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融媒体时代广播脱口秀生存研究绪论

时间:2017-03-2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122字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受众的生活,颠覆了生活中所能涉及的众多产业,作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代表的广电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固有的模式和利益,特别是受众环境的变化是更加深刻的。受众在新媒体思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思考的角度,既要做新闻的收听者,也要做新闻的参与者和意见的表达者。

  不仅如此,受众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本世纪初期,广播主要受众还是以居家群体固定收听为主。这类群体主要的特点是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收入方面处于中低或低收入、消费能力偏低,从年龄上来看以中老年为主。

  如今,车载受众成为广播收听的主力军,与之对应的是,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消费能力高和中青年为主。

  从前受众需要海量信息保证自己不与时代脱轨,在信息上与周围人群同步,现在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都在向受众提供信息,这些都直接导致信息的过载。因此,受众并不缺少信息的来源,而是缺少对新闻的剖析、独特的解读以及对位的调性和营造的"场",这些就给了广播脱口秀以生长的空间。

  广播脱口秀以其"聊新闻"的形式,生活化的语态,充满个性的语言风格,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引领了受众的收听品味,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研究的意义。

  广播脱口秀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但对于广播脱口秀的关注在学术界并不多。这种源自于美国的谈话节目形式移植到国内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电视领域,《今晚 80 后脱口秀》、《锵锵三人行》等一批节目的崛起让受众认识到,节目还可以这样做。对此的研究也相继展开,有以节目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有以节目语言为研究重点的,还有以主持人技巧和电视视脱口秀趋势为研究目标的等等不一而足,相比之下,广播脱口秀的研究就显得门庭冷落。

  随车汽车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花在路上的时间不是变短而是变长,堵车时间成为了广播强制收听的时间,基于此种受众环境和心理,广播脱口秀才渐渐被受众接受。同时,广播脱口秀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为受众参与到新闻中提供了可能,满足了受众越来越强烈的参与意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海阳现场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飞鱼秀》的微信公众平台都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参与方式和俱乐部体验,这些都是融媒体的良好尝试。

  正是由于受众的需求和先行者的示范作用,各家电台的广播脱口秀一时间占据了早晚高峰的大半。如过江之鲫的节目中,自然难以保证水平的统一,标新立异者有之,东施效颦者有之,博眼球秀庸俗者有之。与此同时,网络脱口秀节目的精品化、名人化以及车载收听移动互联技术的商业化的不断推进,都在告诉广播脱口秀的创作者们,空有形式的节目在未来的市场中是无法生存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广播脱口秀节目的研究,以及其发展趋势的预判都是迫在眉睫的,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有着指导性。

  二、融媒体概述。

  (一)融媒体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融媒体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最早提出"融媒体"这个概念是在"媒介融合"的概念的基础之上,而媒介融合是上世纪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的。

  但即便是媒介融合,在国内、国际上也是各个学派各有表述。因此,想要给融媒体一个准确的界定,必须先缕清媒介融合的理论的发展脉络。

  1978 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其创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给出"媒介融合"最早的模型--三个叠加的圆,这三个圆圈代表印刷、计算机和广播三者的融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对三圆理论的阐述是:"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两者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由另外一个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信号,并产生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1]

  ."虽然他还没有正式的给出"媒介融合"的定义,但"三圆理论"的提出,使得后来的研究者有了理论的基石。

  之后有美国学者凯文曼尼、托马斯·鲍德温在 1996 年、2000 年在技术层面强调了媒介融合的重要性。其实早在 1983 年,一位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伊索尔·索勒·普尔在他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就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当时他称其为"传播形态融合".他是这样定义传播形态融合的:"之前,不同的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一个媒体就能够完成;之前,由一个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让多个媒体提供。"在我国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有我国学者陈浩文在《再论媒介融合》中提出了组织、资本、传播手段以及媒介形态的融合。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在媒介融合方面做出了相当深刻的研究,这些理论方面的探索为后来的学者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学界关于"融媒体"的定义尚不明确,绝大多数学术论文引用了百度百科的定义,即"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融媒体是依靠先进传播技术,在同一信息平台将信息采集、加工、整合、传播一体化,在传播手段、媒介功能、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全面整合。

  (二)融媒体的产生原因。

  融媒体是当前媒体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趋势,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在《双城记》中那句经典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正是当下融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融媒体的产生原因无非三种,技术的革命、经济的发展、受众的口味。

  1、 技术革命:

  技术的革命是媒介发展的原生动力,每一代的媒介都是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完成的,融媒体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技术革命是融媒体的必要条件。

  从人类的演进过程来看,语言是最初的信息媒介,但受限于地域、空间、时间,催生出文字。文字的出现解决了语言上的一定苑囿,信息得以保存并远距离传播。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成批量的传播。再后来的电子通讯技术发展,为声音和视频的传播搭建了平台。

  在互联网之前,传统媒体的迭代是部分替代的关系,不论是纸张、广播还是电视媒介,都不存在完全消解前一代传播媒介的情况。正如广播的出现,并没有导致报纸的消亡;电视的出现没有将广播赶出市场。这样,每种传播媒介就和新闻以各自的方式组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媒介环境。比如,文字和纸的结合产生报纸;声音和无线电结合产生广播;影像和有线电视网络结合产生电视。

