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

来源:兽医刊导 作者:杨大伟;李春雪
发布于:2020-04-28 共9435字

  动物学是生物学科的科目之一,主要研究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饲养和管理。该学科研究内容与领域非常广泛,与农、林、牧、渔、医、工等专业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汇总了8篇“动物学导论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学导论论文

  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之第一篇:动物行为学在医学实验研究中应用

  摘要:动物行为学日渐成为热门研究, 其涉及的领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该文通过阐述动物行为学在不同领域应用的重要性及应用动物行为学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的模型评价方法, 进行综述。

  关键词:动物学导论,动物行为,实验,综述

  早在渔猎蛮荒时代, 人们为了免于野兽的伤害, 开始了解动物行为。行为学渐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动物行为中例如老虎的取食行为、蚁兵的防御行为、鸟类的生殖行为、灵长类动物的学习行为、捕食动物的社会行为等, 是动物对一定刺激所作出的各种反应, 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动物记》中记录的动物生活史和行为, 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完成的科学巨着《物种起源》, 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与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进化论、社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行为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

  1.1 畜牧业方面

  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系统科学, 研究的内容基本与动物自身行为有关。动物行为学, 现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的一门成熟分支学科[1]。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畜牧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将动物行为学理论与畜牧生产相结合, 不仅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更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研究动物行为学, 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反应, 为动物创造适合、满足福利要求的条件, 对于行为学研究应用于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3]。有学者[4]曾论述过动物行为学与畜牧业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发达地工业化集约畜牧业, 是促进家畜行为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 动物的高密度饲养方式, 会给动物的行为带来很大影响, 在大型猪场中时有异常行为的发生, 不仅影响动物自身的生理和心里健康, 也会给生产效率带来重大影响[5]。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是相互依赖的, 动物通过各种行为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6]。动物福利的下降直接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动物能量损失、代谢增加, 饲料转换率低, 严重影响畜禽的质量,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动物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生产, 开展畜禽的福利, 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改善畜产品质量的同时, 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7]。

  1.2 社会福利及医学方面

  动物行为学的重要性与人类生活方面密不可分的同时, 更是为人类生活中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导盲犬作为视障人士提供帮助的工作犬, 便是应用了动物行为学原理[8]。对于残疾人福利事业来说, 导盲犬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 更能唤起整个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行为学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 近年来成为一大热点。其中小鼠因其体积小、繁殖快、容易观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研究, 并且其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同源性较高, 更是成为了精神疾病的模式生物[9]。动物行为学模型具有简便、实用、可重复性的有点, 可以灵敏地反映一些疾病的早期机制, 能够为一些疾病提供研究依据, 但动物实验与临床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仍需要进一步的反复证实和测试, 才能获得一个科学稳定可用于寄出评价的基准[10]。

  1.3 环境毒理学方面

  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包括污染、社会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 逐渐成为影响并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11]。关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更能够从宏观意义上观察危险因子对于生物机体造成的伤害, 行为学研究与毒理学相结合, 并与功能基因筛选平台相互交叉, 对于毒理学寻找靶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4 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人类社会的进步, 当今物种灭绝率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高[12], 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是目前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国青藏铁路开发的同时, 对藏羚羊开展长期的监测研究, 分析其数量、分布、季节迁徙规律等, 实现铁路运营和保护藏羚羊的“双赢”局面。川金丝猴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之一[13], 面对自然环境恶化、栖息地面积缩小等问题, 人工繁殖成为保护该物种的一种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对动物繁殖行为日渐成为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1.5 地震灾害预警方面

  地震发生前, 家鸽惊飞, 冬眠蛇出洞, 动物会发生某些异常反应已为大量震例所证实[14]。动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 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与地球的变化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 减少人类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

