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韩国技术寻求型OFDI的特征与机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4 共7313字
论文摘要

  一、 引 言

  放眼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我们发现,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弥补本国技术上的不足, 是后起国家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但后起国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后起国家主要通过吸引外商投资, 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 提高本国、 本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 后起国家已经不满足于通过引进外资引进的标准化技术, 为了获取更先进的技术, 他们开始大举实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韩国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1948 年正式独立的韩国,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大幅滞后于发达国家,但到 1970 年, 韩国就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 1996 年被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吸收为成员, 成为世界上第 29 个发达国家, 这样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 与韩国技术进步路径的变迁, 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密不可分。

  当前, 我国许多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技术创新开始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 根据 《2012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2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 878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截至 2012 年底, 中国 1.6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 2.2 万家, 分布在全球 179 个国家(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5 319.4 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 2.3 万亿美元。 走出去寻求技术, 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弥补本国技术上的不足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 韩国与中国同为东亚国家, 文化传统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 分析研究韩国技术寻求型 OFDI 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积极实施技术寻求型 OFDI, 利用外部技术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韩国技术进步路径的变迁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 韩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现价美元计算, 韩国的 GDP 在1961 年仅为 23.57 亿 , 到 1985 年已达到 966.20亿, 2012 年更是上升到 11 295.98 亿。 韩国取得经济发展的奇迹, 科学技术的进步功不可没。 在科技发展方面, 韩国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和每100 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的数量在 2010 年分别为3.74%和 5 481.49, 这一数据在世界名列前茅, 超越了很多西方的传统技术强国。 从技术进步的历程来看, 韩国选择了从大量引进外资到逐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技术发展由模仿到创新的战略变迁, 韩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成果, 也证明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技术发展路径的科学性。
  
  1. 20 世纪 60 年代逐步开始的引进来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 韩国还是一个较落后的农业国, 经济技术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

  面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将传统产业转移调整到发展中国家的契机, 韩国鉴于自身资源匮乏、 市场狭小、 资金和技术短缺、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客观条件, 大力发展外商直接投资, 陆续建立了若干出口自由区和出口加工工业基地, 成为发达国家传统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1962~1966 年间,韩国 OFDI 的总和不足 0.5 亿美元, 而此后 OFDI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二十多年间增加了近 40 倍(见表 1)。【表1】
  

论文摘要

  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不仅使韩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965~1986 年间, 韩国平均年 GDP增长率为 8.23%, 发展趋势基本与 OFDI 一致;更重要的是, 此举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技术水平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 韩国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的适宜技术, 建立和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的 20 年间, 韩国农业比重持续减少, 由 36.52%下降到 11.99%,而 工 业 比 重 持 续 增 长 , 由 22.07% 上 升 到40.40% , 几乎增加了 一倍 , 其中制造业的比重由 1966 年的 14.89%变为 1986 年的 29.01%, 重工业由略高于 30%上升到 1985 年接近 60%。 经济水平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反过来又为消化吸收外来技术, 实现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2.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走出去

  通过大举引进来, 韩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逐步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

  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 (2002) 产业升级驱动因素的理论, 韩国已由 20 世纪 60 年代的要素投资驱动, 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为了获取更先进的技术, 韩国大企业已经不满足于通过外资引进的标准化技术, 他们开始大举对外投资。 与此同时, 韩国政府也放松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 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并减少了投资额和投资行业方面的限制, 甚至他们还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可以高达对外投资项目金额的 90%的优惠贷款, 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986 年韩国OFDI 还只有 10.08 亿美元 , 到 2011 年已经发展到 225.9 亿美元, OFDI 占 GDP 的百分比 达 到2.09% (见表 2)。【表2】

论文摘要

  
  大力发展 OFDI 使韩国技术进步取得长足发展。 Cohen 与 Levinthal (1990) 指出, 技术寻求型 OFDI 对母国的知识吸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当后起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且有较高的研发投入与研发水平时, 才能顺利的将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的逆向技术溢出消化吸收, 转化为国内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表 2可以看出, 韩国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在 2010年就达到了 3.74%, 对比同期西方传统技术强国的数据, 美国为 2.83%, 日本为 3.26%, 德国为2.80%, 法国为 2.24%, 英国为 1.80%, 韩国作为后起国,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就在研发投入上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 同样, 在每 100 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的数量上, 韩国也超越了很多西方技术水平先进的国家, 名列世界前茅, 对于韩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 自然资源与人口规模都不占优势的后起国家而言, 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是十分惊人的。 从科技进步成果来看, 韩国发表的科技期刊文章数量从 1986 到 2010 年增加了 40多倍, 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增加了近 38 倍, 发展十分迅速。 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韩国产业发展的重心也开始由重化工业不断转移向高新技术产业, 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百分比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有明显的增长, 到 90 年代中后期基本保持在1/4 以上的水平, 最高时一度到达 30% 以上 。 韩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其科技政策密不可分,在通过引进模仿取得一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韩国的科技政策开始逐步转向原始创新和自主开发, 启动了包括精密电子、 新材料、 核心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 促进韩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 韩国在电子、 通信、 船舶等行业均达到了领1强国。

