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7 共61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论坛舆论危机
  【第一章】地方政府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路径研究导论
  【2.1 2.2】网络论坛的界定
  【2.3】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2.4 2.5】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成因与负面效应
  【第三章】地方政府应对论坛舆论危机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地方政府解决网络论坛中舆论问题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地方政府怎样处理网络舆论危机结论与参考文献

  2.3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2.3.1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词典给的解释是在危险与机会并存的时候,在给检验决定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时刻,是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改变和腾飞的关键,攸关生死、利益变化,有如十字路口。公共舆论包含着网络舆论,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社会和社会管理者的政治态度,也是公众对特别的决策和事件的适时反应,即不确定的公众围着一些政府具体政策、举措和社会突发状况的探讨和梳理,而网络舆论则是限定必须在网络中,公众对某一公共事件、热点问题或政府行为发表的一系列的观点与看法。而危机则是选择分叉路的那一刻,也可以说是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外延伸着两个相反方向的可能,一侧是能够控制住继而有所缓和或呈现积极一面,另一侧则是渐渐沦陷无法挽救,造成破坏性影响。结合以上所说就能得到网络论坛舆论危机的定义,即指在网络论坛上一些时期或一些事件中发生的,涵盖众多网络媒介和寻常用户因内的所有见证者对某人、某件事、某级政府部门、团体机构乃至涉及国家的极端、敌对或有失偏颇的舆论占领高地,绝大多数受众被其影响导致其心理、思想和行径产生共鸣的一种舆论传播现象。对政府的网络论坛舆论危机的定义则是发生在网络论坛上一些政府机构或者机构职员的一些不得当的行政言行而招致一系列负面影响言论。鉴于论坛传递速度迅捷、影响范围宽广、包含信息量较大,一旦政府机构或者机构职员有不恰当的言行,诱发出一场政府网络论坛舆论危机便具有极高的可能性,政府被推至大众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如果处理欠妥当,那就必然波及政府形象问题,政府的公信力将遭到质疑,政府整个体系也将面临源于公众重大的压力。

  2.3.2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传播规律。

  先有舆论,后才有可能形成危机,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就是舆论雏形,它是各种见地叠加交锋的集合,其中产生化学效应,打破其原有结构,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群体制约就意味着舆论成形。形成传统媒体的舆论有以下几个步骤:影响广泛事件的引发焦点反应(焦点的内容与大众固有的看法有所不同、传播的途径通顺)--公共论坛式发酵(公众媒体)--舆论萌芽状态--意见整理组合(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有着强烈的化学反应)--认知和心理达到协调(确定重点、认可沟通、整理反馈)--舆论解除,舆论主体进入下一个主题。对照之下,网络论坛中舆论的形成步骤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网络论坛舆论的本质就是传统媒介舆论样式的复制品,但在舆论主体、传播平台、反馈制度等个别步骤又有显著差异。传统媒介舆论的传播轨道是线性模式,而论坛舆论的扩散模式是网格化的,较前者更为四通八达。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差异,不仅在管理布局方面有所体现,还在讯息传播方面得以充分验证。也就是说,两者表达的差异并不局限在舆论里一个焦点存在与不存在,更深层次的在于社会意见的传递和想法的达成不是依靠单一的直线运输,被堵塞之后就无路可走,而是走向更为发散的网络结构。舆论产生过程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即第一是引发舆论导火索,随后是舆论组生成,最后整合为舆论场。

  舆论场实际上是所有主张、见解间互相激烈碰撞、摩擦的大包容,大小不一、种类众多的讨论大集合,共同汇聚在一起构成了颇具规模的舆论浪潮--舆论场,网络论坛是作为大众研讨时事政治、交换想法、表达感情的主要渠道。网络论坛装载舆论的形式比起传统媒体,涌现出舍我其谁的无可取代性。网络论坛在意见传递的时候没有传统媒体发布或放映的规定性,通过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传播,例如大多数网站在刊登的新闻后设有相关评论区域,有的不用注册,随意鼠标一点就能匿名进入发表评论或浏览他人的评论。所以在互联网中,对事件和新闻有关的反应评论包括对反应评论的再回复评论的表达与展开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传统媒体在讯息传递时候的具有滞后性,但网络论坛吸纳各路评论和回复并召集成舆论是异常迅速的。