  动物行为学已逐渐成为一门工具学科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对于医学工作更具有独特的贡献, 通过对动物自身行为的研究, 逐渐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 是通过患者的行为改变进行判断的。疾病的发生, 与平时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同样, 行为学也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5]。例如偏瘫后的康复训练, 多动行为的矫正训练等等。动物行为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个领域都能够见到动物行为学被广泛应用的现象。

  2 行为学在医学疾病模型中的应用

  2.1 模型评价实验方法

  2.1.1 学习及记忆能力

  Morris水迷宫实验[16,17,18,19,20,21,22,23,24,25]:通过测定不同入水点下实验动物寻找并爬上平台所需要的时间, 是一种评价拟痴呆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 用于评价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空间搜索实验[25]:依次从一、二、三象限入水点将动物放入水中, 分别3次记录动物90 s内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 (第四象限) , 有效区停留时间、经过站台次数、经过有效区次数。多用于反应动物对事物记忆的保持能力。

  探孔实验[26]:将实验动物放于探孔板 (4×4排列) 的中心, 记录实验动物在3、4、5 min时将头深入探孔中的次数。为评价实验动物基本探索能力的检测。又称洞板实验, 是基于小鼠具有探洞的天性, 从而评价其对新环境的探索能力[9]。随着时间的延长及反复进入洞板仪次数的增多探洞次数明显减少, 从而产生适应性的特点, 洞板实验也曾被一些学者应用于评价对于小鼠的记忆力。1999年, Brodkin[27]研究东莨菪碱对于洞板实验小鼠记忆力的影响, 以第一次进入洞板仪为熟悉行为, 随后多次进入及探洞次数, 由此来评价记忆能力。

  跳台实验[28]:给予箱底连续5 min的交流电刺激, 记录每只大鼠收到电击后跳上平台的次数, 此为正常的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将大鼠跳上平台的次数作为学习成绩。24 h后重新实验, 在通电的情况下, 直接将大鼠置于平台上, 记录其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和5 min内的错误次数作为记忆的成绩。常用于评价实验动物的记忆能力。

  Y形迷宫实验[29]:给予温和的足部电击, 行为反应为动物逃避曾经遭受过电击刺激的地方, 以每只大鼠受到电击的次数作为学习成绩, 24 h后重新测试时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则作为记忆的成绩。能够简便的对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价。

  被动回避实验[30]:第1天将动物放入有照明的箱内, 实验动物会通过小门进入暗箱, 让其滞留于暗箱中30 s后放回笼中。第2天同第1天, 但是待其在暗箱中时, 给予足底电击, 持续1.5 s后取出动物。第3天时记录动物从照明箱进入暗箱的延迟时间。延迟的时间越长, 代表其学习能力越好。

  2.1.2 耐力及运动能力

  转棒实验[26,31]:实验动物在转棒仪器上以4 r/min的速度适应10 min后, 休息30 min, 以匀速10 min内4~40 r/min, 记录实验动物掉下的速度和转棒上保持的时间, 用于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

  采用踏步实验[32]:实验动物沿着栅格移动时, 前肢或后肢踩空, 记录为一次错误。正常的实验动物, 精细运动能力较好, 踩空次数较少。而在缺血中风模型实验动物中, 踩空次数发生较多。检测时, 动物从一端放入, 记录100步所用时间、发生错误次数。

  跑步机实验[31]:将小鼠置于动物用跑步机上, 在跑步机后部给予电击。如果动物在后方点击区域的停留时间超过4 s, 反应为动物力竭。记录动物跑动的最长时间及受电击次数。动物耐力用单位时间内受电击的次数表示。

  2.1.3 协调能力

  平衡棒实验[33]:采用两个平行棒 (直径1 cm, 长115 cm, 间距2.5 cm) , 末端与平台 (15 cm×50 cm) 相连接, 记录双后肢位于平行杠上的时间, 一侧后肢掉下或者摔倒、摇摆等情况。记录每分钟每米的错误次数。用于评价实验动物后肢的协调能力。

