在促进两者相融并进, 创新中寻发展。

  关键词: 科幻艺术; 广播剧; 优势;

  2018年6月8日, 一部由诸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出品的连续广播科幻小说剧《鸟语密码》在央广“中国之声”首播。这是一部讲述人与大自然较劲, 天崩地裂时发生的中国版“生死时速”, 也是首部由屡获“五个一工程”、中国广播剧大奖的本土编剧赵卫明亲自执导、在央广隆重推出的广播剧。

  绍兴的科幻小说剧登上央广舞台, 也让科幻作者们思索在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科幻艺术创作, 如何利用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 更多地拥抱大众群体, 迎来新的发展与繁荣。从《鸟语密码》中启发并深入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 广播剧与科幻小说之间, 不仅有着很大的共同“朋友圈”, 而且还有着浓浓的“真爱”。

  1 在内容上, 科幻艺术更适合通过广播来表现

  科幻小说是科幻艺术的基础。作为将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而产生的以小说为主要体裁的文学, 科幻小说在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文学将故事发生的场景单纯局限于一般大众都可以接触到的现实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展开事件脉络, 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生活的想象和体验。这种解构方式决定了科幻艺术既可以在“硬科幻”的高端科技力量中展现铁甲战士和炫酷技术, 也可以在软科幻的背景下展现社会、人文、伦理等的纵横交错。浩瀚宇宙、细菌世界、神奇秘境、庞然怪物, 这些元素的展现, 与真实世界有着较大距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 广播是听觉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 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而对于科幻作品的内容表现而言, 电视、电影、游戏等表现形式将其中的情境、角色、道具等细节内容具象化了, 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想象”的分量。但事实上, “想象力”丰富是受众喜爱科幻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

新媒体下广播剧与科幻小说的结合研究

  祖俊在其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生产性消费:粉丝群体对“科幻文化”的再生产》[1]中曾通过在科幻小说《三体》的官方粉丝论坛及非官方论坛均以粉丝的身份, 用发帖投票的方式做了调查。帖子的主题为“你为什么读完了九十万字的三体?” (多选) , 结果官方论坛中83%的参与者选择了“想象力太丰富了”, 非官方论坛中这一选项达到了91% (如图1、图2) 。当影视作品将这种想象物化, 受众往往会觉得“遗憾”“不忠实原着”“粉转路”。

  图1 官方论坛粉丝消费动机分布
图1 官方论坛粉丝消费动机分布

  图2 非官方论坛粉丝消费动机分布
图2 非官方论坛粉丝消费动机分布

  通过广播来表现科幻作品, 完整保留了原着的内容, 从各种各样的声音中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种种画面。虽然阅读原着也能满足全面把握科幻作品精髓、保留丰富想象力的既定目的, 但科幻小说对读者的文学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纸质阅读正越来越多地被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信息”所分割 (包括大量的如抖音、微信小程序、京东淘宝等) , 像科幻小说这样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阅读可能会排斥许多科幻迷, 从而限制科幻文学艺术的发展。相比较而言, 广播剧以“听”的优势, 为科幻作品的内容展现打开了一扇大门。

  2 在形式上, 科幻艺术更适合通过广播来制作

  科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被分为小说、插图、电影、动漫及其他五类, 在新媒体兴起的今天, 小说、影视、动漫游戏可视为表现形式的三大极且基本稳定。但在中国, 我们认为广播是制作科幻艺术更好的载体, 是科幻艺术大众化的一个较好平台。

  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制作成本及技术层面。首先在成本上, 与其他艺术门类 (如电影、电视剧、动画、戏剧) 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的投入相比, 广播剧有着先天的便捷性:它制作周期短、制作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 同时奖项也不少。同时, 科幻艺术由于其内容的外扩性和科幻元素存在, 在表现形式上对影视艺术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在这方面, 中国相对于欧美是相对落后的。早在2001年, 英美大片《指环王》就创造出了“真人咕噜”, 而在后续经典的软科幻大片《星际迷航》《星际之门》以及经典灾难大片《2012》中, 星际之间的冲撞, 转瞬间山崩地裂、洪水海啸席卷而来的自然奇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在我们国家, 从利用计算机创造出大量虚拟场景及特效的CG技术到立体感更强更逼真的3D技术, 我们现在还只能望洋兴叹, 多有不足。在我国目前仅有的几部科幻影视剧中, 技术性的缺失是极大的诟病。在这种环境背书下, 广播剧成熟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 不失为表现科幻艺术扬长避短的一种形式。