  三、 韩国技术寻求型 OFDI 的特征与机理

  1. 始发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图 1 描绘了韩国 1976 至 2012 年 FDI 与 OFDI的发展趋势情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韩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开始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升级路径的跃升。 经济学家钱纳里 (1996)研究表明, 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 产业升级主要是要素投资驱动,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一般接近 50%), 当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时, 技术创新开始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 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迫切要求韩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 战略, 开展技术寻求型 OFDI。 二是知识吸收能力的增强。 Cantwell 和 Tolentino (1990)研究发现, 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是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着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势和增长速度。 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 韩国企业十分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 从一开始较低层次的复制性模仿, 到后来融入越来越多自己思考的创造性模仿 (金麟洙, 1998), 不断积累和提升的技术水平, 推动了韩国企业技术寻求型 OFDI。【图1】

论文摘要

  
  2.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传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后起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只能遵循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 按照技术、 市场两头在外、 加工环节在内的发展模式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 与传统产业不同, 高新技术产业各国多处于发展成长阶段, 后起国家同发达国家虽然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个差距要小得多。 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因此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 后起国家技术寻求型 OFDI 主要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韩国企业赶超创造了机遇。 1999 年韩国共有 15 家公司在美国建立了 32 家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半导体工业 (10 家)、 计算机工业 (6家)、 高清晰度电视 (5 家) 等信息技术产业, 大大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韩国的信息产业在90 年代后期基本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00年, 韩国信息产业对实际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 , 信息产业占出口的 29% , 贸易顺差为130% (李孝全 , 2001), 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2 年韩国知识经济部表示, 当年韩国中央财政安排了 9 650 亿韩元 (约合人民币 53 亿) 的预算用于实施 《2012 年度信息通信技术振兴计划》, 以加强 IT 融合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推广 IT 融合技术 (牛林金, 2013)。

  企业积极的走出去,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得韩国的信息产业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

  3. 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

  正如邓宁教授 (1998) 在 《区位和跨国企业:一个被忽视的因素》 一文中所说, 在过去的 10 年中,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 OFDI 的快速增长,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创造性资产寻求型 OFDI 与早期的自然资源寻求型 OFDI 有相似之处, 但它们的区位选择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创造性资产如技术知识、 学习经验、管理专长和组织能力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韩国企业在开展技术寻求型 OFDI 的区位选择上, 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他们将 OFDI 的区位选择瞄准在美日西欧等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与地区,同时针对不同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差距, 在投资时作了精细化的区分。 如现代公司在加利福尼亚,为开发计算机技术, 获得了位于圣克拉拉的 Axil计算机公司的全部产权, 为获得磁光盘驱动技术,获得了设在森尼维尔的 Laserbyte 公司的相当大的股份以及位于圣何塞的 Maxtor 公司的股份等等(金麟洙, 1998)。 三星公司在全球范围拥有众多的研发中心, 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英国伦敦、 日本东京、 美国旧金山和韩国首尔4 个城市, 这些研发中心在三星公司的战略蓝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三星公司大多数的产品创意都来自这四大研发中心 (陈宇峰, 2012)。

  4. 以国内大企业为主导

  虽然后起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但在国内, 大企业集团拥有技术、资金、 人才和管理的比较优势,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促进 OFDI 逆向技术的吸收和溢出,起到吸收和传播技术的发动机作用。 韩国的大企业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 风险承担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便于掌握现代化的先进技术, 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每年度的研发投入十分可观, 占民间研发投入的比重基本在 75%左右 (崔志鹰, 2010), 因而成为韩国技术寻求型 OFDI 的主体。 20 世纪 90 年代, 韩国大企业集团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 73%以上, 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现代公司于 1994 年投资 3.4 亿美元控股系统生物逻辑公司, 获得了 220 项美国专利, 160 项其它国家专利, 奠定了跨国非存储技术市场的坚实基础; 1995 年三星电子公司投资 3.78 亿美元控股AST 研究中心 , 使得公司可以使用 AST 公司的190 多项专利 , 从而跻身于世界五大个人计算机制造商行列。

