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中的叙事方法

时间:2016-07-0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886字
摘要

  区别于故事片单纯通过编剧构思进行故事的虚构 ,纪录片叙事主要是强调创作过程中的情节特点 ,为加强其戏剧性表现力 ,将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放大化 ,呈现给观众。但在原则上 ,要确保记录内容的真实可靠 ,以此为前提选取具备代表性的题材 ,通过悬念的设置、节奏的变化 ,来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 ,提升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

  《舌尖上的中国》是在中央一套播出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 ,一部总共七集 ,其收相比于同一时段所播出的其他节目 ,收视率要高出许多。而且 ,在纪录片频道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重播 ,其收视率不降反增 ,高达 5.77。紧随其后 ,在高清频道也播放了该纪录片。

  在央视上 ,一个较短期限内 ,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三轮播放 ,引起了观众的较大反响 ,收视率不断创新高。在该录制中 ,拍摄所使用的是高清设备 ,呈献给观众的是清晰细腻的画面。其中 ,对于每一集的主线所采用的剪辑方式皆为碎片式 ,将不同区域的内容进行巧妙嫁接 ,围绕“食”与“人”两大不同主题 ,展现出天南地北之间食材的变换。以普通老百姓的角度 ,为观众展现出中国人的生活面貌。

  1、选题要兼具戏剧性与代表性

  挑选具备较高社会价值并受观众喜爱的选题是节目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也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纪录片的选题上 ,一定要独特鲜明 ,在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要让观众充满新鲜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一系列记录片中 ,以美食为切入点确定选题。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拥有丰富的美食资源 ,但在这种大选题下 ,如何确定最具戏剧性与代表性的美食及美食代表人物为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但在《舌尖上的中国》中 ,成功挑选了极具地域代表性且故事性较强的美食与其背后的故事。如 ,帮亲人制作豆瓣的陈婆婆、手工制盐的诺邓村民等 ,透过镜头下的这些人和物 ,突出家的温暖与生活的不易。同时 ,在片中还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如新疆的古尔邦节、西藏的望果节等 ,也为观众带来新鲜感较强的主题。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选题上既保留了真是的原生态记录 ,又展现了生活中的平凡美 ,获得了较大成功。由此可见 ,在纪录片的选题中 ,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兴趣度与素材隐含的深意 ,以情说理 ,以事感人 ,才能制作出兼具深度与生命力的优秀纪录片。

  2、脚本创造时树立故事化理念

  在进行纪录片制作时,需要结合前期的采访与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探索最为合适的故事叙述手法。如 ,在《厨房的秘密》这一集中 ,主要是通过美味的佳肴 ,展现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开篇便为观众展现了黑陶匠人扎西 ,以他为铺垫 ,将使用黑陶烹制的菜肴引出 ,在看上去简单明了的烹制中 ,却展现出尼西人独特的厨房秘密——“煮”;随后 ,以巧妙的过渡 ,让观众察觉到广东的欧阳广业在村宴制作中所蕴藏的秘密为“蒸”。

  然后是居长龙的刀工绝活、厨师梁子庚看似制作普通的咸鸭蛋等等。一个个朴实的故事 ,构成了全篇脉络的结构 ,看似行散实则神不散 ,将普通人中最真挚的情感全部呈现给了观众。从片中看出,为了让叙事更加故事化,在开篇切入、中间叙事以及结尾部分 ,都尽可能达到构思精巧 ,表达出最具特点 ,并能为观众带来情感冲击的故事情节或元素 ,以加深观众的印象 ,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获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成功。