  爬杆实验[32]:将小鼠放在棒的顶端, 头部向下, 使小鼠自然向下爬行。分级标准为, 0级:一步步向下爬;1级:向下滑行;2级:不能抓住棒;3级:翻正反射消失。则是用于评价实验动物协调性的实验。

  2.1.4 自发活动能力

  旷场实验[21,22,24,28,34,35,36,37,38]:将实验动物放入25 cm×25 cm×25 cm的空箱, 与旷场中央放入单只实验动物, 予自由活动10 min。试验后喷洒酒精消除味道, 进行下一只动物的实验。分析实验动物在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的活动距离和时间。用于评价实验动物自发活动情况。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26,36]:由两条开臂和两条闭臂组成, 呈相互垂直“十”字形, 实验动物头朝开臂, 放入其中, 予自由活动5 min, 分析小鼠进入开臂和闭臂的时间及次数。用于评价实验动物对于新奇环境的焦虑反应。

  Lat实验[28,29]:为给予大鼠一个视觉空间注意目标, 分别记录大鼠穿越角落的频数 (自发活动水平) , 直立和斜搭在墙上的频率 (非选择性注意的水平) 。Lat迷宫实验在大鼠自发活动及非选择性注意水平的评价中可靠性非常高, 已经成为有关注意缺陷疾病的常用模型之一。

  2.1.5 动物情志活动能力

  糖水摄取实验[26,34,37,39]:对大鼠进行24 h禁水后, 在背景安静的房间内给予大鼠2瓶水, 分别为1%蔗糖水和纯水, 称重。2 h后再次称重, 计算动物的糖水消耗率, 糖水偏爱率=糖水消耗/总液体消耗×100%。通常用于动物情志活动的评价。

  强迫游泳实验[40]:将单只小鼠放入水深为10 cm的烧杯中, 烧杯20 cm×14 cm。水温 (24±2) ℃, 观察6 min, 计算后4 min中内小鼠强迫游泳时不动时间。多用于检测实验动物是否处于“绝望行为”状态。动物在最初入水时, 会表现出挣扎、逃脱及游动。当感受到为不可逃脱后, 变回采取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保持不动的漂浮状态。保持不动的状态被称为“绝望行为”。常常用于对抑郁症模型进行评价[41]。

  悬吊实验[22,34,39,40]:安静、避光下, 将大鼠尾部根部1/3处固定于悬尾实验架上, 头向下, 分别观察不动时间、挣扎次数。观察5 min。常作为抗抑郁药初筛及抑郁症模型行为学检测的辅助评价指标[41]。

  产后抑郁症动物模型实验[42]:采用对受孕母鼠分组进行地塞米松 (第1天起) 、地塞米松 (第15天起) 、生理盐水组, 分别观察产后母鼠对幼崽的关爱行为和自身积极与消极行为。关爱行为:噙崽潜伏期、集窝时间、舔崽时间、筑巢时间、噙崽频率。积极行为:母鼠站立、大步走动、攀越、顶撞鼠笼。消极行为:母鼠将头部埋于身体下部, 频繁无方向无目的的翻动垫料, 后头、尾、爪不停骚动的总时间。用于评价母鼠对幼崽的关爱行为和自身积极与消极行为。

  2.1.6 机体疼痛及反射能力

  咬肌和颞肌机械性痛觉敏感性的测量实验[43]:动物安静、放松下轻靠在测量者手心, 测量点位于眼耳连线中点, 向下10 mm为咬肌的测量点。采用从小到大标号的尼龙毛, 给组织施加不同压力。观察动物有无缩头、抬腿、避开、发出声音等阳性反应。记录反应次数和相对应的尼龙毛编标号。另有研究根据临床接受正畸治疗患者的疼痛程度主要影响进食量的实验[44], 采用记录大鼠每天24 h的饮食量、饮水量、体重的方法对OP (正畸性痛) 进行疼痛的定量评价。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动物模型实验[45]:观察术后, 大鼠的9种不同行为学, 静止不动、微动、运动、静止时抬足、微动时抬足、运动时抬足、清理皮毛、后腿站立、屈身, 通常用于对动物腰痛疾病模型的评价。