  网络上舆论是对公众开放论坛传播事实真相或观点看法,被大众承认的形态,并且被认为是各式各样的自由言论通道和聚集地,既能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又可以在新生的互联网上。此类舆论萌发和成熟的阵地主要在即时通讯、微博、微信、邮箱和网络论坛,而多方面进行对比后,网络论坛较其他网络形式的优势面更为宽广,是网络中舆论的高产地。网络论坛的创办不仅仅在于互联网的交互,更重要的是为普通民众打造个人能对国内外新闻事件说出想法的言论阵地,而民众的观点、见地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民意与民情,能够促进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对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中国家,一个需要民众全方位地加入国家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队伍,是非常必要、非常有利的。"以上言论出自人民日报电子版主任蒋亚平。要上升到危机层次,一般是由传统媒介或民众发现事件源头,紧接着有关讯息在各个网络论坛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传播挑逗着大众的神经,迅速博得大众眼球,进而引起热烈探讨,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观点,所谓的"真相"也被一层一程揭开面纱,聚集成强烈的论坛舆论漩涡,舆论危机进一步升级;事件的始末详尽被连根挖出,此时网络论坛"意见领袖"开始站出来引导舆论的朝向,意味着有着威望和内涵的讯息内容在网络论坛中回炉继续翻炒,引发网民更热切的瞩目和讨论,论坛舆论漩涡不断扩张,舆论危机迅速呈放射状散开;然后危机处理工作组织发挥作用,或伴随民众和传统媒体的关注热度渐渐降温或视线转移,最后舆论危机解除。因此,民众、传统媒介和网络论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相互作用形成论坛舆论漩涡,成为威胁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有关于政府的负面新闻被搬上网络论坛平台,因其事件本身极具震撼,引得各大网络论坛和用户们将此事件在短时间内疯狂转载,如洪峰过境般的网络讨伐随即汹涌而来。在一个或者一群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带领和数量庞大的网民们拥护的共同作用下,论坛上的批评和讨伐之声在论坛的一端不断地汇聚、放大甚至扭曲畸形。大众的看法犹如雪球翻滚一般愈来愈大,波及范围无限制的扩张,最终政府的形象遭受重创。在所有网络论坛传播中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因素,那就是噪音。

  噪音贯穿在网络论坛传舆论危机播中的每一段流程,噪音极其容易造成传播的内容与事实真相不符,它往往导致传递与摄取偏离轨道、歪曲事实,扩大危机事件的消极阴影面,在危机蔓延这一阶段影响的更为显著,在这个阶段大众是最容易听风就是雨的跟随,区分真假的能力大打折扣。有些没有经过查实的言论、言之不详的讯息等不时的产生,并且还能在夹缝中生存壮大,掺杂在后续的每一个传播阶段,使舆论危机在网络论坛传播的威胁性陡增。

  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危机事件传播过程分析与研究之后发现其共同特点,整理总结出论网络论坛舆危机在传播划分为四个环节,即潜伏期、初发期、明显期和平息期,如下图 3-2 所示。这也就是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传播的规律,为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传播方式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3.3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传播的特点。

  (1)一般性特点。

  网络舆论危机产生具有突然性,其爆发几乎无征兆可言,因为信息在网络上传播速度与光速一样,一个信息往往是才爆出来,就会同时引起此时在线用户的关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这一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及继续传递下去,称得上是"信息才露尖尖角,早有传阅跟上头".网络舆论危机影响力较为广泛,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力度不足,常见的公共危机最先在其危机所发生地区的区域性传统媒介中冒出,虽然也符合波及范围越远,震动就越难以到达的规律,但是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力与传统媒介相比高几个数量级,每个网络用户都是与许多其他的用户连接在一起的,其中无论哪个人随意浏览关于某一论坛信息的新闻,发表一则评论,任何一个与他相连接的用户都能与之共享,一条网络信息所形成的网络舆论以在互联网中以经纬交织的形式传播开来的。与此同时,类似这样紧紧相扣的传播形式,能够让一切围绕政府的网络舆论都散布到地球上每一个互联网能过达到的角落,其影响范围的宽广显然是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还有对网络上舆论危机预测和处置也十分不易,传统媒体要受制于政府,甚至有的还是由政府主办的,许多公共危机往往还没有对公众进行报道就已经被政府先知,并在萌发状态下就已经解决。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所含的信息覆盖之广,对于政府而言,尤其地方政府对其监测和处置也难以准确到位。

  (2)与其他网络平台的比较(以微博、博客为例)。

  网络舆论危机通常是由热点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引发关注,并迅速在民众之间相互传递,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科学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产生负面的影响或者将负面影响扩大,当事人就容易陷入被动的情境之中。论坛、博客、微博同属能够引发网络危机的平台,在网络平台这一层面有共性特点:首先网络舆论事件一般都是已经公开事件,具备公开传播的条件,并紧随各个因素而构成函数式变化,有的过了时间节点得以平息,有的就刮起舆论风暴,最后升级至危机事件。其次,能够造成网络舆论危机的事件与社会关注焦点保持一致。这些事件必须要与公共相关,因此吸引到广大民众的参与和热切讨论,以此形成舆论效应。此外,重大形势政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突发事件,一旦舆论事件与民众认可的价值观念不符,与民众传统的知识结构有所抵触,公众表达欲望就会愈发强烈,继而全部被释放,其中的差异就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与广大民众有关联的事件,例如中石油大连漏油系列事件、国家电网降薪事件、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等,都是在发生后的短时间之内引起全民讨论。