  其次, 广播剧丰富的声音表现能力, 为科幻艺术的呈现提供了足以支撑作品的广度和厚度。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是广播剧的三大核心元素。语言在广播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题的表达、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性格和动作的描述都离不开语言。在这方面, 中国目前已经有一支专业且稳定的配音队伍, 有名导演、名编剧, 《声临其境》等综艺节目的热播, 更让科幻爱好者认同“声咖”的实力带来的科幻“听觉盛宴”, 相信他们可以将科幻艺术有效转化为可听、耐听、好听的科幻广播剧。

  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衬托气氛、描绘环境、尤其是衬托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栩栩如生的音响效果常常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可谓是一场听觉的“3D电影”。广播剧多是“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三种声音元素的有机综合。无论是自然奇观, 还是鸟鸣虫叫, 或者不同人声的模拟, 都声情并茂并给人以丰富的外延空间,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将原作品得以较好的呈现。

  3 在途径上, 科幻艺术更适合通过广播来传播

  广播的每一个变化和发展都伴随着新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强大。广播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轻松跨越“调幅” (AM) 和“调频” (FM) 的区域壁垒,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传播”。借助于数字音频技术, 声音没有失真且编辑处理非常方便, 可以容易地实现水晶般的音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为广播剧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其他媒体相比, 广播剧无与伦比的便利性也将再次得到充分发挥。就科幻文艺的受众而言, 信息的伴随性, 产品的存储性、交流的互动性是其三大诉求特征。

  其中伴随性一直是广播媒体的优势, 而新传播时代的技术应用又使得广播资源可以通过网站、移动媒体等来实现, 无论是即点即播、伴随收听, 还是选择收听、碎片化收听均可以轻松通过各类广播App轻松实现, 成为很多车载人群的不二选择。“喜马拉雅·听”这一款移动App终端上异常火爆的声音软件, 甚至专门开设了广播剧频道, 并按专辑、声音、主播等多种分类, 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不同于影视等“热媒介”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 广播因为仅仅是声音的艺术, 受众需要加入自己的思维, 参与程度反而较影视类科幻文艺高。科幻艺术的不完美、逻辑方面的些微缺陷或是对作品内容的疑问, 都可以让受众展开多向互动交流。在交互中产生新的价值, 给用户带来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完全不同的新体验。同时, 这种体验因为融入了与广播主持人的情感交流, 故而完美地统一了观众和歌迷的属性, 也为传统广播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栏目主持人开始承担新的功能, 成为媒体整合的“关键环节”。

  历史上, 科幻作品与广播的完美结合在历史上早有先例。1938年, 美国民众因为一部广播科幻剧《火星人入侵》而陷入一片恐慌。成千上万的听众以为火星人真的来了, 疯狂地给报社、广播站和警察局打电话, 询问如何逃离城市或躲避“气体袭击”。据报道, 许多成年人受到惊吓, 要求接受救治, 以缓解休克和癔症。这是广播媒体影响的典型案例, 也是科幻文学艺术传播的重要尝试。广播剧借助广播这一媒介载体具有时效惊人、声色动人、亲切感人且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促进了科幻文学艺术的?传播。

  科幻文艺首先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社会的多样化, 单纯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广播以其与新媒体完美融合的外环境、自身的成熟广播剧制作技术、与受众群众很强的交互性, 走出了一条新的科幻艺术传播之路, 推动广播剧与科幻艺术共融并进。未来, 通过高质量科幻艺术的诞生和广播剧从业者的努力, 我们更希望这条路能走得更宽更远, 给各自领域带来新气象。

  参考文献:

  [1]祖俊.生产性消费:粉丝群体对“科幻文化”的再生产[D].安徽:安徽大学, 2016.

作者单位:绍兴市第一中学
原文出处:商浚哲.新媒体环境下科幻艺术广播化创作初探[J].科技传播,2019,11(04):100-1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