  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实验[40]:采用16个强度不同的刺激, 从小到大, 分别刺激大鼠两侧足底中心位置, 每个强度10次。将大鼠出现5次以上的缩足反应强度定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 能够测量实验动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

  热刺激反射缩足潜伏期实验[46]:采用热刺激仪器, 使大鼠的足底落在照射光圈内, 直径为5 mm, 记录从开始照射至大鼠出现缩足逃避反射的时间, 此即为热刺激反应潜伏期。

  饮水抑制的耳鸣动物行为学模型实验[47]:采用部分剥夺饮水的动物放入有持续噪音的背景中, 并把噪音的停止与给予电击相结合, 使动物意识到噪音停止是危险的, 从而主动抑制添水。建立“噪音停止—添水动作减少”的条件反射。多用于评价实验动物是否发生了耳鸣。

  2.2 模型评价中行为学评分方法

  Smia Lowki 6级评分[48]:对癫痫模型猫进行行为学观察, 观察发作程度, Ⅳ~Ⅵ级作为重度发作, Ⅲ级或者Ⅲ级以下, 为轻度发作。

  Racine标准[49]:对癫痫小鼠的发作进行分级。0级:无反应;Ⅰ级:节律性嘴或者面部抽动;Ⅱ级:点头或者甩尾;Ⅲ级:单肢抽动;Ⅳ级:多肢抽动或者强直;Ⅴ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分别记录小鼠发作的潜伏期、发作程度分级、轻度发作 (Ⅰ~Ⅲ) 次数、重度发作 (Ⅳ~Ⅴ) 次数。

  Longa评分法[50]:常用于脑出血及脑梗死动物模型评价。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手术对侧前爪或后爪;2分:行走时, 向手术对侧转圈;3分:行走时, 向手术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 意识丧失。

  Bederson评分[51]:常用于脑出血及脑梗死动物模型评价。0分:无神经功能缺损;1分:前肢出现任何屈曲成分, 不伴其他不正常;2分:侧推抵抗力下降, 伴前肢屈曲, 无转圈行为;3分:同2级行为, 伴自发性旋转。

  肢体对称实验评分[52]:将大鼠置于网中, 网眼大小为2.3 cm×2.3 cm, 当大鼠在网格中行走时, 计数在2 min内其前爪漏到网眼中的次数, 即错步数。计算公式: (脑病变对侧前爪的错步数-病变同侧前爪的错步数) /总步数。其分值如为正数表明脑病变对侧功能缺损, 如为负数表明脑病变同侧功能缺损。

  暗盒实验[38]:对动物行为进行评分, 良好0~3分;一般:4~6分;差:7~10分。并观察粪便的粒数。粪便粒数反应其紧张的程度。行为学观察包括:抓取时的反应、进入暗盒时的反应、进入暗盒后的反应、开暗盒时的反应、回饲养笼的反应。

  小型猪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53]:每头实验动物在术后3 h、6 h、12 h、1~7 d进行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总分为25分, 包括食欲 (4分) 、站姿 (5分) 、头部位置 (2分) 、发声 (2分) 、步态 (3分) 、运动功能 (前肢/后肢, 4×2分) 以及面瘫 (1分) 。

  愤怒行为实验[54], 愤怒行为检测: (1) 搏斗次数,(2) 威吓次数,(3) 攀压次数,(4) 胜利次数,(5) 失败次数。行为学得分= (1) + (2) + (3) + (4) - (5) 。是通过各项目相加所得总分, 来评价动物愤怒模型的方法。