  然而网络论坛与微博、博客还是有所区分的,从议题的选择、传播方式及技术操作层面上,能够比较出三者传播的不同点。第一,从传播最初的议题选择角度看,网络论坛议题选择更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行为及社会现象,舆论监督功能相对突出。其次,对于民生热点新闻事件及现象类议题的追捧也从另一个侧面更加明显地体现出网络论坛在议题选择上的这一特性。在博客与微博上网民通常针对具体事件的"一事一议",这样的模式也就使其对于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连点成面"的步骤,因此某些事件也是属民众关注热点,但又因为本身影响力不够而不会在博客与微博上形成大面积讨论等情况,有些议题就随之流失。博客在信息平台上的议题选择具有主观的定向性特征,网民选择博主及其文章关注的习惯也是定向的。微博议题的选择、除了突出的娱乐倾向外,微博在议题选择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以全民性热点事件吸引公众视线。第二,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论坛是以个人喜好为主线的互动平台,里面有不同的版块,网友可以在自己关注的版块里发贴、回贴,与其它网友互动交流。博客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选择,包括对人生的各种顿悟、具有专业素养的文章,偶尔也会出现各种看法主张,但一般都是事后极具理性的分析,基本不会成为舆论危机的发源地。

  微博信息没有长篇累牍,只是寥寥数笔,可以是心情的随笔,也可以身边看到的新鲜事,这些内容的能编辑成一条微博,并且其使用不拘泥于时间、空间,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同时通过"转发、评论"等分享工具,快速裂变的传播信息,短时间将焦点话题推至最高点,使每位网友都是一个媒体,互动性比论坛、博客有显著的增强,因而是危机爆发的来源之一。第三,在技术与操作层面上,由于信息数量庞大,各版块热帖会因论坛用户关注度而形成排行榜,其作用为显示该论坛当下所关注的热点事件或是人物,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热点情况获取与了解相关信息,因此焦点形成的主要力量还是在民众。还有版主设置制度,对论坛的主题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如"置顶""加精"等操作,这些都是网络媒介把控议题,彰显主动权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有这两项操作的帖子几乎都能在排行上居前列,这样的位置排列再加上特殊的标记更能对网友的注意力产生影响,所以说网络媒介议题设置意向通过版主设置制度使其得到充分表达。当下,在很多大型论坛中都有一个由版主编辑而成特殊的帖子,内容大都以一段时间之内(一天或是一周)热点事件的通报为主,与传统大众媒体的简讯类似,强国论坛中的"一语惊坛"就是这类帖子的典型代表。
  
  网络论坛通过编辑此类新闻贴,就意味着更明确的对一些议题进行设置,这样一来,论坛上的新闻帖的报道频率和强度都大大增强。结合上述分析,网络论坛的议题由版主设置,在作用机制上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然而眼下网络论坛的发展趋势,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引导读者,而开始逐渐对议题进行设置。正因如此,一些具有着复杂背景的议题,如论坛上的时政、社会热点类等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发展空间,两者经发酵后的影响范围大幅扩张,多数博客网站的主页也与论坛一样通过各种热帖热度比较的方法来为公众筛取出热门议题。但与论坛有所不同的是,博客的实名化程度较高,也越让人觉得可靠,名气不断走高获得更多关注,如此良性循环,在博客主页中都有人气"博主"的推荐区域。博客的博主除了在内容选择上,其特殊还在于在某些领域还是充当着意见领袖。对于博客而言,与其说是主题的设置还不如说是意见领袖的塑造。在博客主页的设置中,强化议题的最好途径正是以博客及议题内容划分"圈子"的功能,新浪博客的"特别关注"最具代表性。换句话说,这项功能应用相当于将议题做了重点标记,突出其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与讨论度。
  
  博客在议题设置的广度和数量难以与论坛抗衡,但因为博客实名制化、个性化的影响,内容在纵向发展的特征比较突出,意见领袖的突出和议题的显著性标记,都为舆论的深度扩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与以上两类网络信息平台一样,微博在其主页面也同样会有热门话题推荐的功能,但有所不同的是,微博的设置功能更像是对"关键词"的提示搜索,其实质就是对事件着重标记,而非观点。一个事件往往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拥护者,这也是微博议题发展分散的原因。微博的转发也能起到扩大作用,然而因为其简短的特点使得转发成为公众们能够较为便捷地补充观点,更进一步扩充了此项功能。除此之外,微博并没有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意见领袖,在不同的事件中推选出意见领袖,只要此项观点的人气高,最早提出完整意见的观点就能充当这个事件的领袖,其随后的"发声"就会对议题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一来"线上活动"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最典型的时间就是发生在 2010 年末,微博上开展的"微博打拐"行动。
  
  事件的起源仅仅是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的呼吁,并得到其朋友响应的公益活动。接着,经由新浪微博以线上活动的形式不断扩大之后,该事件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关于"打拐"的相关议题也铺天盖地而来。随后,再配合微博上意见领袖的引导,该议题的影响程度便渐渐加深,微博在操作上的分散性使内容设置显得更为困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