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发展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8 共6269字

  引 言
  
  2014 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基本特点。为此,在2014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观点。指明了包括煤炭产业在内的各行业应以创业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1 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

  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生产结构,也决定了煤炭在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能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不协调日渐突出。

  1.1 煤炭产品供求失衡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供求保持动态均衡。但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煤炭产需之间的空间差异性,以及煤炭产品的中间产品之特点都直接影响、甚至倍数级地加剧着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煤炭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煤炭产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生产矿井建成后,矿井服务年限较长。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不论煤炭产量快速增加还是煤炭产量及时压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与之相对应,则是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的要求不仅直接,而且立竿见影。反映在煤炭市场上,煤炭产品的供应变化明显滞后于煤炭的需求变化。也因此导致了煤炭产品供求的失衡现象周期性出现,对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世纪初,国民经济和基础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但受 1993-2001 年间煤炭产业周期性低迷的影响,煤炭产能严重不足,导致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盲目上马。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煤炭产业中的普遍推广应用,造成煤炭产能迅速释放。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底我国原煤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 亿 t,且在建规模超过 10 亿 t.如果再考虑全球煤炭市场的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的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1].而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的显现,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煤炭产品的事实需求不断降低。同时,国家持续推进能源革命和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必然使得我国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回落。这就加剧了煤炭产品的区域性、结构性供过于求,导致煤炭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发展乏力。

  1.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煤炭资源客观赋存于地层之中,其开采必然会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首先反映在大面积的地表塌陷上。按照当前的开采方式和产量,全国每年将新增煤炭采空区 600 km2,形成约 800 km2的塌陷地,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次生地质灾害。大面积的地表塌陷,不仅破坏了地表构建筑物,影响了农田的正常耕作,而且加剧了企地矛盾[2].其次,煤炭开采还导致地下潜水位下降,地表水体污染;产生的煤矸石发生自燃、矿井生产通风等造成矿区空气污染。同时,由于矿区环境的恶化,进一步造成矿区植被、生态景观破坏。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煤炭开采影响外部效益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煤炭资源需要开采,但要同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将使效益低下的煤矿企业雪上加霜。

  1.3 产业结构单一降低了煤炭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产业链单一,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简单的粗加工上。在煤炭市场稳定时期,可以集中开采煤炭资源,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面对煤炭市场波动和逆转,煤炭企业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柱,无力应对市场风险。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型煤炭基地均建立了煤炭循环经济园区。但受传统观念、发展模式的限制,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仍集中在煤基产业上。即便是拓展了相关经营范围,也基本是基于煤炭市场、煤炭企业。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但煤炭市场的变化,同样会对煤基相关产业造成影响。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在市场巨变中无能为力。

  1.4 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滞后粉饰了煤炭企业的落后

  1997 年煤炭部撤销以后,煤炭资源和煤炭生产管理分别归口到不同的部门。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煤炭产业政策,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煤炭产业的特点,产业政策对煤炭企业的指导、约束作用未能施效。另外,相比较机械制造、通讯等标准化作业规范的行业,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煤炭生产的粗放式经营特点显着。

  从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到采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缺乏系统合理的标准体系。而且由于相关标准滞后,煤炭资源勘查投入与生产建设投入不匹配,造成资源储备不足,持续发展乏力;煤炭开采中资源回收率难以保证,浪费现象严重;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难以客观评估,复垦后的土地难以顺利移交。导致煤炭企业成效缺乏可比性,资源保护名存实亡,矿区生态环境的补偿负担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稳定生产。

  2 煤炭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尽管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但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其主体地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因此,客观上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2.1 煤炭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尽管目前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但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客观的能源赋存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有所改观,但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从全球能源发展来看,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呈增长的态势。根据 BP 世界能源统计显示,2013 年全球煤炭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较 2012 年增长 3%,超过了其他能源。在我国,尽管 2014 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同比降低约 2.9%,出现了 15 a 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消费量仍达到 35.1 亿 t,占一次能源的 66%.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煤炭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降至 55%左右,到 2050 年仍将占到50%左右。考虑到能源需求总量的增加,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2.2 我国煤炭能源发展战略保持不变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 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48 亿 t 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42亿 t 左右[3].可见,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不会动摇。但煤炭的清洁利用,煤炭转化以控制煤炭利用造成的污染将成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多联产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煤炭转化利用技术将引领煤炭利用,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用途更加广泛。并因此拉动煤炭新的需求。因此,也不要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前景过分悲观。

  2.3 煤炭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健全的市场体系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 20 a 的发展,煤炭资源市场、煤炭产品市场、煤炭信息市场以及配套的资本市场等日臻完善,为煤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并实施,明确提出了矿业权,明晰了矿产资源产权的法律关系,为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结束了煤炭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随着煤炭产品价格市场化,打破了国家长期对煤炭产品的统一定价,促进了煤炭企业直面市场组织生产与经营,为煤炭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同时,国家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元混合经济,提高了投融资能力,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煤炭投融资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支撑煤炭资源风险勘探和煤矿产能建设。目前全国已有 39 家煤炭企业成功上市,直接融资超过2 000 亿元[4].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