  所以,传统媒体是不同的技术手段与特定传播媒介结合所产生的特定产品。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各自为战的格局,在技术上互联网可以替代上一代传播媒介--电视,甚至可以替代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它不仅可以承载视频,还可以承载音频、文字,而且效果更好、更方便、更高效。在互联网的技术承载来看,互联网对之前的媒体不存在互补的关系,而是完全替代。

  2、 经济因素:

  经济是推动技术革命的根本动力,经济又在文化层面扮演着底层基石的角色。

  技术的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竞争,这些竞争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经济上的对抗和追求。

  传统媒体负责内容的提供,平台资源的提供,技术公司负责整体运营、推广、发布是当前的一种模式。从《中国好声音》,到《挑战了不起》,不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将更多的资源开放给专业化的公司,使得资源最大化的被利用。融媒体将停留在口号和试验阶段的"制播分离"真正带到了全面开花的实践阶段。从而使得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增强与业内、业外的融合,并与之开展合作。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经济因素是融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受众因素: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方,在强调信息到达率和信息有效性的今天,受众的感受和口味显得尤为突出。传媒企业要想获得经济利益,就不能不考虑受众的体验。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受众接触的媒介之多,信息量之大,是在此之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所以,只是从单一媒体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受众当前的需求了。只有交互性更强,融合度更好的信息形式才能解决受众和信息提供方之间的供需矛盾。

  首先,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如天津港爆炸时,最早公布相关信息的网络媒体,第一时间让受众了解到新闻前段的状况。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就明显地落后于新媒体了,但是在权威性和内容的深度上传统媒体始终还是保持着优势。

  其次,交互性的体验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还只能是单向地传播,做不到将受众的反馈反应到平台上的能力。但是新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互动,这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另外,受众在新媒体上与信息的接触也是多元化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来排列,而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另外,新媒体在便捷性上给受众树立了标杆,技术的进步为新媒体的载体小型化提供了可能,而传统媒体还受限于接受设备的大型化,而无法与受众的需求达成一致。

  三、 文献综述。

  (一)融媒体的研究现状。

  本文立足于"融媒体"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广播脱口秀节目,"融媒体"概念的界定就是本文的基本面。"融媒体"是当前媒体界和互联网圈热炒的概念,但普遍都是引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即融媒体通常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3]

  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是我国学者依据"媒介融合"的理念,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推出的概念,在一线应用中的讨论远多于理论研究。而"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在国际学界此领域的研究脉络方面,高钢、陈绚联合刊的《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给出了概况,其主要侧重这一理论的肇始。海外学界对"融合新闻"或"融合媒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蔡雯的《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综合来讲,在融媒体领域的研究较少,但是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通过整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可以给出一个融媒体的定义。

  (二)广播脱口秀海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广播市场,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脱口秀"成为广播节目中最近几年的新宠,其发展速度最快,创新性最强前所未有。近年来,脱口秀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电视脱口秀领域,在广播脱口秀的研究也都限于一线从业者的思考。笔者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广播脱口秀",结果显示只有一篇文章,那就是--《浅谈广播"脱口秀"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按照篇名来搜索也只有 24 个结果,而且皆为期刊类,可见在广播脱口秀方面理论研究之匮乏,就更不要说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来研究广播脱口秀的发展。

  在《鸭绿江》(2014 年 8 月 25 日)衣彦旭、崔艳刊发的《浅谈广播"脱口秀"节目的现状和发展》中为广播脱口秀做了一个定义,即"广播脱口秀指的是主持人以'手中无稿件,但心中有套路'的脱口主持形式将节目内容通过巧妙的方式串联起来,时而严肃铿锵,时而风趣幽默的广播节目类型。"纪烈鸿在《美国广播"脱口秀":主持人是节目灵魂》中从建台于 1956 年的洛杉矶 FM97.1MHz 在 1995 年开始办成谈话台后的收听份额大幅上涨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广播脱口秀在美国收听市场的发展规律,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葛文婕的《国内外广播发展动向及趋势》重点研判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广播的走势,全媒体的发展、类型化、小众化等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创新性地提出要跳出广播谈广播。

  陆漪《广播脱口秀<男生宿舍>的品牌战略 》从节目品牌战略的角度将江苏广电的《男生宿舍》节目进行了分析。其三男声广播主持团的形式为全国首创,节目在公关宣传上、品牌主持人打造方面都独辟蹊径。当前正是广播脱口秀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具体怎样操作才能保证节目品质和舆论立场不动摇、不跑偏是接下来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在融媒体方面已有经验。

  张勤《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探索--浙江新闻广播打造"i 时代广播"》阐述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的必然性。在应对方面,也给出了浙江新闻广播和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达成了"融媒体"合作的尝试。张馥洁的《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研究--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为例》则侧重广播新闻编辑的研究,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实际经验论证融媒体的必要性和新闻编辑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转型必要性及具体操作的手段。作者既承认融媒体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指出广播自身的竞争优势。文中的一些新的提法对于现在导编播一体的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来讲也是新时代下的必备功课,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对于专门研究融媒体下广播脱口秀等方面,且相关专著较少。期刊文献中针对广播脱口秀的研究究也多集中于节目编排、主持人素质,有一些研究广播脱口秀的期刊,也很少结合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以往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发现对于融媒体广播脱口秀的研究。笔者将从广播脱口秀在国内外的发展沿革,到节目的创新发展,再到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全能型采编主持人才发展,最终落脚点在节目发展的研究上。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