  3 讨论

  动物行为学研究日渐成为热门研究, 畜牧业、社会福利、医学、环境毒理学、野生动物保护、地震灾害预警等方面, 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动物行为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更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实验动物的饲养阶段开始, 便要通过动物行为来观察实验动物的健康情况, 通过给药、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制作动物模型, 无论是制作西医的疾病模型, 还是中医证候模型的复制, 动物行为学始终贯穿于动物实验的整体之中。对于动物学家来说[55], 无论是基础还是应用研究, 正确的设计和执行都是实验所必要的。对于动物行为的观察, 只有得到准确无误的实验数据, 才能反映实验的真实与科学性。未来若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56], 将会实现动物行为监测的高精度化, 监测手段更人性化, 消耗的人力与物力成本更廉价。

  参考文献
  [1]S E Curtis, K A Houpt, 刘敏雄.动物行为学--畜牧学的新分支学科[J].国外畜牧学:草食家畜, 1984 (S1) :30-40.
  [2]万琴.动物行为学理论与畜牧生产实际的结合[J].当代畜牧, 2014 (20) :29-30.
  [3]吴洪滨.猪行为学在生产上的应用[J].家畜生态, 1984, 5 (1) :19-21.
  [4]韩正康.动物行为学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 1980 (1) :22-25, 48.
  [5]布仁, 王学理, 杨文华.规模化养猪场猪异常行为[C]//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通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 2010:7.
  [6]齐琳, 包军, 李剑虹.动物行为学研究在动物福利养殖中的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 2009, 26 (9) :68-69

动物学导论论文

  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之第二篇: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研究

  摘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生产的地位十分重要,实验动物机构是保证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质量的重要单位,必须规范好员工、设施、环境、管理和运作等相关过程,才能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以及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本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1 动物饲养

  1.1 总则

  根据人员、设备设施、饲养环境、日常工作内容、动物的种类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按动物的来源、品种与品系、实验动物等级、相互干扰的特征和所需实验目的等将实验动物分开饲养。建立健全每日巡察制度,包括观察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实验动物的行为和健康情况、环境参数和卫生、饮食、饲料等并做好相应记录。若发生任何突发状况,应立即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抽查制度。

  1.2 环境控制与检测

  无论舍内、舍外或者隔离饲养,都应根据国家标准充分、合理的建立,所有功能区域的环境控制指标和参数要求符合标准。按时对环境指标和参数是否达标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根据动物的种类差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养场所。

  1.3 动物身份识别

  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区别。标记时不能对实验动物产生任何直接或间接性伤害(包括肉体、精神、生活方式等方面),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选用科学的标记方法,以确保信息被准确无误的记录且不易丢失。记录动物的信息应至少包括来源、品种以及品系、获得日期、用于实验类别或为何使用等。条件允许,应对所有的实验动物建立相应的个体资料,包括其种类、父母品系、性别、获得或出生日期、来源、转运以及最后处理情况等。条件允许,应建立与之匹配的临床资料,包括动物临床以及诊断资料、疫苗接种情况、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的照料记录、相关病历、解剖资料以及相关实验的数据资料。

  1.4 动物营养和卫生

  选择营养均衡、卫生的食物以满足不同动物种类以及相适应的发育阶段,避免实验动物因营养不良或过剩而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按照实验动物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心理需求合理安排饮食环境和饮食节律。选用合理的饮食装置,进食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污物,确保饮食的卫生。需要集体喂养时,饲养员应合理分配食物,保证自由进食,避免因抢食互相争斗。喂养饲料的种类应尽量保持一致,更换时应循环渐进,避免因突然改变饲料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消化或代谢问题。其中灵长类动物对食物要求较高。

  应按照标准制定关于饲料、垫料等外购品的相关制度,以保证外购品的品质。为保证饲料和垫料的质量不受影响,建立与之储存环境和条件相适应的功能间,用以分别存储。同时保存所购饲料的相关资料,如批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存期、存储条件、害虫防治方法、营养成分以及生产商相关资质文件、质量检查报告等。饲养实验动物的笼具、垫料、饮用水应符合动物的健康和福利要求。垫料需灭菌后方可使用;基础实验动物的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清洁级及以上级别实验动物的饮水应达到无菌要求。