  3、设置悬念

  在故事叙述中 ,通过悬念的设置来勾起观众的探知欲望 ,让观众在紧张与期待中 ,保持着继续观看的热情。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内 ,就采用了很多这样的叙述方式 ,如第一集中 ,“鱼把头”带领大家去冰上捕鱼 ,已有七十多岁高龄的他能否成功捕到鱼便是观众关注的重点 ,但就在这时却将镜头转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为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 ,让观众充满期待地将故事看完。在《五味的调和》中 ,广东的阿鸿讲述了如何熬制糖料 ,而在观众以为接下来会看到阿鸿制作糖葱薄饼的过程时 ,画面却转跳到了讲述陕山阿植的鸭脯店 ,而阿鸿制作糖葱薄饼的过程便又成为了一个悬念 ,让观众不得不兴致盎然地看完。

  4、注重节奏 ,将故事生动化

  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事节奏与观众的情绪、收视心理都有着直接关联。一部成功的纪录片 ,在开篇、中间主要段落以及结尾的讲述 ,都必须做到突出重点、主次清晰、整体风格统一协调。在《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段落中 ,以主线为中心 ,进行素材梳理与逻辑分析 ,摆脱了传统时间、空间概念。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中 ,通过高原、山林、湖泊等不同地域景观构建故事的框架 ,并在这个框架下分别讲述了“卓玛采松茸”、“老包的冬笋”、“嘉鱼县采莲藕”等故事 ,这些故事经过精心梳理 ,衔接恰到好处 ,每三至五分钟便有一个兴奋点 ,高潮迭起 ,使观众在收视上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并且 ,片中画面剪辑节奏非常快 ,有别于国内其他纪录片 ,叙事中的平均镜头长度在 5—10 秒。其节奏变化主要表现在各段落间 ,通过不同的画面长度 ,让整个纪录片变得生动且审美愉悦。

  5、音效、音乐是叙事的重要艺术元素

  音效与音乐也是纪录片叙事中的重要艺术元素。在《舌尖上的中国》中 ,便将音效、音乐视为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叙事的重要艺术元素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 ,不仅注重对叙事方式、画面节奏的掌控 ,还加强了对音效的处理。如 ,在锅中煮菜时 ,同期声的运用 ,都烘托出当时的场景与情绪 ,极具渲染力 ,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在片中 ,美味佳肴首次出现于镜头前时 ,其音乐是具有描述性的 ,带领观众关注片中的每个细节。而之后 ,以音乐为辅助 ,为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勾起观众食欲的段落放完 ,片子进入介绍、空景等段落时 ,便播放较为欢快的音乐 ,让观众轻松愉悦地观看片中的故事。而在偏向议论的段落 ,则重点突出音乐 ,让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解说中区。其中 ,在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中 ,音乐、音效的重要任务是随时调剂观众的注意点。

  6、精美画面是故事化叙事的基础

  精美的画面能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感官 ,深化观众的视觉印象 ,是故事化叙事的基础。《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在拍摄中,采用了高清设备的美食纪录片,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原到极致 ,绿莹莹的笋衣 ,白嫩嫩的豆腐、脆响响的拉面等 ,在勾起观众食欲的同时 ,也让观众不断面临视觉冲击 ,一次次刺激着观众的感官。

  在纪录片摄制中 ,摄像师通过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 ,既让画面、景别、角度变得更加精彩丰富 ,也为后期的剪辑与节奏控制提供便利。如 ,在第四集中 ,金顺姬回家的场景 ,是通过吊臂进行拍摄的 ,随着女儿进家门喊家人 ,这个吊臂开始慢慢从门上升起来 ,直到院落里 ,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温馨的画面。因此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获得成功 ,还取决于其精美画面 ,它的变化之美加深了观众的视觉印象。

  7、结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获得的 ,它之所以能摆脱以往纪录片枯燥乏味的特点 ,赢得观众的认可 ,主要在于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故事 ,采用的是高品质影像与国际化的制作手法 ,在勾起人们食欲的同时 ,为人们展示了普通美食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悠久历史 ,传达出平凡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赵越.浅述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技巧[J].改革与开放,2012(2).
  [2]刘茜.纪录片受众收视偏好要素分析[J].电视研究,2014(1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