  5. 得力于政府全方位的积极推动

  韩国的政府在促进技术寻求型 OFDI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不断根据韩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政策, 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并提供了很多基础性的支持与服务。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韩国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对 OFDI 的管制, 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并减少了投资额和投资行业方面的限制, 并制定了包括贷款、 税收、 补贴、 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走出去 (王卓,2002)。 在 1988 年, 韩国政府成立了海外投资信息中心, 主要为中小企业 OFDI 提供服务与指导。

  为了发挥大企业在 OFDI 重要的作用, 韩国政府有意扶植大企业,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 致力于将企业做大做强, 使韩国迅速形成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大企业, 并主导了韩国技术寻求型 OFDI。 此外, 韩国政府还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国内对 OFDI 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1982 年, 韩国正式提 出 “科技立国 ”, 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较健全的科技法律法规, 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近年来韩国政府更是加大了对科研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 短期内其科研机构的数量与质量都大幅提升, 同时在国家层面, 积极与技术先进的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双边、多边的国际科技合作, 既促进了自身的技术进步,也为企业走出去寻求先进技术提供了帮助。

  四、 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政府对企业的 OFDI 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 诸如华为、 联想、 TCL 等企业也开始尝试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以获取先进的技术。 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 OFDI 的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 呢? 韩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1. 走出去要注重区域异质性

  走出去对母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韩国亦是在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才逐步开始重视OFDI 的。 而我国的情况与韩国有所不同,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 各个地区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有显着的差异, 其中长三角、 珠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但中西部很多地区还相对比较落后。 因此, 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区域异质性, 更加有针对性。 在东部沿海地区要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从被动地等待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到通过 OFDI 主动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寻求先进技术; 对中西部地区, 不可一味跟风大举走出去, 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引进来, 从而实现技术上的积累, 为走出去做好准备, 在引进来时, 除了充分利用外资, 也要重视对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资本的吸引, 协调国内的产业转移,从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企业在资金与技术上都具备优势, 既有实力进行技术寻求型 OFDI, 也有能力将获取的技术外溢消化吸收, 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 这点在韩国技术寻求型 OFDI 的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证实。

  而我国现有的大企业, 在实力、 规模与数量上都相对不足, 有很多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度竞争, 使得企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得到发展。 为此,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 “集中优先” 的产业组织政策, 鼓励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管理水平较高、 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企业利用市场手段, 以重组、兼并等方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扩张,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此外, 我国的大企业也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注重企业文化培养,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时, 既勇于开拓进取, 又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

  3. 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

  伴随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各地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而且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对后起发展中国家而言, 可以打破全球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因此, 当前在开展技术寻求型 OFDI 过程中, 我国要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原则, 选择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 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 航天航空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等领域, 作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重点, 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性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 鉴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高技术产业技术优势, 比如美国的生物技术世界独领风骚, 德国在化工领域强盛一方; 并且, 即使在生物技术产业, 美国也有多达 9 个集群, 主要分布于波士顿、 旧金山、 圣地亚哥等城市。 因此, 在选择技术寻求型 OFDI 区位时,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 选择在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或区域建立研发机构,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和分享当地该产业的坚实基础、 集群效应和密切的产业关联服务。

  4.政府多方面政策与服务支持
  
  政府要从多方面帮助与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 OFDI。 首先, 要填补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空白, 使企业的走出去有法可依, 并且放宽对 OFDI 的管制措施, 简化审批的流程, 节约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与成本。 其次, 政府应给予积极走出去的企业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支持, 实施税收减免政策, 降低海外投资贷款融资利率和保险费率, 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与保障。

  最后, 政府还应搜集整理海外国家与企业的相关信息, 成立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的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帮助。 此外,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 政府不能忽视对国内研发的投入,目前我国虽然每年的研发总投入较高, 但研发费用占 GDP 的比重还很低,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这会造成我们很难将获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术能力。 因此, 我们要借鉴韩国的经验, 更加重视国内的研发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Cohen,W.M.and Levinthal,D.A. Absorptive Capability: 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 1990,l35:128-152.
  [2] Dunning J H. 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Neglected Factor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1).
  [3] Cantwell,Tolentino,1990,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World Multinationals [M].University of Reading Discussion Papers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4] [美]迈克尔·彼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美]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