  1.5 饲养环境的卫生

  确保舍内卫生条件对动物健康有利。应采用物理方法定期清理动物设施的所有区域并进行消毒,频率应根据使用情况及污染特性而定。应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针对特殊工作环境应具有与之相适宜的个体防护装备供员工使用。应在饲养动物全过程(前、中、后)按洁净级别划分、设备设施、动物类别和实验要求等特点有计划的对环境卫生是否达标进行检测。各级别的清洁用具只能在本区域内使用,不得外用。

  1.6 废弃物管理

  建立健全废弃物管理制度,废弃物应作分类处理,制定相应处理及检测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危险废物处理程序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凡是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均应放入专用容器中并做好特殊标记。动物饲养场所清理频次应至少保证一次。

  2 动物医护

  2.1 采购动物

  采购实验动物的生产单位必须具有省级以上实验动物主管部门核发的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确保动物来源清晰可查,并开具相应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若使用野生动物,须通过有关部门办理合法手续,并在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监督下隔离检疫。实验动物的运输条件应符合该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等级。

  2.2 检疫与隔离

  新购入的实验动物需隔离饲养或检疫,确认其卫生防疫合格,健康无病后,提供给生产、检验部门使用。在保证实验动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后方可实验,以减少因动物感受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引入感染动物时,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2.3 疾病监视和监测

  应对患有疾病的动物进行监视,监视人员应熟悉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以及治疗方法。每日定期观察动物的病情,在手术后、发病期间、濒死前或对生活能力低下的动物应增加观察频次。

  2.4 疾病控制

  机构应制定动物疾病控制应急方案。动物发生疾病死亡时应立即做病理尸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认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当实验动物检测出传染病时,立即上报,原则上应将所有动物立即销毁。所有用于检验的物品、器具及人员衣物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疫情发生的房舍应立即封锁,并按照相关要求彻底消毒,启用前应对舍内环境指标检测无病原菌后方可使用。当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上报,启动应急预案,封锁现场并原位消毒,避免病原扩散。所采取的措施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2.5 动物的生物安全

  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保证其掌握实验动物房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饲养场所应为独立区域,要跟办公和其他检验场所分开。每种动物根据需要按洁净级别和种类分舍饲养,同时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分室进行检验。舍与舍之间定向气流不能交叉循环。对过滤装置制定检测周期,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使室内环境指标与之实验要求相适应。动物、工作人员、物品应从指定入口进行,并只能从高级别向低级别的区域移动。房间随时关门。工作人员应按照标准规程更换衣物后方可进入,严禁携带与实验无关物品。所有物品、饲料(钴60照射)或喷洒消毒液后传入,非实验用品一律不得带入动物实验室。器具、垫料等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传入。应设置安全出口、指示标志、消防用具。

  参考文献
  [1] GB/T 27416-2014实验动物机构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 2014. 10. 1.
  [2] (W HO/FAO)Fuji k u ra,Hovell,Hanninen(祁国明,方喜业编译).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实验动物学学报、杂质编辑部,1998. 2. 6.
  [3]王建飞,周艳,刘吉宏,等(译),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杨京岚,陈光华,程水生.浅谈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2004, 38(2):10-12.
  [5]徐欢欢,等.浅谈动物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 2.
  [6]曲连东,张永红.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与防护[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19.
  [7]陶雨风,刘忠华,毕玉春,等.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体制及法律法规的比较[J].实验动物学,2011, 28(4):46-51.

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
第一篇:动物行为学在医学实验研究中应用 第二篇: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研究
第三篇:动物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篇:科学研究中的动物伦理问题探析
第五篇: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和技术要点 第六篇: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策略探究
第七篇:动物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八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策略探究
原文出处:杨大伟,李春雪.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J].兽医刊导,2020(03):76+8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