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促进政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4 共7143字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向,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和生态形势,我国立足国情,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

  1.低碳产业。 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为基础,以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注重发展高效节能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推广,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化,同时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建设完善废旧物回收利用生产体系。 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拓展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不断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 推进风电规模化进程,加快建设新能源配套需要的智能电网和运行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材料产业是低碳高新产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行业,不断提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池和电子控制领域不断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应用发展产业化,激励燃料电池汽车前沿技术研发,促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不断发展。

  2.低碳金融市场。 主要包括低碳产业投融资市场和以碳信用为基础产品的碳金融市场。我国低碳间接投融资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的低碳信贷为主,而低碳资本市场目前正在完善,主要包括主板市场、低碳创业板市场和低碳债券市场。碳金融市场即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未来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碳信用额及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主要分为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我国碳市场主要由项目市场构成,是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主要卖方国家, 由于没有全国性配额减排体系,目前尚不适宜发展强制性配额市场,因此,我国主要是初步形成了国内自愿性项目减排市场,现有的配额市场主要是区域减排试点市场,暂不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权。国内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立时间较短,还不完善,尚处于萌芽阶段。

  3.低碳财税。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在环保、能源和清洁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支持力度;进行环保、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等税收政策改革和税收优惠;对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给予补贴。随着相关政策的积极开展, 我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自 2008 年以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下降,并且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投资总额从 2010 年的6654.2 亿元上升到 2011 年的 7114亿元,增长了 6.91%,在节能减排方面,2012 年我国的万元 GDP 能耗为0.77 吨标准煤/万元,比 2010 年下降了 5.39%,绿色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1990 年~2005 年, 我国产业生产能耗下降了近 50%. 从 2006 年起, 政府加快对落后生产力的改造,重点实现钢铁、能源、建材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十一五”期间,单位 GDP能耗下降了 19.06%, 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4.6 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2.45%和 14.25%;我国 GDP 平均增速 11.2%, 而能源增加只有 6.6%,能源 消 费 弹 性 系 数 由 1.04 下 降 到0.59;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电力行业,200 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 47%上升到 71%,在钢铁行业中 1 千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 21%上升到 52%,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也大幅增加,由最初的39%提升到 81%. 按现价计算,六大高耗能产业总产值占全 部 工 业 的 比 重 从 2007 年 的34.14%下降到 2011 年的 33.78%;2010 年~2012 年间, 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

  2008 年, 世界自然基金在我国正式展开“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在低碳技术、 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探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成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总结推广成功的可行经验向全国推广。在上海和保定的带动下,日照、武汉、德州以及福建等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建立了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和风机制造国,按 BP 的统计,2012 年我国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世界的 26.5%和8.3%,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 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仅低于德国。

  2015 年除 4 个直辖市, 大部分低碳试点城市(28 个)的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节能目标高于所在省份,占32 个城市的 87.5%.

  (二)面临的挑战

  1.能源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这造成我国的能源供给一直是高碳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据近年数据, 我国原煤产量占能源总量的81%,原油产量占能源总量的 10%左右,天然气占 4%以上,核电、水电及其他能源发电占 4%.这种生产结构,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煤炭占消费总量的 72%, 石油占20%,天然气占 4%,核电、水电及其他发电不到 4%.我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基于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实,决定了工业生产的高碳特征。这就必然加重我国经济的高碳倾向,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技术系统也主要都是基于高碳排放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低碳经济转型必然是缓慢的过程。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必须不断实现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新的工业革命中获得收益。 但是,由于技术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而且迅速转入低碳经济模式也不现实,固有的技术和制度还需在一定程度上按照高碳模式进行,即所谓的“碳锁定”状态,造成我国能源结构在高碳锁定的路径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能源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造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而低能耗的一、三产业仍然相对滞后,产业整体能效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旧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利用率不足以满足低碳转型的需要。 此外,一些利益集团的各种阻挠和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一些落后的高碳生产企业等落后产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和淘汰。

  上述情况就决定了在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下提高能源效率还有较长的时间。

  3.低碳技术不足。 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不足。 能源和工业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整体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硬件设备制造能力差,整个产业体系与世界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无法支撑经济转型。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扶持方面的努力未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还得从国际市场买进,而且存在付出高额的资金后获得的还是落后的节能技术的情况。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设置的一些认为的障碍和垄断必然延缓低碳技术转型,并造成了高额的经济负担和增加经济转型成本。

  4.消费模式和习惯亟待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带来了高碳经济生活方式,一些人对高碳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追求,造成了大量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形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习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社会民众配合,利用政策约束力对高碳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从消费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对低碳生产形成激励,从而加快整个社会低碳转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