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地松鼠亚科的来由及其适应性演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31 共3797字

  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分子系统学, 即利用分子数据推断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和分歧时间, 是当前研究生物演化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并随着分子数据 “爆发式” 积累, 生物的系统发育之谜逐渐被解开[1]. 分子系统学本身存在缺陷, 因为, 基于分子数据的分析不仅不能反映已灭绝类群, 也不能反映现生种类的形态、 行为、 地理分布等信息。 因此整合分子系统学、 化石记录、 形态特征、 生境变化等多种信息, 综合研究生物的演化历史是一种更为恰当的方法[2]. 在现生 哺乳动物中, 松鼠科 Sciuridae 动物是演化最为成功的类群之一, 为啮齿目 Rodentia 第三大支系[3]. 其中地松鼠亚科 Xerinae(下文简称地松鼠)是松鼠科中最大的一个亚科, 具有古老、 单系性、 种类多、 分布广、 形态和行为差异显着等特点[4-5]. 地松鼠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渐新世[6-7], 演化至今有 130 个种, 广布非洲、 欧亚和北美大陆。 地松鼠栖息地多样, 包括热带、 亚热带的森林、 稀树草原、 荒漠和温带的草原、 荒漠甚至寒带的苔原[8]. 其生态型可大致分为树栖型、 地栖型及半地栖型[9]. 树栖类群社群结构简单[10], 地栖类群, 特别是旱獭属 Marmota 和土拨鼠属 Cynomys 常组合成结构复杂的社群[11-12]. 此外, 生活在全北区的地松鼠有冬眠习性[13-14]. 基于以上原因, 地松鼠成为探讨生境变迁对小型哺乳动物演化影响的理想对象, 其系统发生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15-22]. 为此, 我们将归纳前人在地松鼠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地松鼠的系统发育关系

  地松鼠亚科隶属于啮齿目 Rodentia 松鼠科 Sciuridae, 是松鼠科 5 个亚科(巨松鼠亚科 Ratufinae, 南美松鼠亚科 Sciurillinae, 松鼠亚科 Sciurinae, 丽松鼠亚科 Callosciurinae 和地松鼠亚科)中最大的一个亚科。 地松鼠亚科早期分类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1923 年, Pocock[23]首次使用 Xeri-nae(地松鼠亚科)这个词, 后经 Simpson, Moore, Black, Gromov, Emry 和 Thorington 等[24-28]的探讨, 基本形成 3 族 15 属的分类体系。 随着分子系统学介入, 经过 Mercer 和 Roth, Harrison, Thorington 和Hoffmann 等的修订完善, Helgen 最终将原 “黄鼠属”(加引号特指包括黄鼠属在内的 8 个新属 的统称)拆分成包括黄鼠属 Spermophilus 在内的 8 个新属, 最终形成现在 3 族 22 属 130 个种的分类系统[29](图 1)。

  地松鼠是松鼠科向地栖生活演化的一大类群, 包括 3 个族: 非洲地松鼠族 Xerini(3 属), 非洲树松鼠族 Protoxerini(6 属)和旱獭族 Marmotini (13 属)。 非洲地松鼠族营地栖生活, 包括 Xerus(4 种), At-lantoxerus(1 种)和 Spermophilopsis(1 种); 非洲树松鼠族营树栖生活, 包括 Epixerus(1 种), Funisciurus(9 种), Heliosciurus(6 种), Myosciurus(1 种), Paraxerus(11 种)和 Protoxerus(2 种); 旱獭族包括岩松鼠属 Sciurotamias(2 种), 花鼠属 Tamias(25 种), 羚黄鼠属 Ammospermophilus(5 种), 旱獭属 Marmota(14种), 土拨鼠属 Cynomys(5 种), 黄鼠属 Spermophilus(14 种), Callospermophilus(3 种), Ictidomys(3 种),Notocitellus(2 种), Otospermophilus(3 种), Poliocitellus(1 种), Urocitellus(12 种 )和 Xerospermophilus(5种), 其中花鼠属和岩松鼠属营半地栖, 羚黄鼠属、 旱獭属、 土拨鼠属和 “黄鼠属” 等营地栖生活。
  
  2 地松鼠的起源和扩散

  基于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基因(IRBP), 12S 核糖体 DNA(12S rDNA), 16S 核糖体 DNA(16S rDNA)和细胞色素b(Cyt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并利用化石标记对现生种类的分歧时间进行推断,其结果显示地松鼠于早渐新世(约 38 Ma)开始演化。 基于以上分子数据进行的祖先起源地分析表明: 地松鼠欧亚大陆起源的可能性为 70.35%. 地松鼠在欧亚大陆起源后很快分化出 3 个分支, 它们分别为现生非洲地松鼠族、 非洲树松鼠族和旱獭族的祖先。 其中第 1 支在 19 Ma 左右扩散到非洲, 并演化成现生非洲树松鼠族; 第 2 支在欧亚大陆演化的同时, 部分类群在 14 Ma 左右扩散到非洲, 并演化成现生非洲地松鼠族的 Xerus 和 Atlantoxerus; 第 3 支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岩松鼠属的同时, 于中渐新世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 并在北美演化出花鼠属、 “黄鼠属”、 旱獭属、 土拨鼠属等旱獭族成员。 花鼠属、 “黄鼠属” 和旱獭属又于中新世扩散回欧亚大陆, 其中 “黄鼠属” 和旱獭属在欧亚大陆适应演化出许多种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