  2.4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成效斐然,安全生产状况稳步改善

  煤炭生产条件复杂,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近年来,煤炭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特厚煤层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的完善,到薄煤层特殊开采工艺的研发,为特大型矿井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到煤基循环经济模式,为煤炭产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了示范。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不仅提高了煤炭开发利用效率,而且开创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近年来,煤矿事故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 1 以下。强化安全管理,重塑煤矿形象,提升了煤炭产业的社会地位。

  3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短期性、结构性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还未有效缓和。未来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下降,但煤炭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煤炭企业应主动接受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把握机遇,以创新为根本,顺应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全面推动煤炭勘查、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准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5].

  3.1 直面煤炭市场,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健全的市场应该能灵敏地反映产品的供需状况,并引导生产和消费。煤炭市场亦然。从 2012 年年底开始,煤炭市场就开始显现煤炭产品的结构性失调。到目前,供求矛盾愈演愈烈。作为煤炭企业,既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短期内就改变这种状况,也不能无视这种状况;只能是冷静、现实地面对市场,凭借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适应市场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应加强市场分析,研究煤炭供需的周期,并利用煤炭市场疲软的机会,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借力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煤炭生产薄利甚至亏损的机会,调整产业机构,发展多种经营。首先依托煤炭,拉长产业链,利用煤炭价格低廉的条件,发展循环经济,谋求煤基产业的发展;其次,实施跨行业发展,利用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和所控制的资源,开拓经营范围,实施多角化经营;另外,利用煤炭效益低迷的契机,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联合,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 t 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合理煤炭开发布局,发展大型煤炭基地[6-7].

  3.2 以政策为导向,高度重视绿色开采,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评估是在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及国内外影响因素而确定的[5].因此,煤炭企业应以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为准绳,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规划和模式。第一,通过创新驱动,寻求企业经济增长点,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从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客观评价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选择适宜的回采工艺,实施绿色开采,一方面减轻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延长煤炭产业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及其对矿区的影响,同时拓宽煤炭企业经营范围。

  3.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技术储备,为迎接下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对煤炭的增量需求不可能很大。因此,煤炭企业要积极急筹措资金,开展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坚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由增量扩能型向协调发展模式转变,由任务型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同时,应该进一步实行煤炭机械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煤炭转化工程建设,煤炭产品由生产和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和洁净煤转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8-9].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可能会挫伤煤炭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可能会迫使部分企业退出行业。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长期来看煤炭产品的需求总量是不会大幅度缩减的。为了满足未来煤炭产品骤增的需求,煤炭企业应加强基础储备,增强技术力量,研究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以求能快速增产,占领市场,并争取以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扰动采出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学习新技术,开展技术攻关,防止技术人员的流失。为新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3.4 加强地质工作,为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因煤层地质条件突变引发。而且煤层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煤炭回采工艺和生产组织。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煤炭深埋地下,资源条件、赋存状况难以直观感知。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需要地质先行,矿井建设中,需要以准确基础地质信息作指导;生产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地质信息为方案优选提供依据;矿井开采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借助基础地质信息来开展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地质工作贯穿矿井生产的全过程。当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技术支撑。通过地质工作,一方面预先查明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以选择适宜的开采方法;另一方法面,可以原先发现安全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炭企业应充分重视基础地质信息,认真开展地质工作,为安全高效生产、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3.5 合理规划产量,降耗提效,争做产业逆势中的引领者

  影响煤炭企业产量的因素很多。在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生产单位要开展精细化管理,合理规划煤炭开采的时空关系,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同时,煤炭生产环节复杂,成本控制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分析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组织,强化基础管理,开展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管理,将成本控制与鼓励技术创新、讲成本开支控制与质量管理相结合,降低无效开支。通过降耗提效,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因此,在全面控制成本费用的同时,要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切忌一刀切地缩减所有开支。如果生产缺乏安全保证,成本开支不仅得不到控制,而且可能因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开支。因此,越是在生产相对不饱和、职工安全意识降低之时,越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适当增加安全投入,通过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全员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只有安全、高效的煤炭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才能推动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参 考 文 献]

  [1]王显政。 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国煤炭,2015,41(4):5-8.
  [2]宋万鹏,刘晋媛。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条件下采空区利用研究[C]//201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多元包容》论文集,2012.
  [3]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构想[J]. 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40-43.
  [4]陈茜。 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和启示[J]. 煤炭激光机研究,2015,35(6):44-47.
  [5]王东兴,巩维才。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20145,34(11):39-44.
  [6]王克强,刘艳芹。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4):95-97.
  [7]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苏东红。 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16,111.
  [9] 李苏。 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山西大中型煤炭企业非煤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